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自我效能的研究综述

2010-08-15 00:46王红艳
体育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锻炼者信心效能

王红艳

(1.金陵科技学院公共基础课部 南京 211169)

锻炼自我效能的研究综述

王红艳1

(1.金陵科技学院公共基础课部 南京 211169)

根据自我效能的概念对锻炼自我效能进行理论界定,分析总结锻炼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的关系,指出对锻炼自我效能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自我效能;锻炼;锻炼自我效能

由于自我效能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动机与行为,进而作用于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等一系列过程,而且,其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两个领域,而是会影响众多领域。因此,有研究者把自我效能概念引入了锻炼领域,并提出了锻炼自我效能概念,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自我效能。也就是说,锻炼领域所述及的锻炼自我效能是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领域特殊性假设: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具有各自的领域特殊性,锻炼领域的自我效能研究关注锻炼行为具有的特殊性,而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自我效能。

1 锻炼自我效能的定义

目前,有关自我效能定义和操作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差异[1-9]。就锻炼领域而言,有研究者关注的是从事任何形式身体锻炼的一般性期望;有些强调执行具体锻炼能力的信心;还有研究考察个体克服锻炼障碍的信心。

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人们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信心也存在差别,自我效能总是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的。锻炼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锻炼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执行锻炼行为所需能力的信念。锻炼自我效能的界定:从概念的发展来看,锻炼自我效能概念与自我效能概念一样,不是指某种人格特质或锻炼行为能力本身,而是个体在许多特定/各种不同条件下进行持续规律锻炼行为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锻炼自我效能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锻炼所需基本“技能”的自我效能;二是运用这些基本技能进行持续规律锻炼的自我效能[10]。

2 锻炼自我效能的测量

Bandura指出[11],不是个体所掌握技能的数量,而是个体利用所拥有的技能能做什么可以解释自我效能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特定情境中,一个人有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他有信心执行该行为。一个人要想产生持续的行为模式,可能必须具有基本的“技能”自我效能和应用这些技能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一个人对在具体的情境不断变化时操纵某一行为所需技能的信心。而且,执行某一行为(如健康的饮食)可能包括许多的亚技能 (skill subsets),例如,如何购买健康食物,如何在家里准备和储存食物、包装健康午餐或在餐馆进行健康的选择等,每一个亚技能又可能以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因此,自我效能具有“多面性”或“多维性”,反映着各种获得期望结果所需的亚技能。Bandura指出,“效能信念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能力,如思维、情感、行为和动机的管理等。而且,在掌握发展阶段起作用的效能可能不同于正在进行的行为调节所需的效能。因此,把多维的效能信念看成是一个支配所有功能的整体特征必定会“牺牲”内部一致性的效度,在效能题项的构建中,只有以正确的概念为指导,因子分析才能有助于验证效能信念的多维结构。

锻炼自我效能的测量应直接针对特定锻炼情境中的锻炼行为,但它不是直接针对锻炼能力和技能的评估,而是对执行锻炼行为所需的各种相关能力和技能的评估,对锻炼行为执行得怎么样的自我评估。锻炼自我效能的测量应遵循自我效能的领域特殊性和完整性(多面性或多维性)这两大基本特点的要求,既要针对特定锻炼情境,也要考虑所有与执行锻炼行为相联系的活动或行为。在测量个体执行锻炼能力和技能(或潜在的能力)的基础上,还应测量个体在各种富有挑战的条件下能否利用自身已有锻炼能力和技能以具体行动去执行锻炼行为的自信程度。这是锻炼自我效能测量研究的前提,关于锻炼自我效能测量的研究也都是围绕这一前提展开的。就相关研究的现状而言,学者们开发了不少测量锻炼自我效能的量表,但彼此都不尽相同,也没有任何一种量表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

Maddux认为[6],自我效能包括任务效能和应对效能两种成分。任务效能是指一个人在执行某一任务基本方面能力的信心,例如,在规定的强度(心率)步行30min能力的信心。而应对效能即Bandura所提出的自我调节效能是指一个人在挑战性的条件下执行这些任务能力的信心,例如在心情不好时,能够坚持锻炼的信心。锻炼干预的目标不仅要让人们参与有规律的锻炼,而且还要能够保持有规律的锻炼。很显然,任务和应对效能对锻炼动机都起作用。任务自我效能是启动行为(锻炼本身)所必需的,而应对效能是保持行为所必需的。

Rogers和 Sullivan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9],认为存在不同行为领域的自我效能,且这些类型的效能与锻炼参与程度具有不同的相关性。他们根据Maddux的论述操作任务和应对自我效能,同时还提出了时间安排自我效能,并将其看作是锻炼自我效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规律锻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管理时间,这一行为不是锻炼本身,但与锻炼行为相关。时间管理自我效能(安排规律锻炼的自我效能)和应对自我效能 (克服如心情不好等障碍自我效能)比任务自我效能能更好地辨别出积极锻炼和不积极锻炼的个体。

Saunders及其同事开发了一个由15条题项构成的自我效能量表[12],主要由三个因素构成:寻求支持(support seeking)、障碍(barriers)和积极选择(positive alternatives)。障碍因素测量的是个人直接行为(personal agency)或一个人在面对如忙、累、热或冷或有家庭作业等障碍时身体锻炼的自我效能,积极选择因素测量的是当直接的个人行为需要避免如电视或电子游戏等有吸引力的选择时身体锻炼的自我效能,寻求支持因素用如“我想我可以要求我的父母或其他成人带我去身体锻炼或运动练习”的题项测量替代行为(proxy agency),但是这一因素也包括个人行为项目,如“我认为我可以在放学后大部分时间进行身体锻炼。”。

Ryan和Dzewaltowski在 Saunders等的研究基础上[13],对不同类型自我效能和课余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除了身体锻炼的信心(身体锻炼自我效能)、克服障碍信心(障碍自我效能)和要求父母、朋友和教师与他们一起进行身体锻炼的信心(要求效能)三个因素外,还指出环境改变自我效能对青年的身体锻炼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改变自我效能量表包括12个题项,主要测量学生找到与他们一起锻炼的人、找锻炼地方、找去锻炼的交通工具和要求家长和教师创造身体锻炼条件的信心。所有四个量表都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锻炼自我效能和环境改变自我效能是行为的显著预测因子。国内外研究表明“锻炼自我效能”的内容维度与测量尚有争议,锻炼自我效能的结构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3 锻炼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的关系

3.1 锻炼者自我效能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沿袭锻炼者特质研究范式,试图借助自我效能或锻炼自我效能来识别锻炼者,以区分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对锻炼者和其他人在自我效能或锻炼自我效能这一指标上是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做出回答。Laffrey研究发现[14],有规律锻炼者的锻炼自我效能平均得分显著高于非锻炼者。Marcus等以1063名政府和429名医院员工为研究对象[3],检验锻炼自我效能对变化准备阶段员工的辨别能力。结果表明,相比规律锻炼的员工,还没有开始锻炼的员工都缺乏锻炼能力的信心。Barnett和Spinks以101绝经妇女为研究对象[15],根据她们在过去7天是否累计进行至少150min中等强度的锻炼,将参加者分为锻炼者和非锻炼者,同时通过问卷测定锻炼自我效能。结果显示,与非锻炼者相比,锻炼者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且在面对障碍时明显感到更有锻炼的信心。判别函数分析发现,锻炼自我效能可以最大限度的辨别锻炼者与非锻炼者。时间冲突、到达锻炼地点的难度和天气等障碍题项是辨别锻炼者与非锻炼者的主要因素。Rodgers和Sullivan研究也发现[9],尽管任务自我效能与锻炼频率相关,但相比任务自我效能,“时间安排”自我效能和“应对”自我效能可以更好的辨别锻炼者与非锻炼者。

3.2 锻炼行为方面的锻炼自我效能研究

这部分的研究主要关注锻炼自我效能对锻炼行为的作用,并着重探讨锻炼自我效能与锻炼阶段的关系问题。众多针对不同人群(从青少年到老年人、从健康的到患病的)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是锻炼坚持的一个显著预测因子。早期sallis等对1411名社区成人的研究表明[16],锻炼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复杂的过程,多元分析显示自我效能与锻炼的类型、阶段有关。随后 McAuley的实验研究发现[17],在锻炼计划初期的采纳和适应阶段,自我效能对锻炼行为的预测通常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而在锻炼计划的保持阶段,预测效果较小。Oman和King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18],在整个锻炼的过程中,自我效能具有不同的效应。自我效能对锻炼采纳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而在锻炼保持期,自我效能发挥较小的预测作用。这些结论也是与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一致的,即与锻炼成为习惯后相比,与锻炼计划启动有关的挑战可能更多的会受到认知控制的调节。

随着自我效能的定义和结构的发展,研究者对锻炼自我效能和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锻炼行为本身不是引起长期锻炼行为唯一的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要进行有规律的身体锻炼,还需要一些其他相关行为。以往的研究发现,任务自我效能不总是能够区分锻炼者与非锻炼者。表明,当人们不锻炼的时候,不一定是因为缺乏执行锻炼行为的信心,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阻碍他们从事该行为。因此,自我效能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可能存在不同的维度,且在锻炼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Maddux认为[6],自我效能包括任务效能和应对效能两种成分。任务自我效能更有利于行为启动,而应对效能更有利于保持行为。时间安排是一个重要的与锻炼坚持相关的行为领域。规律锻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时间的管理,它不是锻炼行为本身,但与锻炼行为密切相关。因此,时间安排效能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DuCharme和Brawley比较了不同的自我效能对锻炼初学者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的预测作用[4,19],发现在计划开始时,障碍和时间安排效能对锻炼意向具有同样的预测效果。而对继续坚持锻炼计划的个体,尽管障碍效能仍然是一个显著的预测因子,但时间安排效能已成为意向更加重要的预测因子。对于实际的锻炼行为,发现在9-16周,锻炼参与主要受时间安排效能预测,而障碍效能和意向不能增加预测效果。Rodgers和Sullivan研究也支持了该观点[9],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是一个多维的结构,任务自我效能与锻炼意向之间具有更多的相关,而时间安排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之间具有更多的相关。McAuley和Mihalko在自我效能及其测量方法的综述中指出[20],不同类型的自我效能一般代表自我效能结构两个成分中的一个,任务成分和自我调节成分。Bandura认为,一个重要的自我调节策略是选择和创造支持期望行为的环境。寻求支持效能(support-seeking efficacy)是指选择和创造有利于身体锻炼的社会环境,增加寻找和创造支持环境的自我效能是促进和保持规律锻炼的有效策略。Ryan和Dzewaltowski以6、7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21],比较不同类型的自我效能与青少年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自我效能(身体锻炼效能、障碍效能和请求效能),环境改变效能与青少年身体锻炼的关系最强。这表明,加强青少年寻找和创造支持身体锻炼环境的能力信念会促进他们身体锻炼的增加。

4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国外学者对锻炼自我效能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这些研究和发现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锻炼自我效能的概念、结构和作用等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同时也为我们研究锻炼自我效能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但是,纵观已有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有关锻炼自我效能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逐渐完善。

4.1 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

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的测量是不同的,没有一个统一的、适合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量表,体育锻炼行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规律进行身体锻炼行为所需的能力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我们不能把其他领域中的自我效能量表套用到锻炼领域中来。其次,在锻炼领域中,有关自我效能的定义和操作也有相当大的分歧。由于操作的异质性以及量表题项内容的差异造成了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有效的测量工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4.2 存在文化适应性问题

目前,已有关于锻炼自我效能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来自西方,但是中国国情与西方不同,由于中西方存在着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个体在锻炼情境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可能有所不同,这会给锻炼自我效能的测量带来偏差。因此,脱离社会文化因素的自我效能理论及其测量显然缺乏研究的生态效度,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适应性问题。必须验证其在中国的适用性,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自我效能在锻炼领域中的应用,由此对已经形成的结论再行验证。这一点对于国内的学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4.3 实证干预研究不足

现有锻炼自我效能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其概念结构及作用,而实验干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锻炼自我效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动机变量,与锻炼行为之间是密切相关。就科学本质而言,如何促进锻炼自我效能的增强,从而使个体参与并坚持锻炼行为,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尤其在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锻炼自我效能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干预研究的问题解决不了,将会限制自我效能理论在锻炼行为研究领域中的效用。

1 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Prentice Hall,New Jersey,1986

2 McAuley E andJacobson L.Self-efficacy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sedentary adult females.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1991,5(3):185-191

3 Marcus BH,Selby VC,Niaura RS,et al.Self-efficacy and the stagesof exercise behaviour change.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92,63(1):60-65

4 DuCharme KA and Brawley LR.Predicting th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of exercise initiates using two formsof self-efficacy.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995,18(5):479-497

5 Kirsch I.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ncy:A concluding commentary.In J.E.Maddox(Ed.),Self-Efficacy,Adaptation,and Adjustment: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New York:Plenum,1995,331-345

6 Maddux J E.Looking for common ground:a comment on Kirsch and Bandura,In:Maddux J E,editor.Self-Efficacy,Adaptation and Adjustment: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NewYork:Plenum;1995,377-385

7 McAuley E,Bane SM,Mihalko SL.Exercise in middleaged adults:self-efficacy and self-presentational outcomes.Preventive Medicine,1995,24(4):319-328

8 Rodgers,W M and Gauvin L.Heterogeneity of incentives f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efficacy in highly active and moderately active women exerciser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8,28(11):1016-1029

9 Rodgers W M and Sullivan MJL.Task,Coping,and Scheduling Self-Efficacy in Relation to Frequency of Physical Activity.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1,31(4):741-753

10 Bandura A.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e exercise of personal agency.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1990,2(2):128-163

11 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Freeman.1997

12 Saunders RP,Pate RR,Felton G,et al.Development of questionnaires to measure psychosocial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Preventive Medicine,1997,26(2):241-247

13 Ryan G J&Dzewaltowski DA.Compa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self-efficacy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th.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2002,29,491-504

14 Laffrey SC,Asawachaisuwikrom W.Development of an Exercise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for Older Mexican American Women,Journal of Nursing Mearsurement,2001,9(3):259-273

15 Barnett F,Spinks W.Exercise self-efficacy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resident in the tropics.Maturitas,2007,58(1):1-6

16 Sallis J,Haskell WL,Fortman SP et al.Predictors of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 community sample.Preventive Medicine,1986,15:331-341

17 McAuley E.Self-efficacy and the maintenance of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older adults.J Behav Med 1993;16:103-13

18 Oman R,King A.Predicting the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xercise participation using self-efficacy and previous exercise participationrates.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998;12:154-61

19 DuCharme,K.A.,&Brawley,L.R.Self-efficacy theory:Use in the predic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 in the community setting.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1993,5:178-194

20 McAuley,E.,&Mihalko,S..Measuring exercise-related self-efficacy.In J.L.Duda(Ed.),Advance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easurement.Morgantown,WV: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8:371-390

21 Ryan G J,Dzewaltowski DA.Compa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Self-Efficacy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th Health Education&Behavior,2002,29(4):491-504

Review on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WANG Hongyan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elf-efficacy,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is defined theoretically.

Subsequently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self-efficacy and exercise behavior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finally deficiency of exercise self-efficacy research and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were pointed out.

self-efficacy;exercise;exercise for self-efficacy

王红艳(1978-),女,江苏沭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锻炼者信心效能
信心满满
比黄金更重要的,是重拾信心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关于赛艇训练中的有氧训练探究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信心和山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Study Of ShiJie Control Thought
太极拳运动对提升锻炼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研究
健身俱乐部开展健身操课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平顶山市健身俱乐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