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的教学

2010-08-15 00:47
昌吉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叠音单音节后缀

王 苹

(喀什师范学院汉语教学研究部 新疆 喀什 848000)

汉语“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的教学

王 苹

(喀什师范学院汉语教学研究部 新疆 喀什 848000)

通过对汉语“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特点进行了分析,建议对维吾尔族学生以群集的方式进行汉语教学,采用使汉语“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进入一个网络系统、使用标志色彩特征的标注来指称颜色词的属性、在篇章中释义、加强近义词辨析 (颜色词具有的不同感受层次、含有的褒贬义、指称范围、语义侧重及适用对象)的讲授方法。

汉语“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教学;维吾尔族学生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利亚指出:“人眼能感受几百万种颜色的细微差别。”可以看出,颜色的感知是非常微妙的。[1]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维吾尔学生用汉语交流过程中,更多会采用回避策略,一般会用泛化词——单音节颜色词,而不是特义词——“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来表述对色彩的感知,其结果是输出的汉语要么具有很强的维吾尔语意味,要么就是缺乏多样性和区分性,显得苍白无力。以“黑”色为例,汉语“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的颜色词有“黑茫茫、黑压压、黑油油、黑沉沉、黑森森、黑乌乌、黑洞洞、黑糊糊、黑黢黢、黑魆魆、黑黝黝”①等等。而维吾尔语中多译为“qap-qara”或“qap-qaranghu”,或根据语境进行意译。其他同一色系的汉语“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的颜色词在维吾尔语中也多译为同一个词语,或根据语境进行意译。而汉语中同一色系的“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之间,不仅有深浅明暗之分,感观感受之异,色彩差别细微,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还有褒贬义和语义侧重的不同,其总量庞大。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这类颜色词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以群集的方式教授汉语“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的颜色词,将有助于维吾尔族学生了解汉语“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的分类方法与范畴规则,掌握其本质,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和规则生成语句,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的特点

汉语“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的颜色词作为描写颜色感知的词语,是建立在生理学、心理学和美学理论基础上的、能使读者产生一种感同身受感觉、表达极为精炼、具有针对性、总量庞大的形容词性合成颜色词。在句中主要做定语。它是由一个表示某种整体颜色概念的单音节颜色词作为词根,加上一个表示某种事物局部特征概念的叠音后缀构成的附加式颜色词。“单音节颜色词”为视觉感受,数量有限,它们表达的是一种“类概念”。例如:红、白、黑、绿、蓝等。“叠音后缀”是根据所要修饰、限定名词的不同性状及言语者的主观情绪,附着在单音节颜色词之后起补充说明纯颜色的程度和质感,让本来单纯只具有视觉感受的颜色词,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动态性,蕴涵了更丰富的色彩感受。例如:油油、生生、茸茸、沁沁等等。也就是说含有某个颜色的语素,表达出了客体含有这个色彩的特点,而不同的重叠辅助成分,使视觉感官感受得到强化或升华,富有了层次感。一般来说“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的感官感受可以分为:视觉 +视觉(红艳艳、蓝莹莹、黑漆漆、白茫茫等)、视觉 +听觉 (白笃笃、黑隆隆、黑喳喳等)、视觉 +触觉(白茸茸、绿茸茸、绿茵茵、黄焦焦等)、视觉 +味觉(白生生、白嫩嫩、绿生生等)、视觉 +嗅觉 (绿沁沁、粉馥馥等)五种形式。同一色系的颜色词会因其后的叠音后缀不同,在色彩的深浅明暗、褒贬义、语义侧重和适用对象都有着细微的差别。

二、“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的教学

(一)使颜色词进入一个网络系统

教学中可以利用类比、对比、联想、连接等方法,使“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的颜色词在不同的概念 (色系、感官感受特点、褒贬义、适用对象等)支配下组成一个个语义场集合,让每个颜色词都成为语义场集合中的一个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都能彼此关联和延伸,形成一个整体化的网络,使学生在遇到语义场中某一个颜色词时,与之有关的其他颜色词就可能会被激活,且每个语义场集合中的颜色词之间彼此相连又可以自成体系。例如:“红艳艳”可以归入红色系、浓色系、暖色系、视觉加视觉、褒义词等集合。而红色系颜色词又包括:红艳艳、红彤彤、红扑扑、红火火、红润润等等;浓色系的颜色词包括:红艳艳、蓝莹莹、黑漆漆、绿油油等等;暖色系的颜色词包括:红艳艳、红扑扑、黄灿灿、黄澄澄等等;视觉加视觉的颜色词包括:红艳艳、白茫茫、黑黝黝、蓝晶晶、绿油油等等;褒义词的颜色词包括:红艳艳、红扑扑、绿油油、黄灿灿、黄澄澄等等。教学中教师把零散的单个词语集合成一个大的网络,并将其呈现给学生,将有利于学生对该类颜色词的识记、编码、储存、提取,从而发挥“组织”的力量,使学生只要回忆起其中任何一个,网络中与之相关的其他语义场里的颜色词就会被“激活”,就能连锁反应地从脑库中调出成串的“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供选择和应用,这种群集记忆将有助于学生整体记忆和提取,建立起词汇之间的强度连接和意义关系,提高“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的颜色词语义网络形成的效率。

可以看出,同一“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可以分属多个集合,同一集合内部的颜色词也会“大有不同”,即使是同一色系集合内的颜色词也存在很多细微的差别,因此还需要客观、理性地描述每个“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的具体属性。

(二)使用标志色彩特征的标注来指称颜色词的属性

可以使用诸如〈黑〉、〈白〉、〈红〉、〈绿〉、〈蓝〉等词来标注颜色词所属色系;用〈冷〉、〈暖〉、〈艳〉、〈浓〉、〈淡〉来说明颜色词的整体色彩感受;用 <视觉 +视觉 >、<视觉 +听觉 >、<视觉 +触觉 >、<视觉 +味觉 >、<视觉 +嗅觉 >表示主体对色彩感知层次之异;尤其要使用〈褒〉、〈贬〉来说明相当数量的汉语颜色词所附带的感情色彩,因为绝大多数的维吾尔语颜色词是不附带褒贬的感情色彩的;还可以使用〈书〉、〈口〉、〈方〉来标明其使用于口语、书面语、方言里的语体色彩。当然,不是所有的颜色词都能标注以上所有的属性。例如:

黑森森:〈黑〉、〈浓〉、〈冷〉、〈视觉 +视觉〉、〈贬〉、〈书〉

白生生:〈白〉、〈冷〉、〈淡〉、〈视觉 +味觉〉、〈口〉

红火火:〈红〉、〈暖〉、〈浓〉、〈艳〉、〈视觉+视觉〉、〈褒〉、〈口〉

该结构的颜色词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是需要运用联想从心理上感知的抽象色彩感受。这种客观、理性的描述还不能帮助学生全面、入微地理解这些差别细微、数量众多的“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其中所蕴涵的色彩意义,因此就得借助篇章的帮助,在篇章中进行教学,使“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的意义得以进一步细化和强化。

(三)在篇章中释义

建构承载颜色词的篇章,篇章所提供的语境可以使“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的词典意义和语境意义得以统一,其语义语用范围、搭配关系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在篇章中得以体现,就能准确表达该结构颜色词所修饰事物的特定的色彩感受。将利于学生在抓住语篇总体内涵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意义和内涵。

以“绿”色系为例,有绿油油、绿茸茸、绿生生、绿莹莹、绿幽幽、绿葱葱、绿丛丛等等。这些虽然都是以“绿”为词根构成的“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但却有着较为严格的使用限制,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专词专用”。因此,要建立相关的使用背景或语境,对颜色词的描写意蕴和语言侧重点进行具体的说明解释。例如:

绿幽幽的竹园,

绿生生的瓜,

绿油油的菜畦,

绿翠翠的豆荚 (张宣强,《农家》)

诗歌中“绿幽幽”描绘出了竹园的葱茏幽深;“绿生生”写出了瓜果绿得鲜嫩可爱、口感生脆;“绿油油”道出了菜畦上的各种蔬菜生长旺盛、色彩浓绿有光泽;“绿翠翠”将豆荚长势喜人且色彩似翡翠的可爱模样描写得栩栩如生。同样都说的都是“绿”色,几组词语将葱茏的绿、鲜嫩的绿、油光的绿、翡翠的绿,写得充满无限生机、浓郁而富于变化,错落而饶有情趣。[2]

在篇章中解释“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的意义,可以使学生立足于篇章整体,在注重对文章内涵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从微观的角度加强对颜色词的理解,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对其做深度的信息处理,理解其中描写的重点和意蕴,掌握其在篇章中的具体和抽象概念,使学生判断、推理、概括能力得到培养,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地对“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构成及运用上二者之间的共同规律进行探索、归纳和总结,为真正理解、掌握和正确使用“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以看出,同一色系中会有数量众多、意义相近的颜色词,要想使学生能从众多词义接近的颜色词中遴选出合适的颜色词,将之恰当地运用于语言实践中,就必须加强“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的近义词辨析工作。

(四)加强近义词辨析

“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近义词辨析工作的优劣,决定着学生是否能较准确、较生动地将其运用于口语交际及书面表达。通过加强“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的辨析(如:感官感受、褒贬意义、指称范围、语义侧重及适用对象等),能使学生在确定该结构颜色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及形式上关联的基础上,自觉建立起发现该结构颜色词之间关联的主动性,并能对其进行主动发现、主动加工和主动分类,并与其进行有效互动,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该结构颜色词之间的差异,实现颜色词学习的自我规划和管理,这也是提高学生该结构颜色词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1.注意辨析“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具有的不同感观感受层次

“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可以使语言在最经济的情况下,通过叠音后缀把人们的多种感觉调动起来,增加了感观感受的密度和丰富性,使颜色词具有不同的感官感受层次。例如:

(1)红通通的炭吐着蓝盈盈的火苗,分外好看。(沈修,《夜客》)

(2)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徐夤,《回文诗二首》)

(3)火光映着她红润润的脸蛋,她开始作出门的准备。(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例句的“红通通”描绘出炭燃烧时“红”的色彩特征,以及炭火充分燃烧时通透的视觉感;“红霭霭”将霞的红和霞的云气漫漫融为一体;“绿迢迢”将树木翠绿葱郁、彼此相连并绵延甚远的视觉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红润润”不仅说明“她”具有健康的脸色—红色,而且将皮肤因充满水分而显得润泽的视觉感受同时呈现。[3]

例句中“蓝盈盈、红霭蔼、红润润”等词具有复合的视觉感官层次,即“视觉 +视觉”;而像“黑隆隆、黑喳喳、白笃笃”等词具有某种声音的特色,即“视觉 +听觉”;“绿茸茸、绿茵茵、紫茵茵”等词具有某种柔软的特色,“黄焦焦、黄巴巴”等词表示干枯、干涸、干燥的触觉感受,即“视觉 +触觉”;“白生生、白嫩嫩”等具有某种口感意味的颜色词,即“视觉 +味觉”;此外,还有“视觉 +嗅觉”的“绿沁沁、粉馥馥”等。

教学中要将“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的颜色词具有的不同的感受层次辨析清楚,还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或展示含有颜色词意境的图片,图片所提供的直观的色彩形象可以使学生的复合色彩感受在特定的“语境”中得到强化。

2.注意辨析颜色词含有的褒贬义

汉语“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颜色词是在主体对客体的色彩认知与主体感情融合在一起的思维活动基础上构造而成的。单音节颜色词在附加不同的叠音后缀后,使得这类颜色词语也附着了主体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并同概念意义同时存在。例如:“红扑扑”形容脸色红,含有亲切、可爱的褒义;“红堂堂”形容颜色红而鲜艳,含有很纯正很亮堂的褒义;“灰溜溜”形容颜色灰黯(含厌恶感)、形容神情懊丧或消沉,都含有令人厌恶的贬义。“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通常被翻译成维吾尔语中无任何褒贬义的“qip-qizil”(红彤彤、红通通、红扑扑、红艳艳等)、“ap-aq”(白花花、白皑皑、白茫茫等)、“jep -je∫il”(绿油油、绿莹莹等)、“kØp-kØk”(蓝晶晶、蓝盈盈、蓝莹莹等)、“sapseriq”(黄澄澄、黄灿灿等)、“qap-qara”或“qap-qaranghu”(黑乎乎、黑压压、黑油油等)等等,如果要表达作者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则需要用其他词语进行意译。可以看出,这方面汉语颜色词和维吾尔语颜色词区别较大。因此,教学中要明确说明“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颜色词所包含的褒贬义。

3.注意辨析颜色词不同的语义侧重及适用对象

“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的颜色词通常都有不同的语义侧重、适用对象。也就是说,作为形容词,能置于其后被修饰的名词是有一定限制的,其适用对象相对固定。如黑色系中的“黑茫茫”形容一望无边的黑,多用于夜色;“黑压压”形容密集的人,也形容密集的或大片的东西;“黑油油”形容油润光亮,多指头发、眼睛、体肤及其他油黑发亮的东西;“黑黝黝”多指颜色淡黑或青黑,常用于形容肤色;“黑沉沉”形容黑暗,多指天色。也指表情、神情严肃或阴沉;“黑森森”形容黑而阴森、可怕。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就是语言模式的构建和匹配过程,搭配问题贯穿于整个汉语教学和学习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辨析不同“单音节颜色词 +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不同的指称范围、语义侧重及适用对象,教会学生在描景绘物时,根据对客体色彩的不同感受,正确挑选、搭配不同的颜色词,使言语表述更为得体、生动。

三、结语

本文仅就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单音节颜色词+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此外,汉语颜色词中还有很多其他结构的颜色词,教学中可以以对比为主导思想,从理据性和任意性、形式与内容、词义与文化、借入与借出等几个角度进行对比,将其他汉维语颜色词各个维度上的特征对比清晰,突出汉语颜色词的特征,避免学生出现负迁移的情况,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注 释:

①本文使用的例词是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龙吟的《现代汉语词辨》、章银泉的《色彩描写词语例释》及刘云泉的《语言的色彩美》(附录)中的颜色词。

[1]程娟.形容词的模糊特点《词汇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63.

[2][3]王苹.论汉语中“单音节颜色词 +重叠后缀”结构的颜色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6,(6):141.

H319.3

A

1671-6469(2010)06-0082-04

2010-09-20

王苹 (1974-),女,喀什师范学院汉语教学研究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教学与汉维对比研究。

(责任编辑:代琴)

猜你喜欢
叠音单音节后缀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我也会
名词类后缀“手”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研究
河北霸州方言后缀“乎”的研究
说“迪烈子”——关于辽金元时期族名后缀问题
杜甫诗中叠音词的词汇和语法研究
一种基于后缀排序快速实现Burrows-Wheeler变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