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若干问题

2010-08-15 00:44石树林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石树林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湖南岳阳414000)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的若干问题

石树林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湖南岳阳414000)

研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从当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宣传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来,使这一理论体系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从而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武装;途径和方法

研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从当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宣传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来,使这一理论体系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从而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

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就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搞私有化或单一的公有制;在政权的组织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而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或以党代政;在政党制度建设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团结协作的基本方针,而不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搞西方的多党制或一党专政;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或文化专制。这些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新的境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与其他哲学家的主张的重要区别就是实践,以往的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通过实践改变世界。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品格。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只有集中人民群众实践的智慧和力量,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是“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亿万人民进行的活生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就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内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也是实践的主题。没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以亿万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亿万人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产生的,它是“来自于社会实践,又被社会实践所发展;来自于人民群众,又被人民群众所创新”。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同样也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实践所证明了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科学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光辉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头,敏锐地把握时代特征,充分反映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引领人民群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第一,它密切注视了世界发展的新潮流。“不仅在实践理性层面强调用中国视野去透视世界问题,进而从世界的眼光和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问题,而且在文化精神层面强调民族文化同世界各种文化积极的和开放的交流和碰撞”。第二,它及时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变化,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因势利导,化解矛盾,用稳定促进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稳定。第三,它如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它充分考虑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求富、求稳、求和、求新的要求,为人民群众分忧,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正是这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铸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就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1.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体系,是一种理想信念,也是一面旗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就是要帮助人民群众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追求。一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一种共同理想。在我们国家里,社会理想分为三类,即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对共产党人的要求。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不仅是对共产党人,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个人理想就是每个人自己的奋斗目标。共同理想虽属理念信仰的中间层次,但涉及面广,人数多,作用大,影响深。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就是要帮助人民群众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共同理想,坚定不移,矢志不渝。二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一种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实现富民强国、振兴中华的正确道路,是胜利的旗帜,是前进的方向。党中央制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步走”战略,在完成了第一步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就是要帮助人民群众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三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一种人生追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将个人追求自觉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个人的追求才能真正走进使其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人生追求的最佳选择。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就是要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找准自己生活的坐标,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2.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命和内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没有人民群众的参加,是不可能实现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很重要的就是要帮助人民群众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迸发出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之中。一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一种历史责任。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的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它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需要有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被赋予了神圣的历史使命。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就是要用科学理论去动员人民、鼓舞人民、凝聚人民,肩负责任,不辱使命,创造幸福,谱写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二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一种价值取向。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事业联系在一起,才能提升自己人生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种崇高的事业。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就是要帮助人民群众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一种内在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需要有强大的动力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它深刻阐明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胜利的道路、幸福的道路、光明的道路,我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开拓奋进,就能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就是要帮助人民群众形成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景,迸发出内在的冲动和活力。

3.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能力修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有政治热情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和水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就是要帮助人民群众开发自身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一种思想意识。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先导,引导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维,更新观念,不断创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二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一种文化修养。就是要深刻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文化内涵,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对人民群众不断进行文化的熏陶和渗透,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植根于大众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成为人民群众的“大众话语”。三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一种能力修养。就是要引导人民群众学习理论,勇于实践,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去分析和处理问题,观察新事物,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和本领。

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就是要不断探索宣传普及的途径和方法

1.在宣传普及的阵地和渠道上,坚持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同时又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整合培训资源,挖掘培训潜力,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二是要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门、讲师团的生力军作用,加强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切实抓好在职干部的经常性学习,不断提高干部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充分发挥社科联和各类学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宣传。四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传播作用,积极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五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加强政治课教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文化教育之中。六是要充分发挥各单位的学习室、社区学习室、农民夜校等形式的有效作用,经常向人民群众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宣传普及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出现了一种倾向,片面强调自主择学,学员可以自主选校,“培训经费跟着人头走”,这种作法明曰加强,实为削弱,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多元的培训体系,而不是搞市场化。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单靠党委部门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工具是有限的,还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特别是要发挥国民教育体系的积极作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有效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工作争相出力。但是,引入竞争机制不等于搞市场化,不能完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宣传普及中的问题。

2.在宣传普及的任务和内容上,既要有统一的规定动作,又要允许自选动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的任务和内容问题上,要把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明确任务,系统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既要有总体的规划,一个时期重点学什么,突出解决什么问题,要全面部署,周密安排,又要有分层次、分阶段的计划,前后衔接,分步实施,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这些规定动作,是每个人都要求争取完成的。另一方面,又要允许自选动作。人民群众是一个集合体,但不同层次的人群、不同的对象,兴趣和爱好是不一样的,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允许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适当选择一些学习的内容。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绝不能搞随心所欲,让学员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那样是要出大问题的。

3.在宣传普及的层次和程度上,既要坚持学理性,又要注意通俗化。目前,在宣传普及的层次和程度问题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学理性,引经据典,生搬硬套,概念循环,枯燥无味,让人听不懂、记不住,不适合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需要;另一种是过分注重通俗化,信口开河,随意解读,任意剪裁,低级趣味,让人搞不清、弄不明。学理性和通俗化是互相联系的,学理性要以通俗化为工具,通俗化必须以学理性为基础。丢掉了通俗化,学理性就失去了现实意义;离开了学理性,通俗化就可能变为庸俗化。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寻根溯源,准确理解,完整把握。另一方面,又要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化。要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群众生活语言,用通俗的文字、群众性语言和鲜活生动的材料来说明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是通俗化不是庸俗化。

4.在宣传普及的方法和艺术上,既要坚持理论灌输的原则,又要加强必要的思想疏导。灌输和疏导是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的两种基本途径和方法。灌输是指在理论大众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由上而下、由外到内而被大众接受的过程。疏导是指在理论大众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论对大众思想、观念的引导和整合的过程。灌输和疏导互为补充,各有优劣。要十分重视理论灌输的重要作用。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理论需要灌输,思想需要传播。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必须旗帜鲜明地把灌输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原则之一。但是,灌输不是填鸭式的硬塞硬灌,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思想疏导,帮助人民群众及时弄清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启发自觉,激发活力。

5.在宣传普及的设施和手段上,既要重视和运用传统的老办法,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新手段。在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传统的老办法,又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手段的作用,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和传播平台,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一是适时组织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扩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如近几年来开展的“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二是积极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讨论中吸收新思想,受到新启迪。如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生产力标准问题大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大讨论、科学发展观问题大讨论等。三是继续开展“六进”、“五下乡”活动。“六进”:进学科、进教材、进课堂、进文化、进传媒、进思想。“五下乡”:送理论下乡、送文化下乡、送科技下乡、送法律下乡、送卫生下乡。四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题,联系本地一定时期的改革和发展实际,有重点地开展一些研讨活动。五是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讲坛,举办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六是继续开展抓先进、树典型活动,用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教育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七是组织编写通俗理论教材、制作电视记录片。八是利用现代媒体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努力把互联网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活动的新阵地和新平台。九是组织红色旅游活动,帮助人民群众了解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感受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四、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1.要坚持党的理论的权威性。要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党、全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确认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奠基地位。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党的基本理论,坚持理论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要在创新的基础上,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连贯性、稳定性和长期指导性。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理论的权威性,才能为人民群众所真正接受。

2.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理论要说服人,根本的是要靠实践。如果理论上说的是一套,实际工作中做的又是另一套,那么理论就会失去群众。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首先就是要抓住“大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需要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以“大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一是要关注民生。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领域,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是要发扬民主。在发扬党内民主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民民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自治范围,推行政务公开,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努力使全社会形成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政治局面。三是要纯洁民风。在端正党风政风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民风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风气。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在他们身边,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自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情,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3.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领导。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二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学懂弄通,把握实质。三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掌握,就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和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变成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和方略。四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实践,就是要带头身体力行,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4.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宣传普及工作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宣传普及工作队伍,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这支队伍必须是“三个结合”,即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专业工作者与兼职工作者相结合,老年理论工作者与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相结合。特别是要花大力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深受群众欢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鼓动家。

5.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和健全一套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二是要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加强检查,严格监督;三是要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掌握动态,及时交流;四是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一方牵头,多方配合;五是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六是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配套设施,创造条件。

D6

A

1004-3160(2010)05-0031-05

2010-03-12

石树林,男,湖南岳阳人,中共岳阳市委党校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叶民英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