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比较

2011-02-02 12:26徐国兴
关键词:就业率公办民办

徐国兴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转眼已近1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类型和学生类型的多样化,比如,民办高校蓬勃发展以及来自低收入阶层学生的大规模增加等。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无论是从政策定位还是从实践操作上来看,高职院校都应该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体,而且,民办高等教育也被国家定位为主要发展高职教育。[1]因此,高职教育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就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中较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

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需要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而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首先需要确定合理的衡量指标。对于高职教育这种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类型来说,毕业生就业无疑是最有效的质量衡量指标之一。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指标的毕业生就业具有多种内涵,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内涵是毕业生是否就业以及就业优劣。是否就业可以用就业率大小来衡量,就业优劣可以用毕业生起点工资多少来衡量。当然,衡量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能仅仅孤立地看本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要与同类型公办高校相比较之后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这是本研究的基本目的。一般而言,我国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认为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较差。[2]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些观点多半是建立在某些新闻报道或主观印象的基础上,大都缺乏系统的客观数据支撑。而且,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在与各方面条件相近的公办高校的比较中才能凸显出来。

沿着这个思路,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从2007年开始,就于每年6月份对我国民办与公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追踪调查,至今已连续进行了5年。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在毕业生就业的某些方面两种不同类型的高校互有优劣,但是在就业率与起点工资这两个基本指标上,民办高校的毕业生都具有明显优势。为了保证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之间具有可比性,研究小组通过对各方面条件进行比对后,从我国中部某省抽取了2所公办和2所民办高职院校。同时,为了保证不同年份之间数据性质的一致性,研究小组严格控制抽样的大小与使用方法,每年尽可能保持相同。比如,在2007年的数据样本中,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40份,回收率为94.4%。2010年仍然是这个省的这4所学校,而且每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抽样也基本相同。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0份,回收率为92.5%。如果说其中一年的调查结果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优于公办高职院校,我们还可以怀疑这是研究中的偶然性在作怪,但是如果5年间基本保持稳定,就不能不说这是高校本身的公办与民办这个性质在起作用了。鉴于论文篇幅所限,笔者仅对2010年的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本研究的基本分析思路采用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详细模式。[3]所谓详细模式,具体到本研究的实际操作上,即首先研究公办和民办这两个高职院校类型和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统计相关性,然后在考虑其他可能影响就业的因素之后,确定高校类型和毕业生就业之间统计上的因果关系。

一、高职院校类型与毕业生就业统计相关性

如前所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从是否就业和就业优劣两个方面衡量,是否就业的基本指标为就业率,就业优劣的基本指标为起点工资。为此,以下就从这两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类型与毕业生就业的统计相关性。

1.高职院校类型与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相关性。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日趋多样,不同研究者之间对什么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定义也变得越来越不一致。不过,现在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在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其所指的就业者往往包括就业、灵活就业(包含创业)和升学三部分毕业生群体,笔者在分析时就采取这个定义。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就是上述三部分毕业生总数与全体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率。

从表1可知,高职院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3.5%,远高于同期(2010年7月公布)教育部调查的数字70.2%,[4]而且,这个数字并不低于一般本科或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这说明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良好。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高职质量存在较大问题。[5]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出发,若仅仅从就业率这个角度来看,显然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一般认识是有待商榷与反思的。有趣的是,在调查样本中,虽然公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8.9%,但是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高达94.1%,两者整整相差了15%还多一些。而且通过皮尔逊卡方统计检验可知,两者在就业率上的多达15.2%的差异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意义。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与高职院校类型之间存在高度的统计相关性。

表1 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比较

2.高校类型与毕业生就业优劣的统计相关性。仅仅看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公办高职院校还不能就此断定前者的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于后者,因为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较高极有可能是通过降低就业期望(即低工资就业)作为代价换来的。这个就业率与起点工资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以前的很多调查报告中都出现过。这样,就有必要看一看两者的起点工资差之后再来下结论。

表2表明,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起点工资平均每月为1222.5元,而公办高职院校毕业生起点工资平均每月仅为873.7元。两者的差值为348.8元,差距甚大,差值几乎为公办高职毕业生起点工资的40%。而且,t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个平均工资差距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为了检验差值对整体的代表意义,我们不妨再看表达群体内起点工资差异的标准差,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和公办高职院校毕业生之间标准差的差距并不大,这说明两者起点工资平均值也没有受到各自群体内某些极端值的影响,能较好地代表各自群体的整体水平。

表2 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起点工资比较

二、其他因素对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根据一些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实实证研究的现有理论结果[2]来看,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背景、所学专业、专业成绩和性别等。[6]据此研究结果来进一步推测,上述民办和公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上的差异未必就是两类高校所带来的直接结果,而极有可能是家庭背景(以家庭居住地、家庭收入、父亲职业和学历等为指标)、所学专业、学习成绩和性别等其他因素的间接反映。也就是说,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极有可能在家庭背景、所学专业的市场价值和学习成绩上优于公办高职院校的学生,而两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性别上也有所差异。因此,家庭背景、专业类型、学习成绩和性别等才是决定就业质量的最根本因素。

为了检验究竟是高职院校类型还是家庭背景、所学专业、学习成绩和性别等因素最终决定了就业质量,可以把这些变量都作为自变量,而把就业质量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对就业与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采取逻辑回归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对起点工资的分析采取线性回归分析(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多元回归分析中每一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表示在其它自变量影响相同的情况下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这样就能够控制家庭背景、所学专业、学习成绩和性别等变量的影响而专一来看高职院校类型这一变量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对回归分析中的变量进行操作性定义后,得表3。

表3 回归分析中的变量操作性定义

多元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首先,看回归模式的适合度,由于模型检验值具有统计意义,说明上述构建的多元回归分析具有实际可行性。其次,表4说明,在控制其它变量影响如家庭居住地、家庭收入、父亲职业、父亲学历、所学专业、学习成绩和性别等其他因素的条件下,高职院校的民办、公办性质确实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唯一有统计意义的重要变量。具体来说就是,在其它条件都相等的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有可能比公办高职院校学生更快找到工作,并且起点工资也要高一些。

表4 不同因素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这个统计结果说明,仅仅从促进学生就业方面而言,被调查的民办高职院校较公办高职院校相对更成功一些。经访谈得知,造成民办和公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差异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民办高职院校比公办高职院校更重视市场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并能够根据市场要求量身制订课程和培养学生,所以其毕业生较受市场欢迎也在情理之中。同时,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工作更为重视。当然,必须剔除研究结果中可能的道德判断。笔者承认民办高职院校能够如此适应市场要求并非民办高职院校本性如此,而是出于客观生存压力而为之;第二,学生入学前对求学的个人心理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公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多属于高考“失意者”,无奈之下才把高职院校作为归宿,入学后缺乏相应的学习动力,长此以往,就极有可能导致毕业后的就业困难。相比之下,民办高职院校几乎不存在入学分数的较大限制,只要愿意入学的高中毕业生几乎都有入学可能性。加之民办高职院校学费不菲,没有强烈的入学意愿是不会轻易入学的。而入学意愿的强烈程度大多来自于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是抱着学习一技之长的明确目的而入学的。

但是我们还需要明确在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较为成功的现实背后,来自学习方和教育方的双方共同影响中,哪一方的影响更大。很显然,教育方的影响可能更大。这可以从表4所示的学习成绩对就业没有实质影响间接推测出来。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和公办高职院校相比,民办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与否、起点工资等方面的就业特征上都存在着明显优势。这是民办高职教育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积极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

毕业生就业虽然不是衡量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但却是一个重要标准,尤其对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本研究的结果至少说明了民办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熟练技工方面的优势,体现了民办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这对于当前的教育政策制定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我国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民办高校在现实中仍然受到来自社会习惯认识和诸多制度的有形或无形的限制,其中最大的限制是对民办高校质量低下的担心,这使民办高校难以在短时间内有较大规模的实质性发展。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个担心缺乏证据。第二,公办高职院校要虚心向民办高职院校的同行学习办学经验,取长补短。同时作为政府,应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让公办高职院校具有民办高职院校那样的能根据社会需要迅速调整课程设置的能力,从而使教育的外在压力变成质量的内部自控机制。

当然,在推广本研究的结论于全国的宏观政策应用之前,本研究的结论还有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必要。今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向:第一,公办和民办一般本科同层次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比较。比如,浙江树人大学的毕业生和同类公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较;第二,样本应该扩大到我国不同地区。本研究的样本仅仅局限于我国的某一个省份,而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在很多省份都有相当规模,不同省份间可能也会存有差异。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抽样研究,就难以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性质进而对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作出准确且合理的价值判断。

同时,即使本研究的结论在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中得到更大范围的样本数据的证实,当本研究的结论应用于国家政策之时,还必须注意的一点是,承认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优于公办高职院校,并不能就此否定我国公办高校整体上的巨大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1-03-20).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何金伟.民办高校的质量困境与应对策略[J].理工高教研究,2006(4):129-131.

[3][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第1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427-446.

[4]吴晶.教育部:2010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EB/OL].(2011-03-21).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100721/16037681.html.

[5]谭玉兰.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3):6-9.

[6]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111-118.

猜你喜欢
就业率公办民办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神数据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