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盲肠症误诊为盆腔肿物1例分析

2010-08-15 00:51陈威彪陈威卿杨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5期
关键词:盲肠肿物本例

陈威彪 陈威卿 杨柳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0岁,因腰痛半年,发现下腹部肿物疼痛二个月入院。患者半年前出现腰痛,自行理疗等治疗后好转,二个月前无意中于下腹部可扪及一包块,位置不固定,无压痛。既往“右侧卵巢囊肿及阑尾切除术”病史28年。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腹部未扪及明显包块。于解放军总医院行盆腔CT检查提示:盆腔内子宫前方可见一软组织密度肿物,5.2×4.0 cm大小,强化扫描可见明显增强,密度尚均匀,病灶与子宫、盆腔肠管分界欠清,膀胱膨胀差,比均匀,直肠周围未见异常。诊断:盆腔内肿瘤,考虑间质瘤可能性大,与子宫、肠管分界欠清。妇科超声报告:子宫前位,大小约6.4×3.3 cm,子宫右后方可见实质低回声,大小4.3×2.7 cm。超声印象诊断:盆腔内子宫右后方实质性低回声肿物。消化道内镜检查:回肠末端黏膜光滑,升结肠未见隆起性病变。其他各项化验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入院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回盲部移动度较大,坠入盆腔,未见阑尾及明确盆腔肿物,术中诊断:阑尾切除术后,移动盲肠症,即行回盲部固定,术后予对症治疗,患者腰痛、腹痛消失,恢复良好。

2 讨论

Hausman在1904年将盲肠移动度大和机能失调引起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移动盲肠症。盲肠移动度大者往往伴有升结肠的游动,故有人将此病称为升结肠移动症[1]。

移动盲肠综合征与先天性盲肠固定不良有关,另外因素是:人类为立体腹腔,移动盲肠受本身及肠内容物重力关系牵拉系膜,使盲肠游离下垂,可产生一系列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

移动盲肠综合征诊断多不困难,多于术中发现,但临床若能注意到,结合病史及临床特点,多可确诊。大部分患者具有右下腹痛、大便失调、消化不良、腹胀、右下腹广泛压痛、气枕症等表现,所谓气枕症即右下腹可触及特有弹性包块为可推动的胀气之盲肠,压之有肠鸣的咕噜声;另可有所谓“Rosenstein氏反征”(即左侧卧位时,盲肠向正中方向移动,则压痛明显)。采用钡餐和钡剂灌肠检查,是明确诊断MC及其分度的关键方法。临床上依据X线检查示:盲肠移动度分3度:盲肠可推至脊柱右缘者为轻度(1°);与脊柱重叠者为中度(2°);达脊柱左缘者为重度(3°)[2]。

移动盲肠手术的方式较多,一般采用侧腹膜固定法及系膜固定法,对于盲肠移动较轻者(Ⅰ°者),可以不做固定治疗,单纯盲肠移动者采用盲肠侧壁与侧腹膜缝合固定术,方法简便,效果较好。对盲肠升结肠都有移动者,做侧腹膜切开,包埋盲肠及升结肠并侧壁固定为好。缝合盲肠、结肠的部位最好缝在外侧结肠带上,以免影响肠蠕动,且间距不易太大,防止内疝发生。移动盲肠的治疗方法主要行固定前不论阑尾是否有炎症,均应切除,以防术后因阑尾炎症再次手术。移动盲肠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是慢性阑尾炎,同时也常合并肝、肾游离度大,胃下垂等[3,4]。如果对本病缺乏认识,极易按阑尾炎治疗。保守治疗的患者,用药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停药后一段时间症状再次出现,如此反复。手术的患者,单行阑尾切除,不做盲肠固定,术后绝大多数患者再次出现术前的一些症状,有的医生认为术后肠管粘连所致,按粘连治疗效果不好。本例患者如果既往手术时发现、认识存在移动盲肠之病征,也许可免二次手术之痛苦。

本病例误诊原因主要是过于相信CT、超声等辅助检查,尤其是超声检查,当前已以其应用普遍及诊断准确性较高而成为女性盆腔肿物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之一,当超声发现肿物后,应从临床多角度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更不能过于相信上级医院的影像诊断,本例患者术前未行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未能发现盲肠移动症,行剖腹探查手术,所幸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患者无特殊不适,没有医疗纠纷。然而,总结本例经验教训,要求我们,询问病史应该更仔细周全,术前诊查应该尽可能更加完善,应该多考虑几个方面,尤其需考虑到主要相关可能疾病的鉴别,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误诊误治,更好地防范医疗纠纷。

[1]侯建国,等译.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5,12(1):56.

[2]杨维良,等.移动盲肠症327例诊断与外科治疗.腹部外科,2009,22(4):213.

[3]袁名辉.移动盲肠征86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3590.

[4]王选,等.移动盲肠综合征31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1997,35:765.

猜你喜欢
盲肠肿物本例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1”的加减乘除
改性纱布防止兔盲肠、子宫术后盆腔粘连的效果观察
结肠镜下诊断盲肠憩室的临床分析
视功能分析图例详解
隧道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
主气管肿物手术的气道建立和麻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