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11-03-19 15:01金友鹏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五年制课程体系职业

金友鹏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金友鹏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为彰显五年制高职“高等、职业、五年一贯制”3个基本特征,我校坚持专家指导、骨干引领、专业评估等有效监控手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着力于转变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等进行深入研究。课程整体设计自顶层启动、逐层推进、层层关联、环环紧扣;课程实施则自底层开始,逐层达标。笔者以我校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为案例对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剖析。

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护理专业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习惯以高等教育为模板,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的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普遍存在,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指出: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职业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师生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五年制高职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数字化时期”,培养具有五年制高职特色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应积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校是以开办五年制高职为主的职业院校,目前拥有40所分院。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统领学院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对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等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地制订课程实施计划,并有效地加以实施,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效,使我校五年制高职教育充满活力颇具特色。现笔者仅对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做法进行剖析,涉及教学改革的其他方面不在此赘述。

1 更新观念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基础

任何改革来自于全新的观念。我校开办的五年制高职的分院多数起源于中等专业学校,因此,传统的中专学科型课程模式在我校根深蒂固。为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推进,我校首先着力于转变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观念,采取分层培训、重点辅导、现场交流等多种形式,多次举办校长、教务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班,使分院的决策者、组织者、实践者对课程改革有正确的认识,明确自己在课程改革中承担的责任和任务。使全院管理者和教师认识到:五年制高职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高等”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决定了高职课程的定位层次必须是高等教育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高等教育的相关水平;“职业”是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而“五年一贯制”是五年制高职的特色,整体规划、科学架构5年的课程,集“高等与职业”于一体,融“文化与专业”为一身,使五年制高职的优势得以彰显。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剖析、课程实践、总结提高”的阶梯式培训,全院课程改革氛围浓厚,在全新的职教理念影响下,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2 监控评价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抓手

统筹规划、按序推进、有效引导、保证实效是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我校坚持专家指导、骨干引领、专业评估等有效监控手段,适时了解分院课程改革过程,评价课程改革成果,研究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专家指导

我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及顾问委员会,聘请省内有影响的职教专家、行业专家对课程改革进行指导,包括组织专题讲座、现场视导、研讨交流,使各分院课程改革有序推进。

2.2 骨干引领

按大类专业成立专业协作委员会,充分发挥联合学院资源共享的优势。选择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较好、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起步较早的骨干学校担任理事长单位,负责组织协调本专业的课程改革。

2.3 专业评估

学院始终坚持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专业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课程改革的成效。自2008年以来,我校依托省教育评估,对我校所有专业点进行了专业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工作方针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3 注重成效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即课程改革必须明确目标。课程整体设计自顶层启动、逐层推进、层层关联、环环紧扣,课程实施则自底层开始,逐层达标直至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

3.1 课程改革的质量目标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五年一贯制等特点,因而有其自身特有的质量目标。

(1)适应性目标。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岗位的需要,是评价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观测点,也是引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现代职教理念。

(2)能力目标。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学科本位能力,职业教育所说的能力不仅指专业技能,还包括与学生就业有关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这也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本质上的区别。

(3)整体目标。普通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培养学习者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为教育目标,使学习者能够有一技之长,具备从业谋生的能力,成为合格公民并可以有尊严的生活。因此让学习者成功是高职教育整体质量的核心内涵。

(4)发展性目标。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偏小,在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职业认知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职业生涯发展可变系数较大,为学习者提供个人发展空间和培养其发展潜能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5)国际化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应用型人才国际间流动呈上升趋势,如我国有大批护理专业技术人才向欧、美等国家输出,为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就业竞争力,借鉴和引进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势在必行。

3.2 逐层推进,层层达标

4 课程改革主要亮点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道路,科学、合理、整体设计五年一贯制课程,充分彰显五年制职业教育优势,是这一轮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笔者在此仅以我校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为案例做一简单剖析。

4.1 破除以医疗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护理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按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要来组织课程,建立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4.2 改革以学科为本位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其进行筛选和重组

根据职业特点,以“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重视让学生懂得“是什么”、“怎样做”,而不过多探究“为什么”;突出专业特点,整合优化现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例如可将原有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将原有的微生物、寄生虫、免疫学、病理学整合为疾病学基础,将原有的药理学优化为护理药物学。

4.3 打破“三段式”的教育模式,构建“3.5+1+0.5”人才培养模式

即3.5年在校进行理论、实践学习,1年毕业实习,然后回校进行0.5年的综合实训和专门化方向模块课程选修。0.5年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实习一年的情况进行查疑补缺,可以根据学生实习后的工作意向进行订单式培养、强化实践能力等,力争做到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接轨,与国家执业资格考试接轨,与行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3.5+1+0.5”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警用仓库承担着储存警用装备,为公安机关行使权利和职责提供物资保障。我国部级省级市级甚至县县都有自己的警用仓库,而仓库的管理需要大量人手。为满足当前社会安定的需求,仓库管理人员还要负责其他公安事务,造成人力紧张的局面。公安部发文指出,要“以机器换人力,以智能增效能,最大限度的释放警力,提高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因此,如何在仓库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提高仓库的管理水品,成为了公安科技人员开展创新工作的新动力。

(1)有利于护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将护理学导论、医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提前,让学生早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和卫生专业知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巩固其专业思想,提高其对专业的认识。

(2)有利于护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增加了集中见习,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践,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过程需要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多次反复,知识、技能才能熟练。前期3.5年内护生学习了大量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迫切需要在临床验证。经过1年毕业实习,护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了切身体会,既有成就感又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实习返校后的0.5年护生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而且有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后,学习时更能抓住重点,体会更深刻。

(4)便于医院安排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5年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实习医院要派出素质较高的临床教师为实习生带教,给医院工作增加了压力。但是,护生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后护理技术逐步熟练,也可成为医护人员的助手。由于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都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新、老实习生交替均在6~7月份,此时正值医院工作繁忙之际,病人多、人手紧,还要派出教师带教实习生,新实习生尚不适应实习环境,给医院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五年制高职护理实习生与其他院校护生错开时间进医院实习,既减轻医院的带教压力,也解决了医院夏季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故而深受医院欢迎。

(5)有利于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最后0.5年开设的专业外语、计算机应用、护理管理与科研、论文写作等课程,有利于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查遗补缺,根据实习后的工作意向进行订单式培养、强化实践能力等,力争做到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接轨,与国家执业资格考试接轨,与行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这对其今后的工作、学习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6)就业时占有明显优势。五年制护生实习期结束时值总第4.5学年(年底),正值用人单位招聘护士之时。此时毕业班护生护理技术较为娴熟,人际沟通和各方面素质更显成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5 体会

5.1 课程改革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先导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是五年制高职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要深刻学习领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新理念,深刻认识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辩证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和培养目标与学科完整性的辩证关系。

5.2 课程改革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注重创新和形成特色

国外职业教育的历史较长,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3 课程改革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例如我国专科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1)能提供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人才;(2)能提供健康教育及咨询的护理人员;(3)能从事初级科研工作的人才;(4)能从事预防、保健及家庭护理的人才。因此,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人、健康、环境、护理、学习”的概念来指导课程设置,突出护理,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淡化学科界限,增强课程间的联系。

5.4 课程改革应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进行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笔者认为,课程改革不能被动地等待师资的准备完毕,师资队伍应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得到培养和提高。课程改革对师资队伍教育理念的转变、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都能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新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又可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应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积极组织教师的系统培训,以保证课程改革达到预定目标。

[1]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18~20.

[2]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9~92.

[3]李晓红.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8(下):37~40.

[4]朱秀丽,颜琬华,冯卫红.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置对我国护理教育的启示[J].护理学杂志,2006,21(2):58~59.

[5]边巍,陈立明,雷蕾.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和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1):58~60.

[6]徐恒,王冬,吴娴波.高等护理教育新型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广东医学,2005,26(2):280~281.

[7]文华,陈丽.高职KAQ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5~6.

[8]季苏醒.“3.5+1+0.5”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9,15:7~9.

G640

A

1671-1246(2011)04-0124-03

猜你喜欢
五年制课程体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