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时代科教电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010-08-15 00:48赵晓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百家讲坛科教电视节目

赵晓娟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 714000)

浅谈数字时代科教电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赵晓娟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 714000)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电视受到来自网络等新兴媒体挑战的同时,各种电视节目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不可忽视。科教电视应以文化为本位,塑造节目的人文内涵与文化气质,全面提升电视文化的软实力,以收视率造成强大的传播效果,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扩展生存空间。

科教电视;媒体竞争;文化策略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全新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各种媒介形式高度发达,受众的媒介素养大大提高,受众对于媒介产品的需求有了更高层次的渴望。科教电视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传播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节目,应该更注重自身的价值与品位。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获取资源,全面塑造科教类电视节目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气质,把科教电视打造成为有品位、有质量、有水平的文化产品,全面提升科教电视的文化软实力,这是中国电视界必须慎重思考的命题。

一、创作理念的人文基础

(一 )以人为本

人是一切艺术的永恒主题,一切电视节目都是围绕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科教电视作为具有教化功能的大众传播工具,应该以人本思想以及人的主题的反映作为立脚点。以央视科教频道的栏目为例,无论是关注人物命运故事的《讲述》、《人与社会》等栏目,还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空间》与《动物世界》,科教电视节目的选题思路都是要把握好人的因素。

(二 )以情动人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也是电视节目的生命之所在。人的主题塑造,生活为我们搭建好了故事框架。电视节目中表现的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是一个“情”字感人,这是最能激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地方。从细微处打动观众,主人公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双忧郁的眼神,都可以是感染观众的重要因素。“以情动人”最重要的就是细节的描写与表现。这与特写镜头的运用是分不开的,节目现场的动人之处或者是观众没有注意之处都可以用特写的方式进行“放大”表现,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另外,主体生活环境的空镜头、慢动作与定格造成的时间延伸,以及人物具有动情效果的同期声、具有煽情力度的解说词、蒙太奇都是表现情感的手法。[1]314-316总之,以情动人就是要充分调动各种电视元素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视听关系,从每一个细节触动观众的神经,引起观众最大程度的情感共鸣。

(三)哲理性与形象性的结合

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信息传播活动,科教电视的科普特性要求电视节目必须有强大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创作者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把思辨性和哲理性寓于形象中,把哲理与情感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尤其是在科普系列节目中,如果只是一味的充斥各种科学知识,用艰涩的学术语言进行传播,即使它的科学价值再高也会失去观众的支持。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表现可以提高科普节目的可视性与趣味性。科教栏目引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运用多种形式图文并茂的电视化表达手段有利于主题深入浅出的表达。

(四)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电视的美就是要把人们对美的观念与理解融入到电视作品之中,从而传递给更多的观众。科教电视的美就是要做到真实美、内容美与形式美,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与真实性,反对一切伪科学、不真实的内容传播。有些电视节目一味迎合受众,以低俗、猎奇、炒作的内容吸引受众眼球,虽然短时间内可以提高收视率,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讲则不仅损害自身形象,还会失去更多的观众。电视是一种融各种视听元素为一体的表现形式,电视的形式美则要求视听兼备,注重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组接技巧的运用。画面做到光影和谐、构图合理,声音元素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既要有来自现场的同期声和实况音响,也要有艺术化的解说词与音乐的运用,更要注意声画关系的和谐统一,达到声画交融的效果。

二、全面提升科教电视节目的文化软实力

(一)科教电视节目的文化定位,力求做到雅俗共赏

电视节目构成和栏目设置都要有明确的定位。目前很多文化类栏目都存在内容抽象、深奥与电视传播通俗化、大众化特点相矛盾。因此,科教电视节目的文化定位一定要与内容的通俗性做到很好的平衡,力求做到雅俗共赏。

文学名著在电视中热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著名男高音艺术家的演唱会、交响乐表演等高雅艺术通过电视直播也都走进千家万户,这些有品位的高雅艺术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捧,阳春白雪纷纷飘进了下里巴人的怀抱。[2]24科教电视架起了精英文化通向大众文化的桥梁,科教电视既要追求高雅的文化价值取向,又要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

为了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很多节目侧重于选题的趣味性和情节性,而对知识性的要求有所降低。这种方法有可取之处,但也要把握选题的度,不能过于追求眼球效应而导致节目庸俗化,一定是要通俗但绝不能庸俗。科教电视应该在保证内容知识性、科学性的基础上,采用较为灵活的节目形式,比如受众参与、话题讨论、室外拍摄等方法。

(二)电视叙事的故事化

所谓“叙事”,是指发生过一段时间、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通过一种依次叙述的方法,组合成一个首尾一致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叙事是人通过讲述事实表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态度的一种方式[3]222。研究显示:讲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4]136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实际上,讲故事就是通过举例帮助人们进行理解,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受众的兴趣,帮助受众理解,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004年,央视科教频道改版《探索·发现》和《走近科学》,故事化叙事的尝试使得这两个科普性质极强的栏目取得了成功,在社会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走近科学》是第一个把故事化引入选题标准的栏目。选题标准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故事的曲折性占 30%,高于知识性和权威性所占的10%的比重。[5]追求故事性、强调叙事技巧和叙事风格、追求悬念成为改版后《走近科学》的特色。改版后的收视率和网站访问量迅速飙升,无疑说明了电视叙事故事化对于受众的吸引力。

故事化叙事一般有这样的特征,强化戏剧性因素,善于制造悬念,有较完整的起、承、转、合结构,有贯穿的人物和行动线。这种故事化的叙事模式,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利用悬念推动情节发展,能够最大程度地激起观众的兴趣,使得观众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身心娱乐的满足。但是,悬念的制造需要把握度,如果一味的追求悬念效果而忽视故事内容的合理性与可视性势必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科教类电视节目必须在不断探索中完善叙事模式,形成合理的故事结构、喜闻乐见的叙事风格以及知识性的故事内容。

(三)传统文化的电视化表达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电视节目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离不开电视媒体的大众化传播。文化塑身既是电视传播的策略,电视又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手段。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迅速“触电”,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文化“复古”热,电视讲坛类栏目应运而生。《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办的一档带有学术性质的电视讲坛类栏目,创办于2001年 7月 9日。本着“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栏目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6]《百家讲坛》创办初期一度收视低迷,经过三次改版后起死回生,掀起了一股讲坛类栏目收视热潮。

《百家讲坛》栏目品牌的形成与其选题策略有很大关系,早期的选题很不集中,自然科学、文学还有其他很多学科都有涉及,内容相当庞杂。这样就很难形成栏目特色,加之学术气太浓,抽象的表述难以打动观众。直到 2004年以后,栏目才逐步找准了自身的文化定位,内容锁定在历史悬疑和文学经典方面,推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阎崇年讲清史、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等节目,栏目的知名度迅速上升,也捧红了像刘心武、阎崇年、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这些走出书斋的学者们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他们也拥有了自己的忠实粉丝。制片人万卫把栏目品牌的成功归功于“学者明星”们所营造出来的“核心竞争力”。[7]栏目的重新定位架起了一座由传统文化走向老百姓生活的桥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功的以“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名牌栏目,在学术界和老百姓中往往存在很多的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和学术研究的规范性等方面。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以追求收视率为目的的商业运作机制下,怎样才能保证文化的品质不变质,传播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而非“糟粕”,这是负责任的主流媒体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央视应该担负起积极探索精英文化大众化的种种途径,引领大众在文化和审美上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责任。[8]

三、重建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念

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受众的心里有着很重的分量,科教电视节目在传播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受众的文化差异。科教电视节目应该在文化塑身的基础上,重建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念,加深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渴望。

人们收看科教节目很多时候是出于学习的目的,但是不同的观众文化层次又有不同,甚至有很多文化层次较低的观众希望收看科教节目提升自己。面对这种情况,科教节目就要从文化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相关联处寻找契机,如果一味传授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的话,观众就会在收看过程中逐渐丧失兴趣。

《百家讲坛》创办初始,栏目将受众定位在受教育程度高、欣赏水平高的知识分子阶层,杨振宁、丁肇中等学术名流纷纷亮相节目,但是节目的收视率却不是很理想。此后的多次改版中,栏目组着重分析受众的心理特征,抓住现代人在文化上的危机感,寻找栏目与观众的契合点,把受众最感兴趣、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引入到节目当中,充分满足现代受众的文化心理需求。[9]这一思路满足了受众在社会转型时期“文化价值”与“文化重构”的渴求,为精英文化走入大众生活找到契机,这是《百家讲坛》能够迅速走红的受众基础。因此,科教电视栏目的探索还必须以受众的心理特征为主要依据,充分了解受众需要,通过节目的传播在受众群体当中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价值观念基础,增强受众对于节目内容的认同感。

科教电视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利用电视手段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对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将会满足公众多元文化价值的需求,以文化为本位,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资源,谋求智慧,通过多方位的途径塑造科教电视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气质,科教电视的创作理念与节目构成还处在不断的探索与完善当中。

[1]高世明,王中娟.实用电视新闻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2]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周勇.广播电视概论 [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5]侯刚.提高电视科学节目的可视性 [J].新闻前哨,2008,(9).

[6]佘贻明.构建社会文化记忆:2001-2005《百家讲坛》栏目改版轨迹再分析[J].中国电视,2008,(9).

[7]任迪.浅议《百家讲坛》栏目创新与品牌稳定性的保持[J].安徽文学,2008,(7).

[8]王学荣.在学院与大众之间——由《百家讲坛》看学术与媒体的对接[J].中国电视,2008,(10).

[9]陈晓青.浅析《百家讲坛》对受众心理的把握[J].海峡科学,2007,(9).

[责任编辑 詹歆睿]

On Raising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of Educational Television in Digital Age

ZHAO Xiao-ju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einan Teachers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In the unusual fierce media competition,television has been challenged by the emergingmedia as networks,and the infighting be tween different television products can not be ignored.And how educational television to improve its own competitiveness to meet the audiences in the system of television program based on the ratings?Itwould be a goodway on culture to shape educational television’s humanities and cultural ethos,and make powerful communication effects caused by ratings.

educational television;media competition;culture strategy

G232

A

1009—5128(2010)03—0067—03

2009—06—18

赵晓娟 (1982— ),女,陕西富平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百家讲坛科教电视节目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语文也可以这样学——学生“百家讲坛”方案介绍
百家讲坛主讲蒙曼签售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