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进生概念涵义的辨析

2011-03-19 15:01田禾丰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学力辨析界定

田禾丰

(淮南卫生学校,安徽淮南232001)

关于后进生概念涵义的辨析

田禾丰

(淮南卫生学校,安徽淮南232001)

后进生;概念涵义;辨析

1 后进生概念的辨析

对后进生的研究,首先要涉及对后进生的界定。由于研究者们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他们对后进生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仅就国内外几种有代表性的界定进行简单地辨析。

1.1 后进生,即“学习落后的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上、下)一书中将学习落后的学生称为“后进生”。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后进生有3种类型:一是思维尚未觉醒的孩子,二是“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孩子,三是“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前2类实际上并不是后进生,只不过是他们的天赋或潜力没有被教师发现罢了。

苏霍姆林斯基仅从学习一个方面界定后进生,未提及学生的德育、体育等其他方面。儿童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等多个方面,仅从某一个方面界定后进生,而且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标准,未免有失偏颇。

1.2 后进生,即“思想品德落后的学生”

教育大辞典是这样界定后进生的:所谓“后进生”,其涵义是思想品德发展上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

这种界定侧重于思想品德和行为,没有强调对学生学业的要求。但是,思想品德落后、行为上有较多缺点的学生,学业良好者几乎没有。这一界定隐含着的是“双差生”。但这一界定也有问题,“较远”和“较多”的标准各是什么,都不明确。

1.3 后进生,即“双差生”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后进生的鉴别有以下特征。

结构特征。行为结构由2部分构成:认知性行为和道德性行为。2种行为在一个人身上统一为一种行为结构。认知性行为是道德性行为的基础,道德性行为对认知性行为具有反作用。例如,一个学生如果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优良,那他的道德行为表现也会好;反之,一个学生道德行为端正,觉悟高,他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差。后进生的品德和学习方面的行为表现应联系起来看。学习差的学生,道德行为不一定差,不能一概把他们看成后进生。品德表现不好而成绩优良的学生几乎没有。后进生不仅学业差,更主要的是品德不良,2者相互影响,构成他们的行为表现,形成“双差生”。

力度特征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力量强度、深度和稳定程度。在品德和学业2方面一贯表现差,而且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学生才能叫做后进生。

动态特征,是指学生的行为表现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育得法,引导正确,他们会向好的方向发生巨大转变[1]。

这种界定是第二种界定的延伸和完善,对品德和学业都做了要求。但也存在问题,没有指明跟谁比较,比较的标准也不明确是什么。

1.4 我国教育界普遍接受的观点

后进生,就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会考、高考中达不到学校质量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2]。

这种界定是从后进生形成的原因、过程、造成的后果及如何矫治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对后进生的概念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界定。目前,国内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这一界定。

2 相关概念的辨析

相关概念是指与后进生概念的内涵有交叉的概念,如差生、学习不良、学习困难儿童等。

2.1 差生

我国著名学者钟启泉认为[3],差生包括“学业不良”和“学习失能”。

2.1.1 学业不良学业不良有3种界定:第一种,把未达到基本标准者谓之“学业不良”。“标准”是指在各自的年龄或年级,各门学科或领域可以期待学生达到的水平。第二种,把“低学力”者谓之“学业不良”。这里的“低学力”是指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推定的学力测查的得分。第三种,指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学业迟滞。

2.1.2 学习失能“学习失能”(LD)由美国的柯克(Kirk)于1963年提出,后来由美国关心学习失能者的8个全国性组织的代表组成的“全美学习失能共同委员会”(NJCLD,1981,1988)统一界定为:“所谓学习失能,是一个统称种种障碍群的术语。它表示听、说、读、写、推理或算术诸能力的习得与应用显著困难。这些失能内发于个体,估计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所致,在人的一生中都有可能发生。行为的自我调节问题、社会性认知问题、社交中的问题,在学习失能者中也会发生,但其本身并非学习失能(LD)的本质。学习失能也可能伴随其他缺陷状态(例如知觉障碍、弱智、重度的情绪障碍)或环境影响(文化差异、不充分或不适当的教法之类的影响)发生,但学习失能不是这些状态或影响的直接结果。”

学业不良和学习失能的共同点是: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这2类学生仅限于学业,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其关键在于“学力不振”或“学力不良”,但它是可逆的。

2.2 学习不良

我国学者俞国良认为,学习不良即learning disabilities(有的学者译为“学习失能”),“本质上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障碍”。这种障碍是造成学业失败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学习不良包括学业不良和心理行为不良。

不难看出,俞国良与钟启泉的观点有矛盾之处:俞国良认为学业不良仅是learning disabilities的一种表现形式,钟启泉则把学业不良与learning disabilities看作在学业上并列的2类学生[4]。

2.3 学习困难儿童

“学习困难儿童”(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在国外研究的较多,其主要涵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只要具备了学习所必须的条件,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学习的可能。但在现实中,具备了一切必要条件的情形是不多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生为数不少。

第二,“学习困难”也指学习进行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状态,不是以最终阶段的结果作出的判断。这些学生通过教师的热心指导和本人的努力,最终可以成为优良学生。

第三,有一些学生尽管学力水平较低,但自身并未意识到,也就是说,“学习困难”也可以说是“教授困难”(难教)。

第四,学习困难的程度不同,成因不一。有特定学科、特定课题的学习困难,也有几乎所有学科的学习困难。这些都是由于某种条件不具备所致。另外,还有起因于可能是轻微中枢神经障碍而产生的学习困难生。

3 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不同,对后进生概念的界定会有差异。有的学者强调学生的学习,有的强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有的学者同时强调2个方面。总结以上观点,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本人提出以下看法:儿童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落后都说明不是全面的发展。因此,任何一个方面落后于平均水平一个标准差以下者,视为“后进生”。这样以来,就会出现“思想品德后进生”,“学习后进生”,“体育后进生”等。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界定,仅仅是为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工作的方便,并不是客观上给学生的定性分类。

[1]李洪元.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谢玉发.后进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0):87~88.

[3]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9,5:38~39.

G630

A

1671-1246(2011)04-0040-02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力辨析界定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