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新闻真实 杜绝新闻失实——对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学习的几点体会

2011-04-16 07:53胡迪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体制性伊春杜绝

□胡迪

(伊春日报社,黑龙江 伊春 153000)

坚持新闻真实 杜绝新闻失实
——对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学习的几点体会

□胡迪

(伊春日报社,黑龙江 伊春 153000)

真实,是新闻人永远的向往,辩证唯物主义者始终坚信,世界是实在的客体,人类的意识是能够反映它的,所以笃信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更是可能的。但包括认识相对主义思潮在内的一些西方哲学思想则认为,人们是以符号形式来认识和再现世界的,这样形成的“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人为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其过程不仅会受到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并且也会受到个体社会互动经验、态度甚至内心情感的影响。这样,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就具有了主观性和相对性,每个人所获得的真相,也就不尽一致了,就是说真实就不再具有绝对性了。

事实上,在有关假新闻的学术研究中,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导致新闻失实的一些客观性因素。比如体制性失实、业务性失实的分析,都包含了人们对导致新闻失实现象的种种主客观条件的认识,这些因素往往是难以避免的。

尽管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对同一事实可能坚持不同的真相,但每一种传统或文化又必然异口同声地坚持要求自己的新闻报道必须保持真实。在这一点上,世界各国的新闻事业达成了空前的一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新闻界进行过深刻的反思,认为新闻界应该摆脱政治上的干扰,真实独立地报道和再现社会现实。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股来自商业化、市场化的影响力量,又成为催生假新闻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新闻主管部门以及新闻行业本身也始终在与假新闻现象进行着不懈地斗争。

以上就是在《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教材》中关于新闻真实与失实的一些论述。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的专职新闻人,多年的采编实践使笔者对“新闻的真实与失实”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尤其是通过这一教材的学习,更坚定了对坚持新闻真实,杜绝新闻失实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我国新闻业界的发展和变化,“新闻的真实”这个话题历久弥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变革和调整,使利益诉求带来的新闻失实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关于这一点,每年评出的“十大假新闻”即可见一斑。新闻失实,严重地影响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声誉,损害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为此,2010年11月下旬,中宣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五部门联合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了“杜绝虚假报道 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开展这次专项教育活动,切实遏制虚假新闻报道增多的势头,使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意识得到显著提高,使媒体内部管理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进而使新闻工作者队伍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虚假报道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虚假报道的表现林林总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新闻报道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借个人的主观想象或愿望去报道新闻。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不良倾向,必将严重影响新闻的公信力,严重影响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学习中笔者感到,尽管新闻媒体中的虚假报道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十种表现形式:1.子虚乌有,蓄意编造;2.合理想象,添油加醋;3.夸大事实,以偏概全;4.道听途说,猎奇传讹;5.庸俗炒作,哗众取宠;6.抢发新闻,简单归因;7.不到现场,偏听偏信;8.渲染热闹,追求刺激;9.稿费写手,赏金写手;10.常识失判,把关不力。

纵观以上十种虚假新闻表现形式,究其原因,总体上可归结为体制性失实和其他原因造成的失实等几类。

1.体制性失实。所谓体制性失实是指基于一定价值观或指导思想而扭曲事实造成的新闻失实。这种失实是一种“主观化的或价值化的失实”。在体制性失实的情况下,记者往往意识不到失实行为或者意识到了但无力改变。比如,“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

2.利益驱动造成的失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传媒也有了自身经济利益的诉求,传媒—受众—广告的利益链环中,争取最大多数的受众成了传媒利益实现的基本前提。为了吸引受众,有些记者不惜无中生有、断章取义、散布流言、夸大事实......,致使种种虚假新闻应运而生。

3.文学杜撰和想象造成新闻失实。一些记者分不清文学与新闻的界限,在新闻报道中以想象代替调查研究,造成新闻失实。还有一些所谓的“精确新闻”,随便以网上调查代替科学的社会调查,由此造成虚假新闻。总之,传媒在市场取向操作的背景下不管有多少无奈的说辞,记者的专业精神应该坚守,否则有碍于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

捍卫新闻真实应该成为新闻界的常规动作,消除新闻失实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背景、认识和操作的各个层面。要坚持新闻真实,杜绝新闻失实,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深入现场采访,获取第一手材料,把社会生活中的新闻真实,准确地传播给大众,这是负责任的报纸、有责任心的记者的追求。防止虚假新闻出现的最好办法,就是记者到新闻事件的现场实地采访,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分析,在采访的第一阶段严格把关,洞悉新闻来源的真伪,分辨新闻事件的真伪,揭示并深入了解和掌握新闻事件的本质,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

其次,要吃透上下两头,把握报道的宏观真实。这是对政治家办报宏观把握的要求,是新闻真实性的最高要求。要把握新闻报道的宏观真实,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真实,必须吃透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自觉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样才能提高舆论的引导力。

再次,不跟风,不炒作,发现疑点及时揭露,让假新闻无处藏身。报纸只有为读者提供准确、可靠、权威的新闻,才有公信力。

最后,强化制度建设,严格把关,把虚假新闻坚决拒之在版面之外。虚假新闻已成为新闻界的公害,打击、制止和防范虚假新闻,捍卫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已成为新闻界最高的呼声。但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有效地杜绝和防范虚假新闻报道,关键是要建立严格的制度。

多年来,伊春日报社着力教育广大编采人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力倡导弘扬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恪守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建立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队伍,使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为了规避虚假新闻报道,本报在原有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伊春日报社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伊春日报〉编采人员行为规范》、《伊春日报社新闻工作者自律公约》、《伊春日报社新闻从业人员十不准》、《伊春日报社出版流程规定》、《伊春日报社关于杜绝有偿新闻的规定》,以及《伊春日报社宣传报道质量奖惩办法》、《伊春日报社新闻从业人员违反从业管理规定的处理意见》等等,从新闻的采访、编辑、校对、审读、出版等各个环节入手,进一步完善新闻出版流程和管理规范,落实防范虚假新闻的措施。同时,从廉政建设入手,加强了党的新闻宣传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强了对编采人员接受采访单位高档消费的监督,加强了编采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监督,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总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杜绝新闻失实,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认真捍卫新闻真实,彻底纠正新闻失实这一顽疾,是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

(本栏编辑:吕道宁)

猜你喜欢
体制性伊春杜绝
伊春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杜绝身份歧视 请善待农民工
珍惜粮食
伊春地区近60年气温与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不同比例尺航磁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以伊春森林覆盖区为例
谁制造了我国的产能过剩?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初探社会秩序下人主体性的丧失
江西省耕地质量提升的体制性障碍及优化路径
杜绝初春老化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