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类结构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2010-09-30 02:47梅丽
关键词:语类语篇语法

梅丽

基于语类结构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梅丽

探讨语类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该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判断语篇归类,输入语境知识,形成语类结构范式,独立创作语篇和评价学生语篇。这五个阶段循环往复,能够把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

语类;语类结构;语篇;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是大专院校学生的主干课程。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一直致力于把它打造为品牌课,努力探索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应用为目标和导向的系统功能语法,给外语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它直接或间接地激发了许多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其中,语类(genre)理论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旨在语类理论指导下,尝试建立以语类构建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以下简称“语类教学模式”),进而探讨如何通过建构学生的语类意识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

一、语类概念与语类教学模式

语类一词源自法语genre,原义是“类型或类别”(kind or type)。对此概念,不同的语言学家持不同的观点。Thompson(1996,2004)认为,语类可被简单解释为“语域+目的”(register+purpose),它指的是“交际者用语言来做的事情和怎样组织语言以达到目的”。他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解释了“语域”和“语类”之间的关系:“语域”好比衣料,“语类”好比衣服,衣服需要合适的衣料来裁剪加工。同理,语类以特定的语言结构来配置语域资源,从而达到某种交际目的。Martin&Rose(2003)同意Thompson的观点,他们认为语类是一个有步骤、有目的取向的社会进程。也就是说,任何语篇都要实现一种目的。但由于文化的原因,不同的目的可以由不同的语类来实现,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语类类型。Hasan(Halliday&Hasan, 1989)把语类研究纳入到语篇层面,她首先提出了语类结构潜势理论(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认为一个语类是产生一个语域的所有语篇的结构潜势。换句话说,一个语篇是语言使用者从语类结构潜势中选择的结果。

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出现了以语类结构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张德禄,等,2005),该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习者根据语类结构有效地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及根据情景语境选择得体的语言来表达功能意义的能力。

二、语类教学模式的内容和步骤

以语类结构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共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判断语篇的类型。

语类教学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语类结构知识,尤其要能够判断给定语篇的类型。我们不能把教学语篇简单地归属为教育语类,因为它既有文学语类的故事和戏剧、书面语类的报刊文章,又有教育语类的报告采访等。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识别语类。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首先,判断语篇的交际意图。以《大学体验英语(第二版)》(以下简称 “体验英语”)第二册第一课“Students,You Represent Our Best Hope”(以下简称Our Best Hope)为例: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的欢迎辞,他希望学生能够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斯坦福的求知旅程中来。就此粗略判断,该文应该属于演讲类语篇。

其次,分析语篇的结构。Our Best Hope的语篇结构可做如下分析:

开场白:Parents and students of the Class of 2005: Good afternoon and welcome to Stanford University.

主题:Students,you represent the best hope for the future and for peace in our world.

内容1:9.11tragedy happened.

内容 2:Stanford University is the place where students will initiate their journey.

结语:I urge you to begin this process of intellectual discovery,just as Sen.Leland Stanford urged at the opening day ceremonies for the first freshman class in 1891.…

由于作者的交际意图是为了欢迎新同学,那么他在构建此语篇时运用了典型的演讲类结构,如开场白、主题、内容以及结语等。

最后,分析语域变量。语篇类型除了表现在结构上,同时也反映在语域上,具体体现为情景语境变量(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与具体语言特征之间的联系。

话语范围(filed of discourse)制约着及物性系统和语态系统。为此,我们对Our Best Hope的过程类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由于所选语篇的嵌入句和非限定成分比较多,因此判断哪些成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需作必要说明,否则无法统计过程类别的数量),该语篇共有86个过程成分,其中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所占比例较大,而言语、行为和存在过程的比例较小。需要注意的是,此语篇中的心理过程占有总过程成分的31%,在整个语篇中的比重较大,这也表明了Our Best Hope属于以心理描写为主的语类。

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制约着语气和情态系统。我们对Our Best Hope的语气系统进行了分析(此处统计以自然句为单位进行)。该语篇有13个自然句使用了祈使语气,这说明说话人与听众之间有直接交流,反映了口语语篇的特点。

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制约着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系统。Our Best Hope是口语语篇,语法结构简单,但是又不乏复杂名词词组和嵌入性小句,这就加强了该语篇的正式程度。据此,我们可以判断Our Best Hope应该属于正式场合下的口语语篇 (由于本文的讨论重点和篇幅所限,我们未能把语态系统、情态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分析一一展示)。

第二阶段:输入语境知识。

确立了语篇所属的类型以后,我们在第二个阶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话题的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背景,为交际者提供背景信息,包括有关文化、风俗、习惯、交际惯例和规则、有关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知识框架等 (张德禄等,2005)。Halliday(1978;1985/1994)认为,语境对于意义的产生和理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在语篇理解中的地位可以用图1来表示(张德禄等,2005)。

图1 语境与语篇理解

图1表明,作者在一定情景中所写的文章,如果读者能够看懂,就需要有与作者相同的文化、情景知识以及语类知识。那么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分析某一语篇之前,可以把重点放在与话题相关的文化语境上面。

我们在建构学生的文化语境时经常采用以下四种方法:第一种是情景法,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图片,或者师生共同欣赏电影片断等;第二种是对比法,学生就有关主题的中英文化背景进行比较和对比;第三种是实际操练法,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些阅读和听力材料,让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了解有关信息;第四种是交际任务法,学生模拟对话,通过口语活动,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第三阶段:形成语类结构范式。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明确地介绍语类模式。通过分析语篇,引导学生注意语类的社会功能以及作者意欲实现的目的,认识到语类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为语类功能所促动,并受其制约这一语言学规律。学习的重点是分析给定语类的基本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我们对Our Best Hope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交际意图。开学典礼演讲辞的功能是欢迎新生入学。演讲辞的内容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有固定的基本模式,这就决定了演讲辞的语类结构及其相应的词汇语法特征;

2.语类结构。欢迎辞包括开场白、主题、具体内容和结语(详见上文);

3.典型的词汇语法特征。一个语篇的词汇语法特征基本上由语域来决定。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在语言上亦有一些典型的表现形式。具体说来,就是:(1)话语范围主要体现为及物性过程及其参与者成分。Our Best Hope属于演讲类语篇,所以过程的表达主要通过物质类以及心理类动词来实现。例如,have struggled,were cancelled,carry,have worked,be founded,remember,considered,know,hope,urge等。参与者成分主要是由人称代词和名词词组来体现,如:I, we,you,parents,students,Americans,a university等。(2)话语基调主要体现为语气词或某些情态成分。一些典型的词汇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在Our Best Hope中,作者用了六个I hope和两个I urge分别表达了作者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要求。(3)话语方式主要体现为语篇的组织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复杂名词词组和嵌入性小句的使用情况。这些语言特征表明了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的特点和不同。所选例文是正式场合下的口语语篇,与典型的口语语篇不同,带有一些书面语篇的性质。例如,文中使用了四个students作为段首主语,这是明显的口语特征。然而,在文中也出现了如But it is your generation that will face the challenge of building a world in which such inhuman acts can never again occur.等多个嵌入句,因而带有书面语篇的特征。

第四阶段:独立创作语篇。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与语类样本相类似的语篇。学生开始亲自将语类与主题结合起来,运用语类模式表达对主题的认识。但是,在学生进行独立构建语篇之前,我们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必要的指导。例如,可以安排一个关于“Budgeting for Life”的主题演讲,让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讨论该语类的目的、结构和语言结构,以增进他们对语类与主题的认识。具体步骤如下:

话题:Budgeting for Life

交际意图:呼吁同学们制作预算计划,合理开支,不要浪费。

结构:(1)开场白;(2)具体计划;(3)结语。

词汇语法特征:(1)话语范围:主要使用物质类和心理类过程动词,如:budget,run out of,spend,find, earn,obey,plan,confuse,hope和consider等。参与者是由简单的名词词组和人称代词来体现的,如:dear teachers,dear fellow students,we,you,everyone等。(2)话语基调:可以采用疑问语气对听众进行提问,开始这一话题,进而用陈述语气来谈论预算计划,然后用祈使语气来呼吁大家合理开支。另外,情态动词可以使用高量值的sure,certain,或者低量值的may, can。(3)话语方式:采用带有典型特征的口语语篇的词汇语法模式,也可以使用一些复杂词组和嵌入性小句,以增强口语语篇的正式度。

待学生明确了主题、语类结构和相应的词汇语法模式后,我们给予学生自己创作的机会。如果学生在创作语篇过程中出现了个别性的或全体性的错误后,我们可以把这些错误归为语境知识、语类结构、词汇语法特征或其他类型的错误,进而为修整完善此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依据。

第五阶段:评价学生语篇。

最后一个阶段是对学生的语篇进行评价,即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是否掌握了该语类知识。评价的标准包括:学生是否了解了该语类的文化语境和交际意图;是否建立了该语类的框架结构和词汇语法模式;是否有能力阅读和写作该类型的语篇。

总之,这五个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互为促进的过程。尽管所分析的语篇和学生的作文在具体语言体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教学的终点还是没有背离相同的语类。这样,该教学模式就可以简单归纳为始于一个语类,终于一个语类,从而构成了一个循环。其循环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2 基于语类结构的教学循环图

三、结语

以语类结构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比单独分析语篇或教授写作更为有效。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初期阶段的学生明白了所创作语篇的交际意图和适用范围,也清楚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是不能够用恰当的词汇语法手段来实现这一意义。这就提醒我们在学生创作语篇时需要我们的指导,使他们在相关语篇中寻找到典型的词汇语法结构,并把这些结构应用到自己的语篇中去。另外,我们还应该给初期阶段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词汇语法选择,而不是让他们依靠单词的记忆去拼凑,否则,错误的语言模式就会成为他们建构语类知识的障碍。

[1] Eggins, S,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 London: Pinter. 1994.

[2]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London:Arnold. 1978.

[3]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85.

[4]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 [M]. London: Arnold. 1994.

[5]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nd Education (Volume 9of TheCollected Works of M. A. K. Halliday (edited by J. Webster)[C]. London: Continuum. 2007.

[6] 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An Introduction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 [M]. London:Arnold. 2004.

[7] Halliday, M.A.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8] 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M]. Amsterdam:Benjamins. 1992.

[9] Martin, J. R & 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the Clause [M].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03.

[10]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Arnold. 1996/2004.

[11]胡壮麟.语篇语言学[M]//杨自俭.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12]张德禄.语类研究框架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13]张德禄,等.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H 319.1

A

1673-1999(2010)08-0186-03

梅丽(1978-),女,山东济宁人,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

2009-11-2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项目。

猜你喜欢
语类语篇语法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语类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改进策略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Martin语类理论视角下英语体育新闻的语类分析——以里约奥运会赛事报道为例
语类翻译探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