“紧”字的“神韵”何在

2010-07-19 09:31李平贵赵小峰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6期
关键词:山神庙火盆神韵

李平贵 赵小峰

周先慎在《简笔与繁笔》中说: “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得漫天大雪,只一句: ‘那雪正下得紧。一个 ‘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 ‘神韵,当之无愧。”那么, “紧”字的 “神韵”何在呢?

让我们回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林冲 “因恶了高太尉”,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沧州,接管天王堂。他刚来草料场时,就已经下起了大雪,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是首次正面着笔描写风雪,“纷纷扬扬”言雪之大, “卷”言风之猛, “一天”言雪下的时间之久,在这样的情形下,林冲接管了草料场。办完了交接手续之后,林冲因冷生火,烤了火之后仍觉身上寒冷,于是寻思去市井买酒来吃,出门时,又碰上“那雪正下得紧”,第二次正面着笔描写雪。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是最后一次正面描写雪。两处用 “紧”字,足见作者 “惜墨如金”。为什么作者后面不像第一次那样对雪加以细致的描述呢?那“雪”到底 “紧”到何种程度呢?作者没有说出来,而这恰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个 “紧”字,也可以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对“雪”的三处描写: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

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鲁迅先生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大雪,让人感觉到“雪正紧”。林冲所见到的雪会不会与之差不多呢?

我们再回到原文,文中除了对雪的正面描写之外,还有几处侧面描写。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风雪”对草屋的影响: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草厅都被风雪压倒了,这雪还会下得小吗?火盆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雪难道不大吗?须知,火盆内的“火炭”是用东西盖了的呀!

其次,再来看看风雪对林冲的影响。林冲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子汉大丈夫,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还得靠喝酒暖身,风雪不大的话,可能这样吗?他去山神庙过夜时,仅仅走了不到半里路,竟然 “上盖白布衫都有五分湿了”,身上能 “抖”下 “雪”来,这雪该下得够猛了吧!

这样的大风大雪,作者仅仅用了一个“紧”字,足见用笔之“简”,文中正面描写风雪时“惜墨如金”,却又多次通过周围的环境 、人物的行动与感受来告诉读者雪的猛烈,可见作者并不是要回避对雪的描写。那么作者的目的何在呢?

如果我们联想到景物描写的作用,就不难回答这个问题。一般情况下,景物描写可提供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文中的“风雪”是否同样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呢?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林冲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大风大雪的环境中进行的,他因 雪“紧”感到寒冷而去买酒,因雪 “紧”压坏了草厅而去山神庙借宿,因雪“紧”而听到了“火烧草料场之后因无处藏身只得也来山神庙落脚”的陆虞侯等人的谈话。如此看来,越下越紧的雪,又何尝不是越来越紧张、越来越严峻的形势的反映呢?可以说正是这越下越紧的雪,救了林冲的性命;正是这越下越紧的雪,让林冲彻底地识破了陆虞侯等人的阴谋诡计;也正是这越下越紧的雪,让林冲心中积压已久的怒火如火山喷发一般,以烈风挟暴雪之势横扫仇敌,雪了旧恨,报了新仇,显出了英雄本色,使他走上了坚决反抗的道路。

由此看来,这一“紧”字,写出了风雪来势之猛烈,渲染出天气的严寒,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了危险的步步逼近,促成人物性格的转变。它能够真实地传达出特定情景下自然景色的精神意境,而又跟人物环境的气氛融合在一起,富有“神韵”,实在是精练传神,妙哉妙哉!

(作者单位:长沙岳麓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山神庙火盆神韵
珠峰神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两次偷听与山神庙设置的思想艺术价值
两座“庙”里的乾坤
祖母的火盆
茶酒店·草料场·山神庙,何以存在?
温暖的记忆
7月,色彩斑斓,青春涌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
续风流,扬神韵
妈妈的火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