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教学反思

2011-04-01 15:42武汉市硚口区星火小学刘艳红
成才 2011年6期
关键词:问号向日葵算式

■武汉市硚口区星火小学 刘艳红

《用数学》教学反思

■武汉市硚口区星火小学 刘艳红

【设计说明】

《用数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47页的教学内容。“用数学”是一年级解决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的教学,我没有让学生一开始就来提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上,通过单独出示,手势的示范和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能说出完整的2个条件和1个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学生要把有关问题说完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明白了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后,一般能够说出大部分。此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难点,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造,可将例2中的向日葵还原成7个,用动画的形式出现,为学生理解图意创造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亲身经历去观察画面、理解画面的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

【过程与反思】

一年级上册从第六单元开始,教材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教材在这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它用情境图反映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认知规律,认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把自己当作孩子,寻找适合的方法

第一幅主题图描绘的是小朋友捉蝴蝶的情境。一般说来,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能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出图中所给出的信息,只是可能说得不够完善。在这个主题图中有一个很关键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们认识大括号和问号。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我准备采用比较正式的方式介绍,并结合图中的内容让他们理解。之后,我再让学生把相关的算式补充完整,并说出这个算式中各个部分表示什么。最后,当学生完全弄懂了图画内容和大括号与问号的含义后,再让学生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描述出条件和问题。

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引导者。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型,要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用准确的语言找信息、提出问题,一般是不可能的。正是清楚的认识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才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踮踮脚能摘到“苹果”,才是好的设计!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到图中的信息,这对于学生并不难,再出现大括号,用手示让学生理解大括号的含义,表示把两部分的小朋友合起来。随后出现问号,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让学生理解问题就是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有几人?学生再结合图来理解大括号的问号的含义,更容易明白。之后,我给出了比较规范的问题“一共有几人?”,学生这时就完全明白了,“?”的问题是什么。这个时候,我并没有着急让学生把这三句话完整的说出来,因为才刚刚接触,让学生说出来会显得很困难,所以我让学生先填算式。通过让学生说明为什么用加法,以及4、2、6这三个数表示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此时,学生对于图中的信息与问题都非常清楚了,只是缺少一个完整的表达形式,我再让学生根据我的手势,用一句话把图上的信息和问题说出来。这个要求对于大部分学生已经不是难事了,所以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人,只要他完全明白了图意,能列出正确的算式,并能说出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才能说明他学会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沉下心来,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理解、领会、掌握。这个部分对大括号和问号的认识也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处理教材,便于学生理解

在第二幅主题图向日葵图的教学中,我仍旧让学生先观察主题图,说出图中的信息。之后,在图上加上“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体会到,加了这两个数学符号,会让图中的条件和信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再让学生根据图示,说出完整的三句话“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不同的是,我将这教材内容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改动。

一年级的教材有大量的图片,画得漂亮,趣味性强。由于图片是平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所以有些内容不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描述。向日葵图给学生展现的是一个人摘了3个,地里还有4个没有摘的一幅图。

第一次上课时我是直接呈现的,学生很容易把图画内容理解成“有一个小朋友摘了3个,地里还有4个没有摘”这样的情境,只有几个聪明的同学明白了。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来观察,还原成7个向日葵。本来可以由学生描述的情境,也变成了我一个一个小问题的回答。虽然学生最后也能说出来,可是与教学的预期是不一样的。

我又仔细研读教材后,我对挂图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用两幅图来呈现。第一幅图,地里有7个向日葵,第二幅图,有个小朋友摘了3个。在这样的减法问题中,最难的就是“还原”,要将向日葵还原成没有摘的样子(7个),对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处理不好,在以后的列式中可能不会出现7-3而出现的是4-3,因为7个是学生还原之后的,在图上并没有表示出来。

经过对教材的一个这样的处理,学生很快的说出了“地里原来有7个向日葵,被小朋友摘掉了3个”这句话。而这时我也并没有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而是将有大括号和问号的向日葵图出现在学生面前,引导观察,大括号下面的7个表示什么。当我把手指向“?”时,学生很自然的说出了“要问我们这里还有几个?”。虽然说得不算规范,但是学生已经明白了“?”的意义,提出了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做到了。每个孩子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是学生能够描述得出来的,不同是生活中的情境没有大括号和问号。在处理了教材和引导了看图后,这个情境就不再是书本中的故事,而是学生生活中的内容。

三、比较归纳,形成技能

蝴蝶图和向日葵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两幅图上都有“大括号”和“问号”,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所以将两幅图进行比较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完后,我立即进行了这个活动,虽然主要是我的描述,但我想通过手势和一部分的问答,也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

该不该将规律性的技能教与学生,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争论点。我认为,一些被人们所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技能,应该教给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不可能像中高年级那样,通过探索理解来获得技能。低年级的学生的理解往往是表面性的,不能自己总结出方法,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来比较总结,归纳方法。因此,在这个比较的环节,让学生知道,大括号下面有没有数字以及问号的位置,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开始的数据信息依靠数出来,到现在观察图中提供的数字信息,可以说是学生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一年级的课堂,并不像大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多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体会学生的困难。蹲下来听听学生的声音,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问号向日葵算式
向日葵
怎么写算式
问号和叹号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向日葵
问号处的数
难缠的“小问号”
问号处是什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