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职业发展教育 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2010-09-13 01:21张美莹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0年8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

张美莹

摘要: 本文分析了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高职院校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

一、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职业发展教育源于美国,最初被称为“职业指导”,上世纪50年代进入“生涯辅导”阶段,上世纪70年代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和推广。近年来,我国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目前,学者普遍认为,职业发展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职业发展意识与技能,发展综合职业能力,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发展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的三年正处于人的生涯发展的探索期(15-24岁),这一阶段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评估自己,了解、确定并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偏好,收集职业社会需求信息,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这个阶段,学校可以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偏好,提升生涯决策能力。学校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解探索职业社会的需求,提升职业素养的实践平台,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生涯成熟度,促進学生从职业探索期向职业建立期转换。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学生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理解,逆反心理强。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形式、社会传统意识和就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相对比较认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很多学生没有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把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割裂开来,在实习中没有充分整合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抱有怀疑或抵触的心理。如: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在实习前期思想波动较大,甚至集体拒绝参加工学结合学习。

2.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冲突,职业意识薄弱。

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从相对自由的学校环境转为相对制度化的企业环境,兼有学生和员工两种身份,角色转换相对较慢,适应性差。部分学生对企业的制度、文化和环境不适应,与企业需求和管理模式相冲突。如:在实习中期,“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与“加班倒班”的企业实践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职业初期的心理不适,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罢工、退学。

3.职业理想与实习岗位存在落差,实习动力不足。

部分学生对实习岗位没有兴趣,认为与专业无关或相关性小,与想象中岗位落差较大。大部分学生把能力直接等同于专业技能,忽略了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没有形成大专业的观念,局限在细小的专业方向。如:有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到企业“打零工” “做苦力”,在实习中抱怨、消极怠工等。

4.对职业社会环境了解较少,职业适应性差。

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期间的劳动强度表现出普遍的不适应,固然有体力方面的原因,但更多是心理上无法接受,没有准确认识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定位;对外部环境,尤其是作为企业对员工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没有全面了解。因此,有些学生适应性差,没有合理定位,很难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

三、重视职业发展教育,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1.完善职业发展课程,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意识。

一方面,职业发展课程的首要工作是“要激发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职业发展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职业发展课程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涯之学即应变之学,要有主动的职业发展意识才可以更好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教师要在课程中通过数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索等教学方法介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现状和社会企业需求,渗透工学结合的意义,使学生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深度认识到工学结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了解职业社会、提升职业素养的平台。

另一方面,职业发展课程培养学生掌握科学规划方法,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如:通过职业发展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普及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索职业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模块,正确认识、评估自己,了解职业偏好,从而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探索。

2.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辅导咨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深入,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在顶岗实习前期、中期和后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专题辅导和个体辅导,促使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对专职职业辅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培训,并发挥各岗位教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测评、辅导和引导,不断扩大职业辅导的覆盖面,提高个性化职业辅导的水平,把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在常规化职业发展教育中予以解决。如:在实习前期的团体辅导,促使学生理性认识“工学结合”对职业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形成主动的、积极职业社会探索意识;实习中期的个人辅导,帮助面临职业困惑的学生寻找解决方法,对个别职业适应性差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辅导,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实习后期,通过专题辅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企业建立后续联系,为学生就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开展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开展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活动,如举办职业规划周、职业规划大赛,建立职业发展工作坊。可以结合高职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要开展不同的活动,如:对大一学生,聘请社会、企业专家开展职业规划讲座、报告等以启发学生职业意识为主,引导他们及早开始思考个人的职业发展问题;对大二学生,利用校内外资源,聘请职场人士开展讲座、报告、座谈会等,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对大三学生,围绕就业工作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养成等活动。

(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加)丹尼尔斯 著,天向互动教育中心 编译.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知识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赖俊辰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