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定舵

2011-04-07 14:24綦旭良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基础课专业课医用

綦旭良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为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定舵

綦旭良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医用化学护理专业专业教学教学服务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实际的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多少,与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密切相关,而基础课又是学生学好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基础,故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往往影响着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因此,医用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它的教学怎样体现出为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服务,尤为重要。

1 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为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

在医用化学的教学中,要想体现出医用化学为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服务的功能,就必须要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适当淡化学科意识,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优化与之相适合的教学内容。可遵循四个原则:①实用性原则,提供给护理专业学生所必须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选择与其联系紧密的知识,避免零散、杂乱的知识,删减理论性较强的繁难内容,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精选补充最基本、最必要和最实用的内容;②灵活性原则,淡化专业界限,构建基本框架体系,适应护理专业教学的需要;③开放性原则,引导学生把学习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他们表达思想,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突出化学与医学、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发挥知识的迁移价值;④发展性原则,结合护理专业实际,增加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化学前沿知识,如绿色化学、化学与生命科学等,体现高科技发展方向,支撑学生职业成长性。

2 利用医用化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学生只有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才会激发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积极性和动力。因此,应不失时机的把医用化学教学内容与临床专业知识相融合,突出医用化学与护理专业的联系,潜移默化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2.1 化学知识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在教学中,应着重向学生说明医用化学与医学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医用化学课程是根据护理工作的需要设置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但要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疾病,从化学学科来看,其实就是一个化学物质的平衡体系。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是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水等化学物质组成的,它们在体内进行一系列化学变化,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人体的病理现象就是体内的化学平衡发生改变或障碍引起的。而吃药、打针、输液正是利用药物来参与体内的化学变化,消除障碍,使机体恢复正常的化学平衡,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所以,护理工作者要想对生命现象的本质、病症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机理做到真正了解,达到整体护理的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例如,由于恶心、呕吐引起低钾血症需要静脉补钾时,必须控制滴入量为10~20mmol/h,输入钾的浓度为20~40mmol/L,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所需要的输液量,用化学中有关浓度的知识计算并进行液体配制和滴速控制。否则,浓度过高滴速快易引起高钾血症,严重时,引起心脏骤停;浓度过低时,起不到迅速纠正低钾血症的作用。

2.2 突出化学知识与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的联系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应抓住教材中固有的素材,不失时机的将化学与医学之间的联系展现给学生。如在学习有关溶液浓度计算和渗透压知识时,应结合细胞在等渗、高渗和低渗溶液中的形态变化讲解,这样为学生将来学习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患者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从而让学生知道针对不同类型脱水选择何种渗透浓度液体进行治疗,掌握如何配置不同渗透浓度的液体。在讲解缓冲作用原理时,通过研究一些病理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溶液的pH值和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体液pH值范围是7.35~7.45之间。如果体液的pH不在正常的范围内,体内的化学反应就不能正常的进行,就有可能引发疾病。如胃液的pH值小于1时,因胃酸过多人就会吐酸水、损伤胃黏膜,应服用碱性药物,如胃舒平等,其主要成分是Al(OH)3,可中和部分胃酸而将其调整到正常范围内。人体血液pH值之所以能在7.35~7.45很窄范围内变动,除了通过肺、肾的生理调节作用外,血液中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对固定酸调节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临床上酒精是常用的外用消毒剂,它是浓度为75%(V/V)乙醇溶液。在讲述蛋白质的变性性质时,乙醇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为什么不尝试用更高的,例如用浓度为95%(V/V)乙醇溶液,消毒效果不是更好吗?我们从乙醇之所以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及反应程度来说明消毒的原理,乙醇能与水形成氢键,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具有很强的吸水性。75%(V/V)乙醇溶液能使菌体蛋白质脱水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而95%(V/V)乙醇却使菌体蛋白质迅速凝固形成坚固的菌膜,影响乙醇渗入菌体,会降低灭菌效果。学生通过对医用化学的基础性和与护理专业的突出联系的认识,预先了解了他们将要学习的有关专业内容,真正体会到学习医用化学与学习后续临床专业知识的密切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积极性,树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为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打下了基础。

3 加强化学实验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为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打好基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医学与化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诺贝尔得主Corey说过:“21世纪,化学将涵盖医学与化学的任一事情”。而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技能的形成,基本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都依赖于化学实验。所以,加强化学实验与临床实践的联系,这是全面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经。首先,实验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化学实验与临床专业知识的联系。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使化学知识融入到临床护理实践中。如通过对缓冲溶液的配置及其性质的学习,学生就会认识到血液的缓冲对(主要是)如何在体内实现固定酸与碱之间动态调节,维持体液pH值为7.35~7.45。学习酸碱中和试验使学生学会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对酸中毒或碱中毒的患者的处理措施。我们从临床上收集到一些糖尿病患者的尿液,让学生选择试剂进行检验,大多数学生选择班氏试剂,而且能根据砖红色沉淀物(Cu2O)的颜色深浅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另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亚硝酰铁氰化钠和氢氧化钠进行实验,出现了血红色。我们还选择酒精和醋酸铅做蛋白质变性实验,看到那些絮状物,学生就更清楚酒精和重金属盐对人体的危害性。其次,增加与医学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实验,从实验设计、文献查阅、器材准备、试剂配制、实验方案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到论文总结等全过程,都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体会实验的完整性、连续性和探究性,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又增强了动手、动脑能力,还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1]张韶虹.《医用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366

[2]王晓勇.医用化学教材的改革方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3):44

(2010-07-13收稿)(陈迁 编辑)

1008-6633(2011)01-123-02

G 420

C

猜你喜欢
基础课专业课医用
75%医用酒精
75%医用酒精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用酒精如何配制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