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服务型大学:背景、内涵及战略举措
——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

2011-02-02 12:26郑吉昌
关键词:服务型大学服务

郑吉昌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

在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高校办学目标的合理定位至关重要。在现有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本科院校分类之外,还应该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能使高等学校全面体现三大社会职能,推动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1]

针对浙江树人大学(以下简称树大)的实际,笔者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1)学校的办学定位,即确定教学服务型大学办学定位的原因;(2)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涵;(3)推进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举措。

一、教学服务型大学提出的背景

办学定位是高校办学的顶层设计,科学确立办学定位,是实现学校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特色发展的关键。办学定位是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在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的基础上,树大确立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即要建一所“教学服务型”大学。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中国正迈向服务经济时代

经济学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转换,随着经济增长,劳动生产力会在三次产业之间动态转移。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会减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将增加。随之,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出现经济服务化的趋势。[2]

一般认为,经济服务化是工业化在高度发展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一种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经济服务化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其具体表现是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从产业经济角度来看,经济服务化体现为工业等生产性产业(非服务性产业)内部服务性活动的发展与重要性增加,从而改变了这些产业的单纯生产特点,形成生产——服务型体系,反映了服务活动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

同时,从企业微观角度来看也出现了服务化趋势。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随着使用服务产品作为投入的企业越来越多,独立的服务业企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制造业企业越来越服务化,更多地倾向于向客户提供完整的服务包,即从纯粹的产品生产者向全面的客户支持方案提供者转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制造服务化”。这样,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服务经济转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其重要表现是各经济体服务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同时,服务业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效率提高和国民产出总量增长的主导力量。目前世界平均服务业比重已达70%,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已高达74%(见图1)。[3]

图1 2009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服务经济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支撑作用;二是服务业在各类产业中起到主导、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四是服务成为一种生产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也不断调整。服务业比重从1978年的23%发展到2010年的43%。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与水平,并预期到2015年服务业占比达47%。这预示着中国将迎来一个服务经济时代。[4]

(二)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任务

大学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第一个特性是服务性,主要内容和表现是人才培养。大学从国家制度安排上明确其社会服务功能,始自1862年林肯签署的《莫雷尔法案》。作为大学三大职能之一的“社会服务”,发源于威斯康辛大学。20世纪初威斯康辛大学在校长查尔斯·范海斯的领导下,面向本州客观实际需求,以教学和科研为基础,通过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大力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积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大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5]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大学”的使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引领、支撑、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在成为现代大学的使命。

在此背景下,2010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今后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具有经济增长快、面临矛盾多等特点。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但也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高等学校具有人才优势,培养并聚集了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和科技创新应用人才,具有学科资源丰富、科技水平较高、创新优势明显等优势,因此,高等学校作为社会子系统,应着重考虑如何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时代的重要任务。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年的艰难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民办高校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在校生476.68万人。民办高校的数量已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2358所)的28.67%,在校学生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2231.79万人)的21.36%,所占比例与上一年度相比均有上升。[6]数据表明,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历史分析,民办高校曾走过一段定位不明晰的时期。在发展初期,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与管理模式都有很强的公办高校痕迹,甚至简单地“复制”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明,模式单一,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在科研上,未能突破传统评价体系,片面追求纵向的甚至基础性的研究项目,应用性研究不够;横向项目研究驱动力不强,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不紧。事实上,目前民办高校发展仍是以学科为中心,沿袭了传统的“学术导向”模式。本世纪以来,民办高校开始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科研的应用性,但应用性落实不彻底,也未能很好地融入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之中。

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学校在招生、学科专业设置、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以及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都要求具有开放性,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服务。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必须走“需求导向”的发展道路,将社会服务能力摆到突出的位置上,教学与社会服务并重,由外而内地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整体设计与创新管理,将“教学服务型大学”作为新时期的基本定位。

(三)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树大自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实力不断增强,初步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民办高校发展之路。从升本时提出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再到第三个四年发展规划提出创建“特色鲜明、质量优良”一流民办大学,都是围绕办学提出的目标,但还没有系统地提出办学定位。民办高校发展到今天,特别是树大若要引领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则需要有清晰的定位。正是基于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态势、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等诸多因素,最终学校提出创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并以此作为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的一个基本着力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出既是对以前发展目标的总结和延续,又是在原来发展定位基础上的拓展和提升。

图2 树大办学目标演变过程

二、教学服务型大学蕴含的意义

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曾说过:“大学战略是学校领导者明晰大学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并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思考过程。通俗地说就是要选择做什么与不做什么。”[7]美国教育部副部长乔奥亚认为:“一所成功的大学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服务宗旨是什么,并且了解达到这一宗旨的标准。不同的教育宗旨有不同的成功标准。”[8]由此可见大学定位之重要。

作为一种大学类型的定位,教学服务型大学有其自身特定的内涵,即: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借鉴教育服务理念和现代服务科学原理,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贯彻服务教学、师生和社会的要求,强化服务理念,凸显服务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模式的现代大学。

以教学服务型大学为定位,突破了传统上大学定位的框架,把大学发展的重心与动力转到以需求为导向,突出服务理念对大学组织制度设计的指引与改造,强调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地位。在新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如何形成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独特内涵并付诸实践,学校面临着从理念转变到路径选择的逐步转型与发展。因此学校必须在制度设计与战略布局等方面作出新的调整与规划,积极探索新时期教学服务型大学发展的新模式。教学服务型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蕴含着许多意义:

第一,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组织宗旨是教育服务和以生为本。即,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本质是提供教育服务。2011年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以《把学生置于体系中心》为主题,提出了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建立更透明的高等教育市场化体系,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切实维护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采取了将直接拨款改为学生贷款、信息公开以充分保证学生选择权等一系列措施。[9]教学服务型大学要求学校树立教育服务理念,以生为本,为学生这个教育服务的消费主体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

第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组织目标是知识应用和服务经济发展。组织目标是一类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的关键指标。教学服务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态,其核心目标在于知识的实际运用。从知识发生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说发源于中世纪的早期大学的组织目标是知识传播,此后的研究型大学则把知识创造的目标融入大学之中,而新兴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将知识的应用发展作为大学的组织目标。社会服务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整合力量发挥优势学科的作用,提高为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如提供服务咨询、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服务,服务下移,提升服务能力。

第三,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组织运作是创业活动与流程的再造。与传统大学相比,教学服务型大学除了拥有传统大学所具有的课堂教授、科学研究等核心的运作方式外,还拥有传统大学不具有的组织运作方式,即与企业对接或直接参与创业活动。它能广泛地与企业合作,把课堂延伸到企业。在组织制度设计上,它以服务为引领,既服务于师生需求,改造组织内部管理流程,又服务于社会需求,强化组织内外的沟通与服务机制。

三、推进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举措

树大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学科强校、服务特校、开放活校和凝心聚力等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六大战略。为加快推进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应在以下五方面着力。

第一,以生为本,以师为尊,将服务理念融入大学制度设计,确立教学服务型大学办学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学校将以服务理念为导向,把生本理念与尊师理念融入大学制度创新,使大学组织管理面向学生学习需求,服务教授治学需求,这是作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内部制度与组织改造的必然要求。

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一种全新的大学发展定位,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把服务贯穿学校工作全过程,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树大一直坚持注重质量与内涵的发展,坚持“崇德重智,树人为本”的校训,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尊”的办学理念,在过去的十年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十二五”时期的新环境和新机遇,学校领导班子转变观念,以“提升内涵,强化特色”为发展主题,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服务师生的教和学,改造管理流程,面向社会需求,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据此,学校不断强化“生本意识、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提出了“创新主导、人才兴校、强院为基、民生为重”的管理理念,并形成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民办特校”的发展战略。因此,学校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致力于建设一所综合实力在民办高校中处于一流、部分学科和研究领域在全国高校中有重要影响、富有特色的教学服务型大学。

第二,服务需求,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服务型大学要求大学的管理者既要理解大学本身的学术价值,又要理解政府、企业的组织文化内涵,善于将大学组织文化带到政府企业中去,修改并实施更有利于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规章制度;同时,大学又要以包容的姿态接受企业文化价值的进入。同时,也要改造教学组织形式与评价制度,将教学过程融合到企业社会经济活动中去,走出传统评价中注重分数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误区,积极引导师生深入企业经济活动,鼓励他们走出大学、融入社会。

对于教学服务型大学而言,教学是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整体上要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科技与文化等产业发展为导向布局学科专业体系,必须以服务学生成长规律与需求为依据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突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应用性基本特征,创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学校提出了“做强服务业、做大商科、做特工科、做活文科”的专业结构调整布局基本思路。早在2009年,树大就成立了国内第一所现代服务业学院,并针对“十二五”期间浙江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经济的情况,对专业结构及其院系设置进行调整,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群落,在知识、技术与人才等方面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服务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树大围绕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制度以及培养方式等四个基本要素,积极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是确立“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2003年升本伊始,学校以明晰本专科差异、树立本科意识为主要内容,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当时明确了“以应用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细分劳动力市场,走差异化目标定位”的思路,在2005年确立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服务应用型与复合应用型人才,明确了“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基本定位。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以“突出应用意识、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创新创业精神”的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完成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知识体系改造,突出实践教学,科学制定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于应用性专业群建设、应用型培养体系的构建。

三是实施多样化培养路径,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浙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状,为服务社会需求、强化校企校地联动,学校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纽带,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实施了“订单班”、“3+1”、“2+2”、“企业冠名班”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现代服务业专门人才,强化官产学结合,以推进校企校地合作。同时,学校以项目为载体,实施重点建设,于2006年启动和实施了“教学质量工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是注重制度创新,点面结合,形成培养特色。学校注重在改革过程中的制度性支持,2009年启动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和校企教学团队建设为两翼的(“一心两翼”)“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学校在中长期规划的指引下,将进一步深化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着力启动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动计划”;与校友企业中博集团合作筹建“中博会展旅游学院”。

第三,校地互动,重点战略,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作为教学服务型大学,主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同时必须加强科研水平的提升,为服务地方经济打好基础。缺乏科学研究的大学是缺乏真实内涵的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必须改变传统的科研评价体系,改变追求纵向的甚至基础性研究项目而应用性不强的现状,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的合作,加强横向项目研究驱动力,提升科研竞争力,促进科技知识传播与应用,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对接。作为一所民办高校,树大在国内民办高校中较早重视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并根据教学服务型大学应用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逐步走出“象牙塔”,重视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

因此,学校一直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发挥优势学科在国内的学术领先地位和影响力,实行重点研究领域布局战略,鼓励知识和科技创新,坚持科研为成才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培育学科特色,强化学科团队建设,形成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科群落。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成立了服务“社会需求”的产学研领导小组,大力推进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的合作,初步形成了产学研政合作的机制与模式,与义乌、台州、海盐、海宁、磐安、嘉善以及桐庐等地区的县市政府进行合作,并与地方100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形成了学校与地方经济之间较为广阔的合作面。

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树大确立了“现代服务业、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生物环保技术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作为科研发展战略重点,并在每一个重点下面列出了三至五个优先主题,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布局。学科建设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浙江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继续发挥优势学科在国内的学术领先地位和影响力,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科群落。科技服务面向政府、企业发展需求,整合科研学科团队力量,形成一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增强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合作水平与服务能力。

第四,调整结构,提升素质,建设水平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教学服务型大学面向实践应用,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师资队伍建设既要注重学术性与应用性人才的结构关系,又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改变传统师资局限于纯粹学术研究的基本状况。因此,要改造科研评价与奖励制度,走出传统评价中以纵向项目为基轴的框架,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引导教师注重科研工作的应用性价值;改造传统的基于“学科中心主义”的教师发展模式,改造传统的评聘、考核和培训制度。在教学服务型大学定位下,学校要加强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鼓励学院在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设立培训进修点,鼓励教师从纯粹的学术型向应用型、服务型转变;同时,学校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建设的力度,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创新能力,努力构建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结构基本合理,满足创建高水平教学服务型大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第五,柔性设计,制度创新,改造大学的组织服务流程。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服务理念为宗旨,不仅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走出“象牙塔”,而且要借鉴现代教育服务理念和服务科学理论,在大学内部管理理念与组织设计上适应服务社会的需求,适应服务教学科研的需求,适应服务师生的人本需求。因此,教学服务型大学要将服务理念融入大学理念之中,确立现代的、开放的大学理念,使学校发展站在一个全新的高起点上。当前,虽然许多学校强调社会服务功能,强调服务教学科研,但是在内在的制度与组织设计以及管理流程上仍沿袭了旧模式,导致内部学术与外部经济之间的机制衔接不紧密。为此,学校提出了“创新主导、人才兴校、强院为基、民生为重”的管理理念,在学校内部管理上服务创新需求,服务人才需求,服务基层学术需求,服务民生需求。本着“以生为本,以师为尊”的办学理念,学校把生本理念与尊师理念融入大学制度创新,把服务理念逐步融入组织设计与管理流程,在大学组织管理上面向学生学习需求,服务教授治学需求,体现“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把对大学组织和管理流程的改造落实到服务教学和科研的目标上。

同时,大学内部组织优化与服务流程改造必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因此,建立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产业经济发展的组织合作机制对教学服务型大学而言非常重要。大学的管理者既要理解大学本身的学术价值,又要理解政府、企业的组织文化内涵,善于将大学组织文化带到政府企业组织之中;同时,大学又要以包容的姿态接受企业文化价值的进入。学校对教学组织形式与评价制度、科研评价与奖励制度、教师评聘考核与培训制度以及学校与政府、企业等组织多种合作制度进行了改革,推动学校对外部组织边界的开放与渗透。这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制度与组织改造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校在教学服务型定位下转型发展、提升内涵的必然要求。

注:本文是浙江树人大学郑吉昌校长在2011年8月20日暑期中层干部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有删节。

[1]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教育研究,2007(7):31-35.

[2]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8):63-65.

[3]郑吉昌.服务经济[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20-21.

[4]夏杰长.迎接服务经济时代来临:中国服务业发展趋势、动力与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16-18.

[5]王乔.坚守使命提升质量特色发展——关于学校发展的思考和认识[N].江西财大报,2011-08-30(1).

[6]杨德广.如何评判我国高教发展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与杨东平教授商榷[J/OL].(2011-09-22).http://www.mb-edu.com.cn:8088/article_3623_222.htm.

[7]李战军,沈辉.论高校战略规划决策模型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43-46.

[8]美教育部副部长:过分虎妈式教育可能会导致悲剧[EB/OL].(2011-08-23).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1-08-23/content_3572855_2.html.

[9]英国高教改革:把学生置于体系中心[J].教育与职业,2011(25):8.

猜你喜欢
服务型大学服务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