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学主张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

2010-08-15 00:47黄河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词学词作

黄河

(安徽蒙城教师进修学校,安徽 蒙城 233500)

李清照的词学主张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

黄河

(安徽蒙城教师进修学校,安徽 蒙城 233500)

李清照作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其诗、词、文、赋并茂,尤以词甚。而其《词论》作为词史上第一篇论词文评,颇有见地地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鲜明地表达了词作应“协音律,贵文雅,主创新,求浑成,本婉约”等观点,文章结合李清照的创作实践对其词论及其与创作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

李清照;词学主张;创作实践

李清照是一位具有杰出文学才华的女作家,她的词“以清切婉丽为宗”①在两宋词坛上开辟了新的蹊径,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给中国诗歌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不仅如此,李清照还是一位有名的词论家,在词的创作和品鉴方面都有比较完整和独到的见解。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她的词学主张及其创作实践的关系,对了解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探究李清照词达到婉约派顶峰的缘由,从而全面系统地评价李清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李清照的词学观点

李清照的词学见解主要集中在她的《词论》②之中。《词论》系李清照早年所作,是宋代词坛上第一篇重要的词学专论,也是我国历史上妇女参加文学批评的第一篇专文,因此,数百年来颇受人们的注目。

《词论》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方法,总结了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阐明了词的特点,并通过对唐五代至北宋的著名词作家的品评,表露了李清照的词学主张。

“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的重要观点,也是她词学理论的核心。她的这一主张,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它的提出,是李清照出于维护传统的婉约词风的考虑。词虽然脱胎于近体诗,但它形成之时便与诗有着明显的区别,词为适应音乐曲度而产生,是从民间俚曲发展来的,因而词与诗相比,就出现了音节细致、音调谐婉、句法参差、平仄抑扬等特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正是强调了词的这些艺术特征。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实际也是针对词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而提出的。宋初以前的词坛,风格只有婉约一个,其内容也几乎无一摆脱描写个人生活感受的藩蓠。后来范仲淹首先用词来反映现实生活,创造了开阔而深沉的意境,对词传统的题材与风格提出了挑战,其后苏轼又进一步打破诗词界限,他“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而是“以诗为词”,用一种高昂激越的音调表现“横放杰出”的豪情,开创了和婉约派对立的豪放词风。苏轼以诗为词,在词的传统内容和风格上当然有所突破,给人新鲜之感。但在出生学者仕官家庭、从小受传统文化教育薰陶、读过许多词特别是婉约词的李清照看来,苏轼这样做,毕竟影响了词的原有特点,因此,她在《词论》中批评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句读不葺之诗”,并进而用王安石、曾巩文章卓绝,而小词令人“绝倒”(失笑)的事例来佐证词有自己的特点。很明显,“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要词保持自己的体格。

我们说,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她从词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将词与诗进行比较而提出的,对维护词本身的特点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一类文学体裁毕竟都有自己的体格特点,词也不例外。李清照反对苏轼以诗为词,并不是反对一种文学体裁对另一文学体裁的借鉴,而是说不能使诗同化词,使词与诗只有“句之长短”的区别,特别是在宋诗“言理不言情”,“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情况下,词与诗更应有所不同。“词别是一家”观点的提出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李清照从维护传统的婉约词的内容与风格出发,不准这种内容与风格有什么变化,这未免保守,缺少发展的眼光,但作为词派中的一家之言也无可指责,她的这种主张,对婉约词的艺术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李清照对她之前的词家的品评比较偏激,有些不甚恰当,但从评论中可以看出,她对词的特点有自己的看法,在她的心目中,词就是要高雅、奇妙、抒情、浑成、协律、铺叙、用典,这与“词别是一家”构成了词学的基本观点。

二、创作实践与理论观点的统一

作家的创作往往受自己的某种文艺观点的影响,因此,李清照的词学主张也必然指导她词的创作。纵观李清照一生的创作,她恪守“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努力保持词的传统风格。

首先,我们将她的诗与词进行比较。李清照的诗,多为触及时事的抒情诗,表现生活理想的明志诗,或是对统治者不满的讽谕、讽刺诗,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较强的批判性。特别是靖康之变后,她用诗歌为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而痛苦悲歌,表现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正气,感情慷慨激烈,风格豪放遒劲。我们只要读一读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学项羽,不肯过江东。”便可窥见一斑,这短短四句,字字掷地有声,从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拍案而起的怒目金刚,在厉声呵斥畏敌如虎、忍辱偷生的南宋君臣。而她的词,多表现她个人的生活境遇,充满了欢乐时的笑语和悲苦时的眼泪。“蹴罢秋千,起来庸整纤纤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闺情诗,反映大家闺秀的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爱情词,表现丈夫别离给她带来的不尽哀愁和烦恼;“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言泪先流”是乡情词,表现“靖康之难”后,她辞乡别土、国破家亡的哀愁和不幸。总之李清照的词很少反映国事,而主要抒写早年的欢乐、中年的黯淡和晚年的哀苦。其风格多婉丽亲切、细腻缠绵,“为婉约之宗”③。由此可见,李清照的诗与词不仅题材内容截然不同,而且艺术风格迥然相异。

其次,我们将李清照的性格与词的风格相比较,也可看出她确实是全力以自己“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指导其创作实践统一的,李清照是个女子,但她的整个性格可以概括为豪放洒脱。这种性格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其一,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深居简出。而是非常喜欢户外活动,有时在花园里荡秋千,有时和姐妹们到郊外去划游船。其二,她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大胆地表露女子对男子的爱慕与思念之情,和她同时代的王灼就曾诋毁她的词说:“闾巷荒淫之语”,“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其三,作为一个女子,在平时生活中却像一个男子一样,经常饮酒,甚至到了“浓睡不消残酒”的地步。其四,丈夫赵明诚死后不到三年,她又改嫁张汝舟,不久又告发张,并与其离异,被人们视为“狂放不羁”的妇女。其实,不这更说明了她性格的豪放洒脱。因此,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按照常理,一个作家的性格特征,应该与其作品风格基本一致,可李清照的词虽有少数写得豪放洒脱,留有她性格的痕迹,但绝大部分写得纤丽、幽雅。究其原因,正是她“词别是一家”的词学主张对创作实践的制约。

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中,除了对“词别是一家”这个理论核心的总体把握外,还注意实践自己的一些具体艺术理论,使她的词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首先,情景交融,意境浑然。李清照曾在《词论》中批评张先等人的词作“破碎不足名家”,因此,她在自己的词作中注意创造浑然的意境,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的词就思想意义而言,“仅仅是追随着前代诗人之后”,“弹着古人重复过千百次的赏心乐事或离愁别苦”,可是她为什么能运用这些并不新鲜的题材,征服古今大批的读者呢?究其原因就是追求浑成意境,在词作中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在这些传统题材的土壤上开拓了一片闪烁着独特光彩的绿洲,创造了诗情浓郁,画意盎然的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例如《浣溪沙》词:“小院闲窗春色深,垂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这首词表面看句句写景,有庭院清冷、垂帘不卷的生活场景,有云山雾霭、雨打梨花的自然风景,在这样的远景与近景上推出闺人无语理琴的形象,她把一缕缕的愁情带入了画面,使每一景每一物都立即笼罩上了一层愁雾,使画面升华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浑成意境之中,使人感到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在抒情,从而实现了词人自己的理论追求。李清照词作中类似这一首的不胜枚举。

其次,手法多样,情趣盎然。李清照在《词论》中肯定秦观作品“主情致”,她在自己的词作中也就自觉运用多种艺术手腕来表情达意,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富有一种情趣美。她十分善于捕捉那些最能表现心理活动的细节,表现委婉的情思,描绘出鲜明、动人的形象。如“不如回帘儿底下,听人笑话”的细节描写,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凄楚,将昔日爱说爱笑、喜欢热闹,今日却孤苦寂寥、抑欲饮悲的寡妇形象写得十分逼真。李清照在词中还经常用拟人化手法。于描写客观物态中寄托自己的情怀。如“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不直说自己在思念丈夫,也不说独处深闺的寂寞,而是把楼前流水拟人化,说只有它才能了解自己、同情自己,如今又增添了一段新愁。话说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又如“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分明是作者舍不得离开荷湖鸥鹭,反而说鸥鹭对其有情,不舍得她离开,极富情趣。

第三,用语精妙,造句新奇。李清照在理论上一向推崇词的妙语奇句,受其影响,自己的词作中也创造了许多奇绝非凡、精妙绝伦的语句。其中有的“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如《声声慢》之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下十四个迭字,如繁弦急管,奏出了令人心悸神寒之音。“寻寻觅觅”写心中若有所失,于是从生活中寻找,到记忆中觅求。词人左顾右盼,思前想后之状如在目前。“冷冷清清”,点出所寻无获,欲觅不得,身边空空荡荡无一人影。“凄凄惨惨戚戚”写追寻无获后的悲凉凄惨之情。三句在内容上写出了从“寻”到“空”到“悲”的思维线索,给全文渲染了一种冷落凄清的气氛,形式上也造成了层层加重、回环往复、抑郁顿挫的效果。这里锤煤炼语言,而不见烟火之色,雕琢词句,而不留刀凿之痕,真是运斤成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明人陆云龙说,连下叠字无迹,能手。李清照的一些佳句还在句法上创新。如“宠柳娇花”,定语新奇妙绝,一“宠”一“娇”,突现了美好春光里鲜花嫩柳婀娜妩媚的姿容;“绿肥红瘦”更为出色,主语借“绿”“红”以代“叶”“花”,谓语有意撷用俗语“肥”“瘦”,化俗为雅,“以易为险,以故为新”,形象鲜明,语新意隽;“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巧妙运用倒装句式,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开创了奇绝意境。总之,李清照词中许多用字精当造句新奇的语言,使读者赏心悦目,有的脍炙人口,近千年来为人们传诵不已。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作,实践了她的许多词学主张,也正是这些词学主张,指导了她词的创作。她词学理论与实践的这种统一,使得她在词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三、创作对理论的突破

从内容方面看,花间派词内容一般比较空虚,题材多是男女恋情、妓女生活。而李清照虽然囿于词言情不言志的传统,词作中很少涉及重大社会历史主题,不像诗篇中对国事慷慨陈词。但总的说:词的内容还是比较充实的,除了抒写个人的爱情离愁之外,还抒写了理想抱负,特别是她的后期词,题材上有较大开拓。有不少抒发了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从风格方面说李清照在理论上一向维护婉约正统,曾对豪放派的代表苏轼以诗为词,用诗风影响词风提出过尖锐批评。她自然以清切婉丽为宗,使自己的词与李煜秦观的风格接近。但她有些作品,像《忆秦娥·临高阁》、《菩萨蛮·风柔日薄》显得笔力遒劲矫拔,风格粗犷豪放。特别是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词一改词人闺阁词、爱情词的俊逸深婉而为倜傥多姿,以豪迈清逸之气、壮阔飞动之风,洗尽绮罗香泽之态。其豪放之风可与苏东坡争胜。这种“婉约而略带豪放”的词风正是她超过婉约派前人和为后来婉约词人所不能企及的地方。

从语言方面看,李清照词作更是有突破性,善于采撷当时人们的口头语言,带着新鲜的生活露珠和朴素生动的气息,明白晓畅,又给人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她常常用通俗质朴的口语对景物进行线描式的勾勒,像“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等,画面单纯,线条清晰;她还善于用日常口语叙事。如“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自然流畅,给人美感。更值得称道的是,她还擅长用民间流行的家常话、口头语描摹人物心理,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等毫无雕琢夸饰,全是人物的一片真情声。口语入词,本不容易,可李清照词中这种情形占了不少的比重,有人评论她的词“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后来,人们把李清照这种具有突出语言特色的独创词体称为“易安体”,并竟相仿效。李清照口语入词在后来词坛,甚至直到元明的曲坛上,都有极大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李清照在词学理论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虽有保守或偏颇之处,但从总的方面说,是独到和比较完整的,它涉及到了词的语言风格、音韵格律、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明确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强调诗词要有明显分野,以维护婉约词的传统体格。李清照词的创作,明显受到了她词学主张,特别是“词别是一家”理论的指导,实现了她总体理论追求,但她又不完全受自己词学主张的制约,而注意发挥自己的独创性,时代和生活更使她词的创作实践突破了她词学理论的某些不尽合理的方面,从而使她的词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她的词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理论的不足。总之,李清照对婉约正宗的继承,对豪放词派的借鉴,特别是在语言风格上的创新,使得她的词作以抒写个人离情为主,却又不萎靡颓丧,含蓄蕴藉,却又不晦涩艰深;细腻委婉,却又不纤柔造作;清新自然,而绝无绮艳雕琢,开成了独特的“易安体”,从而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对后代词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注: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页。

②《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52页。

③《花草蒙拾》,王士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26页。

(责任编辑:昂 晴)

I207.23

A

1671-752X(2010)02-0042-02

2010-04-16

黄 河(1967-),男,安徽蒙城人,安徽蒙城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词学词作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少儿版画主题创作实践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尊儒而不泥古——浅谈中唐爱情传奇的创作实践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
更 正
中学音乐剧《梦想启航》创作实践初探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