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融入三大经济圈的区位条件分析

2011-01-25 01:11张升元
关键词:巢湖市巢湖经济圈

方 刚,张升元

(宿州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北岸,总面积9 394km2,辖无为、庐江、和县、含山4县和居巢区,于1999年撤地建市。伴随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合作的加强,位于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的巢湖市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发展,融入三大经济圈,既是促进巢湖崛起与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巢湖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本文采用SWOT法(S是指Superro rity,即优势;W是指 Weakness,即劣势;O是指Opportunity,即机遇;T是指 Threat,即威胁)分析巢湖市融入三大经济圈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并结合外部因素与自身状况明确战略定位,如图1所示:

图1 SWOT战略矩阵[1]

数据主要来自2006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合肥市、南京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巢湖市等统计公报。通过数据处理,得出相关量,并按照区位条件因素进行分类,用SWOT分析法进行优劣势分析。

一、巢湖市融入三大经济圈的 SWOT分析

(一)机遇分析

伴随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区域一体化也在加速推进。除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开始了一体化进程外,其他地区也以建设都市圈或经济圈为载体,实施一体化工程,如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圈、成渝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等。另外,国家相继出台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安徽省自2006年提出东向发展战略之后,2009年决定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发改委牵头进行了实际调研并获批。在这种形势下,巢湖市利用身处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和潜力,寻求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崛起,这不仅是皖江地区的大好机遇,也为巢湖市带来了加速发展的先机。

(二)威胁分析

城市发展具有增长极(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和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发展快的城市潜力会越来越大,速度会越来越快,各种资本流、技术流、人力流等都会加速流向发达地区。而巢湖市综合实力在安徽省内处于中下游水平,不能形成区域发展的增长极,这对巢湖市未来发展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会阻碍巢湖市对资本、技术和产业的吸引。因此,按照核心-边缘理论,在这一趋势下巢湖市很有可能被边缘化,失去发展机遇。

(三)劣势分析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

选取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三产比等经济基础指标对巢湖市与经济圈主要城市(合肥、南京、芜湖、马鞍山、铜陵,下同)进行比较分析(见图2),结果表明,巢湖市经济实力比较弱,国民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仅高于人口较少的铜陵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收入均为最低;在三产比(23.19:39.35:37.46)中,农业比重最大,形成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格局。巢湖市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等7项指标均为倒数第一位(见图3),有些指标则相差十分悬殊,如南京市人均GDP近40 000元,而巢湖市则只有8 000多元。由此可见,巢湖市目前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市,正处在进入工业化前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整体上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

2.城市化水平低

图3 三大经济圈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部分数据比较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巢湖市目前城市人口仅30万人,规模偏小,通过比较巢湖市与三大经济圈主要城市城市化水平发现,巢湖市城市化水平低(见图4),只有15.9%。

图4 巢湖与三大经济圈主要城市城市化水平比较

3.科技水平低

通过选取专业技术人员、在校生人数、文盲率、邮电业务总量、移动电话拥有量、固定电话拥有量指标来比较巢湖市与经济圈主要城市科技发展水平(见图5),巢湖市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位于第三,在校生人数位于第三(缺少铜陵市数据),文盲率位于第一,邮电业务总量位于第四,移动电话拥有量位于第四,固定电话拥有量位于第三。由此可见,巢湖市在科技水平方面比较落后。

4.交通条件不完善

巢湖市交通以公路为主,高等级公路比重小(见图6),等外公路为3 265 km。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比重很小,管道运输刚起步。水路运输中以巢湖港为主,依托长江和裕溪河水道,但沿江沿河港口少、规模小。巢湖市交通体系特点是:完整性差、规模小、等级低、分布不均。

5.对外开放度低

对外开放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对外开放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度越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这一点已经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对外开放度主要有3个指标,即进口比率(区域进口总额与 GDP的比值)、出口比率(区域出口总额与 GDP的比值)和外商投资比率(外商投资额与 GDP的比值,本文所采用的是合同外商投资额)。根据复旦大学王必达的研究成果,将这3个要素分别赋予权重0.3、0.3、0.4,其加权平均数即为开放度,其计算公式为:K=0.3Y1+0.3Y2+0.4Y3[2]。其中,K为开放度,Y1表示进口比率,Y2表示出口比率,Y3表示外商投资比率。K值越大表示开放度越高,相反则开放度越低。巢湖市进出口总额和对外开放度在三大经济圈主要城市中为最低,见表1,进出口总额只占南京市的0.57%,合同外商投资额之比为3.33%,开放度和南京相差3.58个百分点。

图5 巢湖市与经济圈主要城市科技发展水平比较

表1 巢湖市与经济圈主要城市对外开放度比较

(四)优势分析

1.地理环境优势

巢湖市地处亚热带地区,年均降水量大于1 000 mm,雨热充沛,是全国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探明储量15种,其中铁矿6.92亿吨、硫铁矿2.3亿吨、明矾石矿物0.5亿吨、各类灰岩13.4亿吨(远景储量达170亿吨)、白云岩4亿吨、耐火粘土900万吨、高岭土3 000万吨、石膏50亿吨[3]。铁、硫铁矿、明矾石、石膏、石灰岩探明储量均位于安徽前列。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巢湖市介于南京、合肥和芜湖三大城市之间,直线距离均在100 km以内,东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背靠最具经济活力的皖江城市带,境内有长江穿过、环抱巢湖,多条东西向和南北向交通要道从中穿过,区位优势明显(见图7)。河流水网密集,水资源丰富,拥有较多河流,以长江、裕溪河和滁河为主,长江岸线资源优良,沿江岸线长168 km,适合建港岸线90.31 km(含已利用岸线4.62 km),占总岸线的53.7%,其中约30 km可以建设万吨级泊位[4]。这些优势岸线资源是巢湖市未来船舶制造业和港口业发展的基础。

图6 巢湖市与经济圈主要城市公路交通情况

图7 巢湖市地理区位简图

巢湖市目前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对环境影响较小,同时环境容量较高,对经济发展的容纳能力较强,制约力小。由表2可知,巢湖市的大气质量、废水排放达标率和森林拥有量比较高,表明巢湖市发展环境容量高,可提供更多的经济发展空间。

表2 巢湖市与经济圈主要城市环境因素比较

2.社会经济优势

目前地理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正在逐步减小,并退出主导地位,社会经济因素则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也是巢湖市融入三大经济圈的必备条件。巢湖市融入三大经济圈的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

(1)工业基础优势。巢湖市的工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利用型工业(水泥建材行业、庐江铁矿石采掘业等),同时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高沟电缆产业集群、乌江化工产业集群、含山铸造产业集群、庐江磁性材料产业集群、富煌钢结构产业集群等)。巢湖市优势产业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业和化纤产业(见图8),但对于南京都市圈,因涉及跨省行政区,统计口径有所差异,因此,采用宏观产业区位商法比较研究代替各工业产品研究。产业区位商法是指某地区某产业产值占其总产值的比例与更高区域的某产业产值与总产值比例之间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Q=(Yj/Y)÷(Xj/X),式中:Q表示产业区位商,Yj表示 Y地区总产值中j产业的产值,Xj表示X地区总产值中j产业的产值。经计算,巢湖市对于南京都市圈的第一产业产业区位商为3.06(见图9),结果大于1,说明是优势产业;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区位商小于1,说明是劣势产业,故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巢湖市的优势产业。

图8 巢湖市主要工业产品比例图

图9 巢湖产业区位商

(2)人力资源优势。巢湖市是人口大市,总人口达到400多万,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人口将继续增多,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巢湖市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巢湖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础。农村剩余劳动力指数大于1,说明农村就业率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指数小于1,说明就业率高。很明显,巢湖市剩余劳动力指数高于1,为1.13(见图10),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图10 农村剩余劳动力指数

图11 主要农产品产量

备注:农村剩余劳动力比率=未就业农村劳动力/农村总人口数;按户均人口数计算剩余劳动力比率=家庭未就业人口数/平均家庭人口数(为研究方便,将家庭就业人口数固定为2);农村剩余劳动力指数=农村剩余劳动力比率/按户均人口数计算剩余劳动力比率。

(3)农业基础优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有力的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巢湖市粮食、油料、棉花、蔬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均具有优势(见图11),棉花尤为突出,产量是合肥的5倍。巢湖市应积极发展相对优势的农业产业,重点扶持油、棉花和蔬菜的生产,大力发展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棉纺织业和蔬菜加工业,变规模种植为规模优势。

(4)政策扶持优势。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地方政府扶持则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表现在政府通过结构重组,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与物品的竞争能力决定对流动要素的吸引力;政府制度创新能力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效率[5]。《南京都市圈规划纲要》和《合肥经济圈规划纲要》等都是各个经济圈内政府牵头制定的,经济圈的规划既符合市情,也使经济圈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各经济圈成员定期召开会议,商谈规划区内重大事件,解决重大问题,如南京都市圈已经举行了3次城市会议,取得了重大的实际意义。巢湖市政府也不例外,为融入三大经济圈做了很多工作,极力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和物质支持。

二、巢湖市融入三大经济圈的战略对策分析

从上述SWOT分析中看到巢湖市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战略对策,加快巢湖市融入三大经济圈的步伐。

(一)主观与客观双向融入

1.立足政府合作,推动区域发展

政府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的关键参与者。巢湖市要积极参与政府间的各种合作(包括经贸合作交流、政府论坛和城市发展论坛等),同时要积极参与三大经济圈的区域协调机构(如南京都市圈城市市长论坛等),必要时组建自己的协调机构,专门从事融入经济圈各项议题,避免信息闭塞和工作效率低下。加强与经济圈城市联系,协调解决区域和自身发展规划和矛盾,使巢湖市融入经济圈有方向、有思路、有领导、有机构、有保障。作为区域的一员,巢湖市应联合区域一体发展,具有共同的对外政策,共同的对外发展战略,用共同的声音对外表达意见,并开展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Vernon Henderson在其《中型城市》一文中指出,中型城市要发展就要寻求城市间的合作[6]。巢湖市是中等城市,应加强区域间合作。

2.扩大区域开放,力促思想融入

巢湖市开放度低,不利于加速自身崛起和融入三大经济圈。因此,巢湖市应加强开放意识,深入东部发达地区调研,学习开放经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放可以开放的领域,积极做好对外招商引资和新技术、新知识与新思想的引进,同时利用媒体和网络资源,积极宣传巢湖、推介巢湖。重点宣传巢湖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抓住安徽省省管县政策,积极下放已经实行省管县战略的无为县、和县和含山县,发挥县域经济的主动性,提升县域经济水平。实施提升巢湖形象行动,加强城市环境和区域环境整治,让巢湖成为平安巢湖、和谐巢湖、文明巢湖、青山秀水的巢湖。升级统一的巢湖形象标志和口号,形象准确传达巢湖意念、巢湖精髓和巢湖文化底蕴,使人们进一步提高对巢湖的认识。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竞争力

城市化水平低是制约巢湖社会经济发展和融入三大经济圈的主要障碍。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效应,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发展集约度。加快巢湖城市化进程首先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改善农民进城难问题、加快改变现有城乡户口政策、引导农民进城,改善城市住行和环境条件、建设生态城市、吸引农民定居,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带动农民进城就业。努力推进巢湖市区建设,使市区人口达到50万人,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力量,同时积极推进无城、庐城、和城和含城建设,使其作为区域次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实施大工业化战略

巢湖市实施工业化首先要找出比较优势产业和潜力优势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棉纺织业、铸造和重化工业等,努力培育上规模、上档次的区域支柱产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甚至国家级重点企业,使其发挥龙头作用,同时培育有前景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形成巢湖市的工业规模化生产;其次,加强工业载体建设即工业园建设,集中发展,提升集聚效应。重点建设六大产业集群工业园和基础优势较好的工业园,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为辅助,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提供企业入园的优惠措施和政策保障,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还要加强园区与园外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建设为重点,供电、供水建设为基础,提升园区承载力。

(二)扬长避短

地理相近、文化相依是巢湖市融入三大经济圈的基础条件。为此要积极加强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促进人员往来和贸易合作,共同加强基础设施和文化事业发展。首先实施矿藏勘探战略,发现一批,探明一批,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重点勘探稀有资源和优势资源(如铁矿、石膏矿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行以资源招商战略,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如马钢开发庐江铁矿,皖北煤电开发含山石膏矿等),注重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其次,巢湖市在粮食、棉花、蔬菜等农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应加强和引导发展,探索做大做强之法,走特色农业之路,引导农民进行集中生产,扩大规模效应,如和县的蔬菜产业现在初具规模,每年都举办蔬菜博览会,和县拥有7.3万公顷的蔬菜种植面积,已形成5大蔬菜瓜果基地,无害化生产,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流通体系不断完善[7],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蔬菜供应基地,可利用和县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发展其他的特色农业产品。最后,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巢湖市旅游资源丰富,可不断开发森林旅游、温泉旅游、巢湖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目前正积极开发的有姥山岛、四大森林公园、昭关温泉和凌家滩遗址,同时要促进与三大经济圈的旅游产业合作,发展巢湖一日游和两日、三日游项目,积极进行产品推介,提升区域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交通先行

交通融入是区域融入的先行者和基础。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都将交通的优先发展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经济圈发展的重点,加强交通建设也是巢湖市积极融入经济圈的必然措施。首先,积极改造原有道路。巢湖市现有交通是以公路为主,但等级低,布局不合理,因此,要积极改造现有低等级道路,实现与各经济圈的城市与城市和地区之间交通无缝对接;其次,加强交通网建设,公路网着重建设合巢马高速、北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滁马高速,并完成附属设施建设。未来规划应加强高速公路网构建,使现有高速公路联网,扩大出行半径。以建设等级公路为骨干,重点建设省道,提高省道建设等级,作为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同时还应合理发展铁路和水运事业,依托规划的合巢城际铁路,加速发展现代铁路运输方式。积极推进北沿江铁路的建设以促进庐江铁矿的开发,利用长江岸线优势资源,积极发展船舶制造业,利用深水岸线资源,在和县和无为县建设沿江港口,与芜湖港和马鞍山港、铜陵港错位发展,形成比较优势的水运交通。

[1] 赵晓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及应用[D].吉林:东北电力大学,2007.

[2] 李武星.区域开放度与湖南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3] 巢湖市统计局.巢湖市统计公报[R].2006.

[4] 郑为文.巢湖市沿江工业带总体规划纲要[EB/OL].http://ch.gov.cn/chgov/zw gk/zfgb/2007042757315.shtm l.2007-04-27/2011-03-18.

[5] 宋蕾.政府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D].西安:西北大学,2007.

[6] Vernon H.Medium size cities[J].Reg Sci U rban Econ,1997,(27):583-612.

[7] 吕姗姗,黄朝中,丁祖华.巢湖市蔬菜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318-6320.

猜你喜欢
巢湖市巢湖经济圈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热烈祝贺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建校五周年
Always be gr atef ul
安徽巢湖市老年大学校歌
农村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反思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巢湖玉卮意蕴长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