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环境下的人文心理调适

2010-08-15 00:48任皓妮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人文心理语文

任皓妮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语文教学环境下的人文心理调适

任皓妮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当前的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学环境下的人文心理调适有了必要,也有着很大的可行性。

心理危机;学科渗透;语文教育;人文调适

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家喻户晓,全面素质的概念更明确了其内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正如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所说的,“和谐社会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外部世界的和谐,也包括个体内心世界的和谐即心理和谐。”[1]1当代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熟、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几率增大,影响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重在心智体验和技能经验的学科”,[2]45它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贴近生活的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改变以至提升自我精神的空间。真正的语文教学不是“小学”,不是读书识字,“是生活,是文化,是师生的一种生存方式”。[3]257因此,语文教学环境下的人文心理调试、情感健康干预是有其可行性的。

一、高中生的精神现状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波动最大,承受压力最大和逆反心理最强的阶段,而高中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4]。撇开已有的数据不说,且看两则实例:(1)高一开学初某男生学习刻苦,做事踏实。但月考后成绩并不理想,在班级里排到四十多名,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他性格内向,又极其敏感,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可成绩的落后让他觉得“颜面扫地”,几天后因身体不适请假,听值班老师说,他在出校门时手里拿着一块钱给门卫,坚持说那就是假条,那次回去后他就再也没来上学,后来很多同学说他最近几天表现怪异,经常胡言乱语。家长后来打电话说孩子已经被确诊为精神疾病,需要休学,这件事情让人觉得痛心。(2)一名女生在上课时,目光呆滞,老师看她神情有些恍惚,以为困倦,就打算下课找她谈话,没想到过了几分钟,她的同桌就惊呼,“老师,她喝白雪(修正液)了。”老师一看,满嘴是白的,赶紧叫来了校医,紧急处理后就送往了医院。事后调查,原因仅仅是她和父母闹矛盾了。还有一次,班主任找她谈话,说她最近怎么上课老是心不在焉,老师还没说完,她就拿起桌上的笔扎在自己的胳膊上,她说老师伤害了她的自尊。再到后来,她只要遇见不顺心的事情,就用笔扎自己的胳膊,典型的自残行为。从以上两则实例来看,高中生的心理状况的确令人担忧。结合各方面因素,学生心理健康欠佳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家庭。

1.给孩子从小灌输非赢即输的极端价值评判标准。只有第一,唯有第一,哪怕是在幼儿园因为吃饭速度快得了第一,也是让某些家长欣喜的。不正当的价值引导让学生盲目追逐,甚至“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家长们都只看到了作为“学生”的孩子,而忽视了作为“人”的学生,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价值评判的多元化。

2.独生子女相对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易孤独。父母大多都为孩子创造了舒适温馨的环境,远离社会的纷杂,目的就是让孩子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不为生活分心。在父母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缺乏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将生活过于理想化,一旦遇到小小的挫折,也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从而产生消极的念头,甚至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第二,学生自身。

孩子正处于一个身体发育成长和心理重建的时期。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被认可,渴望打破原有的环境,重建自己的“地盘”,在此过程中,就需要他们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重建一个适合本阶段的心理机制,这就是人生最“混乱”的时期,新旧交替,强弱对抗,如不能很好地处理重建中所遇到的迷茫、疑惑,就容易出现心理的失衡。

第三,学校。

1.素质教育并未改变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使学生普遍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迷茫的内心世界,再加上激烈的校园竞争,学生在长期的压制下,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2.学校教育普遍重视知识传授,重视分数,却忽视了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干预。好友之间倾诉,由于都缺乏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不能正确引导疏通,有时还起反作用;另外,一些老师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研究,在出现一些问题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大惊小怪,互相传言,当作谈资,这都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让他们更加紧闭心灵的大门,让心灵变成了一个滋生细菌的阴暗角落。

第四,社会。

手机上网成了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新型途径,便捷、隐秘、应有尽有,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填补了迷茫孤独的心理,但由于监管不力,近年来“网络黄毒”泛滥中学,在心理的重建期,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和防范,学生很容易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使心理扭曲,贻害终生。

由此可见,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社会加强监管力度,净化社会风气,家长改变价值理念引导外,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培养教师的正确心理干预意识,成了当前学校工作中应重视的一部分。“有些人认为心理辅导是专职人员的事,与一般任课教师无关。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学校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决不是由一两位教师就能完成的工作。”[5]257我们不能只依靠心理专家和专门工作者,更要重视依靠广大教师,将心理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目前正轰轰烈烈进行着的课程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尤其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决定了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做到与心理教育的融通呢?这就是笔者所说的人文心理调试。

二、语文教学环境下的人文心理调适

人文心理调适是指与专业心理调适相对应的情感干预方式,它要求语文教师在了解、学习并吸收了有关心理学知识后,用非专业调适手段,采用适合语文教学的方法,通过课堂、作业等渗透一些健康的心理知识,从而干预学生的情感、情绪,使其向着更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方式。具体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干预意识。

教师自身要加强心理学的学习,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并且要将这些吸收后的知识融入到语文学科中,建立正确的观念,绝不能把心理偏差简单地等同于道德问题,更不能将此随意作为谈资,避免伤害孩子的心灵。

教学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更确切的是一种心灵交流,一种灵魂对话,因此,了解心理学知识非常必要,对于本学科的建设也有重要作用。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应该解惑,作为复杂的心智活动的“迷惑”就更应该受到关注了。

第二,充分认识学生的特殊性。

学生的确是来学校学习的人,但他们不只这一重身份,学生又具有社会性。一个社会人就不只有成绩,还有心情、爱好、生活等等。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热切地盼望自己成长,并且想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承认和尊重,他们再也不愿意只是“听话”,他们渴望“对话”。因此,尊重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前提。只有这样,你才能走近他们;但另外一方面,他们毕竟是孩子,他们毕竟和成人有区别,所以在“对话”中必然有摩擦,这时候,老师就要把他们看作是孩子,看作成长中的需要完善的人,用宽容、耐心和爱去对待他们,可能短时间看不出什么效果,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不是急功近利的工程,它有自身的规律,而爱是它永恒的旋律。

第三,挖掘教材的心育因素,在拓展人文内涵的同时丰富并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

“不能过分夸大语文教育的作用,以至使其负担过重;但同时不能否认的却是语文教育在构造学生精神家园方面,确实有其特殊的‘优越性’。”[2]78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环境下对学生进行人文心理调适?这就需要教师不但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还要有“润物无声”的技巧。

新课改的大背景为这种调适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翻开新版教材,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充溢着对时光、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有人曾说,“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剜掉双膝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的确,语文课本处处都充满了美,如果教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带领学生“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在学习课本的同时,多联系生活,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多探讨人生,如苏轼的乐观豁达、屈原的忧国忧民等,潜移默化,既少了说教的枯燥,避免触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又使他们汲取了精神的力量,久而久之,定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四,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和谐的心育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那么,如何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首要的就是把微笑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要注重仪容仪表,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时都要有条有理,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教师若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其次就是把鼓励带进课堂,帮学生树立信心,挖掘他们的潜力。“虽然没人能客观地衡量一个特别的老师对某一个学生所产生的特定影响,但是教师积极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自我的健康兴趣。”[7]156很多时候,学生因为疲劳、成绩,甚至一些负面情绪,都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此时,就需要老师鼓励他们,用和蔼的眼神,授课时照顾到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被关注;课堂上的提问分层次,并且具体而有针对性,让学生能感到“跳一跳摘桃子”的快乐,即使学生的回答不是很满意,也要很和善地和他交流,以肯定为主,然后引导他思考,交流时眼神要真诚,不可出现厌恶嘲讽的目光。当然,语文课外设计的实践活动,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参与活动本身就是打开封闭心门的途径,并多给予积极评价,耐心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第五,通过作文、日记、随笔等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指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之外的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我认为一个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文字交流了。通常,因为不善沟通或者不信任,学生并不愿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但细心的老师在学生的作文、日记或随笔中就能发现些“蛛丝马迹”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改错字,改文句,更要在抒发感情的句子旁多“停留”,如果评语中能跳出文章写一些鼓励的语句送给学生,那就会事半功倍。而且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写宣泄作文,情感迁移作文,通过这些及早发现同学的顾虑迷茫等,把它作为孩子心灵的“窗口”,多去关照,多打开窗子,让阳光洒进那些敏感的“小屋”。

显然,在教育中,不可能指望通过简单的一两节课、一两次活动就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只是就语文教学环境下的人文心理调试做了一个简要的阐述。心理教育对语文学科渗透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渠道是多种的,而实施的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的切合点。但只要心怀有爱,坚持不懈,相信美丽的心育之花终会盛开在语文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1]蒋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化万.我的语文人生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郭蕾,葛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18-20.

[5]欧晓霞.心理学教程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柯森,等.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概观[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詹歆睿]

Humanely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Chinese Teaching Environment

REN Hao-n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Xi’an 710062,China)

Current schools ignor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 to a high degree.However,Chinese,a subject of the humanities,has a unique advantage in adjusting students’mentalities humanely and also there is a great practicability in doing so.

psychological crisis;subject infiltration;language education;human adjustment

G632

A

1009—5128(2010)03—0064—03

2009—09—01

任皓妮 (1982— ),女,陕西旬邑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7级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人文心理语文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心理感受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