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

2011-04-01 15:42奥地利布贝尔
成才 2011年6期
关键词:品格意图教育者

■〔奥地利〕布贝尔

品格教育

■〔奥地利〕布贝尔

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者并不仅仅考虑学生的个别的功能,象任何一个教育者那样只打算教学生认识某些确定的事物或会做某些确定的事情;而是他总是关切着学生整个人,即当前你所看到的他生活的现实情况,以及他能成为什么样人的种种可能性。只有象这样把一个人看作一个现实的并有潜在可能性的整体,才算能把他看作个性,即其中潜伏着各种力量的一个独特的精神-物质结构,或把他看作品格,即介于这个人的为人与他的一连串行动和态度之间的纽带。就学生作为整体来说,把他看作个性或品格的这两种看法之间,有一个根本的差别。个性在其成长方面实质上是不受教育者影响的东西,而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务则在帮助塑造人的品格。个性是一个成品,只有品格才是需要加工的东西。人们可以培养和增强个性,但在教育方面人们却能够而且必须以品格为目标。

然而,我要立即指出,不宜过高估计教育者对于品格的培养所能做到的程度。在讨论的最初,甚至在探讨什么是品格以及怎样加以培养之前,这一点比教学科学的任何其他分支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到,施行有意识的影响有着种种根本的限制。

如果我必须去教代数,我就能指望成功地传授给学生们一个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二次方程式的概念。甚至智力发展最迟缓的儿童也会很好地加以理解,夜间他未能入睡时会以解这种方程式来消遣。即使记忆最坏的人在年老时也不会忘记怎样玩X和Y。可是,如果我从事品格教育的话,对一切事情就难以预知了。我试图向学生们解释妒忌是可鄙的,我立即就会感到那些比他们的同伴较穷的人内心的反感。我试图解释恃强凌弱是邪恶的,我立即会看到强者嘴角上所挂着的抑制的微笑。我试图解释说谎会破坏社交生活,却发生了一种令人惊奇的情况:班上的一个最恶劣的撒谎老手竟能对说谎的破坏力写出了一篇绝妙的短文。我犯了以伦理学进行说教的严重错误,我所说的话被当作了老生常谈,我的话丝毫没有成为培养品格的重要因素。

然而,还有更深一层的困难。在一门学科的整个教学中我能随意公开宣布我的教学意图,这样并不妨碍教学成果。大部分学生毕竟想要学习一些东西(即使不想学得太多),因此可能达成一种默契。可是,一旦我的学生觉察到我想要培养他们的品格时,我恰恰就会受到那些最明显表示出真正独立品格的学生们的对抗;他们不愿听任自己被人教育,更确切地说,他们不喜欢别人想要教育他们的意图。而且,那些力求解决善恶问题的人,当有人指示他们什么是善和什么是恶好象是久已确定的真理时,他们也就对抗起来;他们之所以对抗却又是由于他们一再体验到要找到正确的行为方式是多么难啊。那么,是否可由此断定人们应该闭口不谈培养品格的意图,而应采取诡秘和圆滑些的行动呢?不能;我刚才已经说过,还有更深一层的困难。只看到品格教育不能纳入课堂教学里,这还不够;也不能把品格教育隐藏在巧妙安排的课间休息时间内。教育不能容许这种玩弄手段的行动。即使学生们并未觉察到这种隐藏的动机,这种隐藏的动机由于使教师失去他所具有的那种坦然直率的力量,也会对教师本身的行动起着消极影响。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着真实的影响。因为在培养品格时,你无需一个道德方面的天才,但你却需要一个完全生气勃勃的人,而且能与自己的同伴坦率交谈的人。当他无意影响他们时,他的蓬勃的生气向他倾注着,极其有力而彻底地影响着他们。

(节选自《近代教育哲学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11月)

猜你喜欢
品格意图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