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韩感恩文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感恩教育的启示

2011-02-09 06:09马祥甸
关键词:义工韩国德育

马祥甸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1]东方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感恩思想,散见于“四书五经”、古代诗词、名人家训中,仁爱、孝德是其主要内容,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现代学者任现品归纳认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是感恩意识的最大化: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2]而西方的感恩文化,最初源自基督教义,本意是要信徒感谢上帝的慈爱与宽容。《圣经》说:“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3]感恩作为一种伦理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东方传统文化中重视感恩,西方人推崇感恩。它是人们应遵循的重要道德基石,也是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美国借助宗教仪式唤醒公民心中的感恩,韩国崇尚用儒家伦理的精华塑造国民的品性。美韩二国感恩文化的特点对我国感恩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感恩文化的主要特征

美国广泛地推崇感恩思想。K.瑞安认为品德教育的“六E”包括: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规劝(Exhortation)、社会风气(Ethos)、经验(Experience)和期待优异(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4]期待优异就是使人们终生知善、爱善、行善、懂得感恩并止于至善。品格教育非常注重感恩实践活动,并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家庭联系在一起。

(一)借助节日表达感恩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1620年,由著名的“五月花号”船逃到美洲的英国难民,为感谢土地给他们带来的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等设立了感恩节。现在,感恩节定于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善待亲友、帮助路人、拯救饥民,成了人们欢度感恩节的重要内涵。母亲节的传统源于古希腊,当时只是出于人们对女神的崇拜。现在的母亲节由美国人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于1876年发起,目的是为悼念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死者和感恩全世界的母亲。父亲节在1909年由美国人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Mrs.Dodd,Sonora Louise Smart Dodd)发起,是为纪念和感谢全天下伟大的父亲而成立的。如今,母亲节和父亲节已经成为美国公民向父母表达感恩的重要日子。母亲节氛围尤为浓厚,孩子们一周前就在教师的带领下悄悄地准备着给母亲的“Surprise”(惊喜)。每次过这样的节日,人们的心灵都会经历一次洗礼,得到一次净化。

(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渗透感恩

基督教教义中蕴藏的感恩文化,已成为美国的一种“社会文化”,成为美国公民的一种自觉价值观。基督教教义教导人们要爱上帝,学会感恩与施与,因为“施与比接受更快乐”[5],因为“他有恩典有慈悲,不轻易发怒,大有忠贞之爱”[6]。美国人大都信仰基督教,对于神、世界以及他人的感恩情怀支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基督教强调人的幸福源于神的恩典,人应该对神所创造的世界怀有感恩之心。所以,美国人在集体活动之前基本都有短暂的感恩仪式,在饭前饭后还会献上诸如“感谢主,赐我食。求祝福,赐我力”等表示感谢的话语。学校处处为宗教提供条件,允许学生在特定时间到基督教堂接受宗教礼拜。美国公民自幼年起就接受感恩的熏陶,美国精神也随之一点一滴烙进人们的脑海,铸成了他们感恩的人生观。

(三)注重感恩实践,增强社会责任

在美国公民教育中,义工(Volunteer)已成为在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义工的服务项目包括帮助残疾人、弱智者、无生活能力的人料理生活;为贫穷家庭的人检查和防治疾病;帮助低年级学生补习文化课程;参与环境治理;为街头流浪汉寻找住处等。[7]据了解,2008年美国有330万在校大学生参与了义工活动,相当于适龄学生的30.2%。[8]美国的很多高校明文规定,一个学生高中毕业前,必须提供200小时的义工志愿者服务。[9]那些未能参加义工活动的美国中学生不但不能毕业,而且难以进入著名的高等学府。美国教育部还给学生订立了义工章程,目的是培养未来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的信念。

二、韩国感恩文化的主要特征

韩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感恩教育的国家,他们非常注重孝道。20世纪上半叶,韩国虽然“饱受日本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但始终没有丢失其民族性”。[10]孝道,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浸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他们认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爱国,才能振兴祖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

(一)培养孝行礼仪

韩国注重孩子的“孝道”培养,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他们的神圣义务。韩国的小学生胸前都挂有“孝行牌”,“道在器中,以器传道”,让他们每天对牌反思,体会师长的辛苦,学会感恩。节日里,年轻的父母会穿上五彩服,带着孩子向长辈行大礼,送“孝道礼物”,感谢养育之恩;校园内,到处可以看到精美有力的书法和传统的山水国画,内容多是先贤关于做人的至理名言,增强青少年感恩祖国和感谢前辈的信念;寒暑假时,社区还给小学生举办讲座,向小学生宣传“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使他们从小接受“孝道”的熏陶。

(二)重视儒家文化

早在1948年,韩国就颁布了体现国民精神建设目标的《教育法》,提出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道义、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国民精神。学校设有专门的《国民伦理课》,选拔高素质的教师讲授伦理道德,督导学生言行,引导学生规范,参与学生讨论。韩国的民俗博物馆、传统服饰博物馆等全年免费向学生开放。有些学校还设有固定的传统习俗教育室,供学生参观、学习和实践,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韩国建有专门的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成均馆是韩国儒学研究的中心,定期举行释典仪式,纪念孔子与其弟子以及一些名儒。成均馆在地方设有233处乡校。儒道会本部设在成均馆,地方有250余个儒道会支部。成均馆设有青年儒道会、女性儒道会与学生儒道会等社会团体。[11]韩国还设立了专门从事孝文化研究的大学——圣山孝大学院大学。

(三)推崇感恩文化

2007年7月,世界上第一部《孝行奖励资助法》在韩国国会获得通过,这可以说是孝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12]《孝行奖励资助法》第一条便指出对孝行实践的人进行奖赏资助。该法与韩国民间孝道推广运动相呼应,以政府的名义来奖励孝行实践,对推动孝行礼仪和弘扬孝道文化的制度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韩国积极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国歌《爱国歌》中写道:“大韩儿女誓死为国,愿韩国屹立古生代……把身心与忠诚献给她,不管面对痛苦还是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政府提倡人们积极使用和消费国贷,倡导“身土不二”的价值观;韩国的文化产业也积极渗透感恩文化,如韩剧《黄手帕》《看了又看》和《情定大饭店》等,无不渗透着“孝行”;政府还特别设立“孝子企业奖”;在体育运动中,将那些可能在奥运会和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奖而又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项目称为“孝子项目”。

三、对我国感恩教育的启示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目的明确、计划周密、步骤适当的人文教育措施,使教育对象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最终发展到自觉自愿地施恩于人。[13]研究美韩两国的感恩文化,对我国感恩教育有较大的启示。

(一)依托重大节日,传承文化精华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孝立德的民族,感恩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结合时代要求,吸收国外的文明精髓,借鉴美国“感恩节”、韩国“孝之月”等经验,探索活化中西传统美德的新方法,培育学生德育的土壤。《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要依托各种重大节日,有创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感恩教育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在节日中传承世界文明的精髓,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修养。利用特殊节日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和教师节等,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谢师恩、珍惜生命、懂得回报;利用国际纪念日如三八节、五一节等,教导学生珍爱和平、关爱他人、热爱劳动;利用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国庆节、中秋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感恩思想的认识,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关注启蒙教育,把握科学方法

孝道培养从孩子抓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中的道德情景充满生活气息,孩子易于融入其中,获得道德体验。[14]由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初始性、持久性和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关系的亲密性。对孩子来说,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是学校和社会所不能替代的。

首先,要注重言传身教。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这些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并将成为他们做人的参照。人在童年时期对家长很崇拜,再加上他们的思想意识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于孩子的各种表现和行为方式,家长必须明确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教导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行事、如何有礼有节地与人相处等,逐步使他们变成具有感恩思想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首先做到,不仅要努力成为孝敬长辈、礼貌待人、和谐邻里、感恩社会的楷模,而且要加强自我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要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颜氏家训·治家》指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15]孩子的道德水准和感恩品行是家长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家长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其次,要强化细节。当孩子帮助长辈端茶倒水、做家务、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时,父母要及时表示感谢和赞许,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安慰和自我肯定,千万不可漠视他们的善小行为。久而久之,父母不但帮助他们培养了感恩意识,并使之慢慢内化为他们一生的优秀品质,使孩子终生受益。

(三)培养优质队伍,树立师德形象

美国高校的德育队伍有一批训练有素的高层次专业人员,他们除了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之外,还具有热爱本职工作、有积极的奉献精神等特质,整个队伍稳定性强。韩国也注重伦理教师的选拔,并定期进行培训,只有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能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的高素质的德育教师,才能为人师表。而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组成,素质参差不齐,受重视程度不高,队伍相对不稳定。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韩的一些做法,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加强德育理论的系统学习,强化岗前培训、岗位练兵和在职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学校感恩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青少年学生增长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导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学识修养来提高教师的人格修养,培养教师的感恩意识,从而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长此以往,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成为他们学习、效仿的楷模。

(四)注重德育实践,锤炼感恩品质

赫尔巴特提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16]感恩属于德育范畴,而社会实践是青少年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德育实践必须根据社会实际和社会的需要,从道德训练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入手,以人为本,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活动内容,为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升华提供新的平台。坚持把时代的要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实现德育目标的全面化;坚持把知与行相结合,实现德育行为的健康化、科学化;坚持把实践性的体验活动与青少年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做到有的放矢,促成知行统一。此外,感恩教育还必须注重经常化、生活化,使学生从感恩意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通过志愿者行动、社区义工服务、敬老院爱心活动等形式,把感恩思想转化成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让青少年体验生活的艰辛,了解他人、社会对自己的鼓励和无私帮助,懂得理解、尊重、关爱和感恩他人,回报社会。

(五)优化德育环境,健全制度规范

“孝道”作为儒学文化的基石,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渗透到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应大力弘扬优秀的儒家文化,学习与借鉴韩国的经验,全面整合资源,利用各种方式营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第一,增强社会媒介的宣传力度。通过社会环境的正确导向,经过社会媒介对感恩思想的正面宣传,积极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积淀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文化氛围。第二,激发民间组织团体的力量。我国素有社会教化、政府主导的传统,要引导和重视社会各个阶层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唤醒民间的孝道推广,增强民众的感恩意识;倡导成立非政府组织(NGO)的感恩研究机构,强化感恩文化及其传播方式的研究;积极鼓励企业公民捐资献爱心,宣扬感恩、推广感恩、实践感恩。第三,从制度上倡导感恩。道德是通过教育内在的引导,使人们自觉自律地遵循规范。如果有外在的政策、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强制力保障,内在的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弘扬感恩文化,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规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增强感恩文化的实效性。

[1]陈寿,缪钺.三国志选注(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4:671.

[2]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1):93.

[3][美]阿瑟·马克斯威尔.圣经故事[M].杨佑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42.

[4][美]K.瑞安.品德教育的6个“E”[J].国外社会科学,2004(5):106.

[5]圣经·使徒行传[M].南京:南京爱德华印刷厂,1988:195.

[6]圣经·约珥书[M].南京:南京爱德华印刷厂,1988:1070.

[7]孙紫玲.美国的义工精神[J].社区,2003(6):60-61.

[8]薛涌.培养精英要从做义工开始[J].学习博览,2011(10):46.

[9]龙迈康,戴迪.美国学生的义工生活[J].初中生世界,2009(31):7.

[10]教育部社政司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5.

[11]黄心川.现代东方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26.

[12]韩广忠,肖群忠.韩国孝道推广运动及其立法实践述评[J].道德与文明,2009(03):39-43.

[13]陈驰.美国的感恩文化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80.

[14]金勤明.试论代际冲突与沟通[J].江西社会科学,1995(3):74-76.

[15]颜之推.颜氏家训译注[M].吴玉琦,王秀霞,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47.

[16]赫尔巴特.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M]//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59-260.

猜你喜欢
义工韩国德育
韩国“第一步”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聚焦韩国大选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国际义工,一段在国内未曾有过的经历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偶遇”一次义工活动
义工公益活动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