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构建地市级党报『声誉』

2011-04-16 07:53张伟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办报声誉版面

□张伟

(济宁日报社,山东 济宁 272117)

『多维度』构建地市级党报『声誉』

□张伟

(济宁日报社,山东 济宁 272117)

媒体声誉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媒体的认知与信任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构成。具体表现在公众评价、社会认可等“价值尺度”上,直接影响报纸的发行数量、创收水平。而“声誉管理”,则是媒体自身为实现上述目标而进行的“多维度”构建的现代管理方法。在数字媒体风起云涌的冲击面前,受命于地方党委和基层群众重托的地市级党报,“声誉管理”已成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严峻的考验与“策略误区”

在传播内容上,地市级党报缺乏上级党报相应的权威性与直接性,因而时常处于相对被动状态,对重大时政的“重复报道”让受众感到“多此一举”;在传播形式上,快捷的数字媒体往往抢占先机,平面媒体的出版流程则造成传播速度迟缓,让受众不屑一顾;地市级党报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力量不足,大量的民生新闻被都市类报纸先行一步报道,并由其特殊的“舆论跟踪”强势产生“优变”的社会效果,使地市级党报被动受责;尤其是广告市场份额的“晚报走势”形成“后日报时代”,地市级党报不得不在机构设置与版面布局上迅速调整,新闻——“软新闻”——广告交相融合,影响了地市级党报的“公信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报道“规则”,使地市级党报公式化运作、信息量受限。地方党委的工作对象是最基层的群众,点多面广,事务纷杂,领导活动频繁,由于在宣传方案上的多年“一贯制”,每个领导的活动都要安排记者随行采访,并且要见诸版面,因而地市级党报的要闻版即一版,一般演化为“领导新闻版”,使众多的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经济新闻、民生新闻不能报道优先、位置优先,因而失去了可读性。同时由于报道骨干被“领导瓜分”,使有限的记者队伍不能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反映民声,采写不出深度报道;其他版面只能铺天盖地刊发基层通讯员的“零散报道”,亦不能较好地反映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民生所向。传播手段的受制性,抑制了传播价值的实现。

(二)数字媒体时代制约了地市级党报的传播时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失去了“新”,就失去了新闻的时效性。数字媒体的出现,使众多的突发性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得以传播;平面媒体从采写、编辑、排版、印刷、发行,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即使是接受新华社的电子稿件,也只能在次日见报。无疑,见报后的“新闻”大都成了街头巷尾共知的事实。因此,被动的传播手段也成为影响平面媒体信誉的“梗阻”。

(三)生存使然——新闻与广告的“融合”,造成当今地市级党报普遍的信誉危机。为适应市场形势的需要,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走向风头浪尖,报纸作为文化产业范畴,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向市场。财政“断奶”后的地市级党报,要实现自筹自支并通过积累扩张发展,创收成为必然。面对传播环境相对宽松、受众逐渐增多、广告份额占绝对优势的都市类报纸,地市级党报苦苦寻求创收的途径,在内部管理上力求创新,但常常步入策略误区,即把优势力量向创收部室转移,一切版面为广告让路。实践证明,类似改革措施在短期内的确催发了“广告创收效应”,但新闻与广告的交融,使广告倾向化日趋明显,扭曲了党报的办报方向与编辑方针,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使党报的信誉度每况愈下。

“维度构建”是“声誉管理”的必然趋势

诚然,“声誉度”已成为地市级党报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尺度”,强化“声誉管理”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关键时期。但如何加强地市级党报的“声誉管理”,做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走样,反映民生、民意落实情况,并较好地实现新闻宣传与广告创收的有机统一,确保报业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应通过“维度构建”,提升“声誉管理”的策略与水平。所谓“维度构建”,即党报的声誉要通过多维度来构建,它需要通过“责任承担——办报方向;群众观点——受众公信;队伍素质——办报水平;管理手段——营销策略”等复合式链条来完成。

(一)牢牢把握党报的办报方向和编辑方针,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赢得受众信任。首先,党报姓“党”,不折不扣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的首要职责。无论是党中央制定的大政方针,还是地方党委结合实际出台的落实措施,我们都必须以最优的版面、最重的分量进行多种体裁形式的报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并推动党的各项中心工作的实施。在要闻版的版块设置上,要正确处理好“时政新闻”与“领导活动新闻”孰轻孰重的关系问题,臃长拖沓的会议报道与“摞积木”式的领导活动报道,应是地市级党报必须化解的“大疾”。其次,党报的“人民性”原则,则要求我们时时处处树立群众观点,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群众的意志与愿望,要求与呼声,即一切关系民生的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应是我们报道的主题。只有做好以上两点,才能将党的大政方针及时地贯彻下去,将群众的意志迅速反映上来,使人们学有政策,辨有方向;看有目标,学有榜样。因此说,胜任职责,是党报“声誉管理”的基础与提前。

(二)强化队伍素质,提升办报质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赢得受众信任。办报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队伍素质,提高在岗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必然的走势。首先是政治素质。通过短期而集中的政策灌输,填补专业技术人员理论水平的缺失,提高把握政策的思想水平;其次是业务素质。通过采编专业技能的培训,完成专业知识的“复读”与更新,适应多种报道任务的需要,为报纸版面提供深度与厚度共担的“复合产品”;再次是结构素质。将最优秀的编辑记者安排到一线,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践,采写出适合不同受众的需要的新闻信息和深度报道,使读者感受“关切”,从而提高受众的认知程度。

(三)创新管理机制,合理结构布局,以服务至上的运行策略赢得受众信任。党报需要生存,改革势在必行。但如何推行和推行怎样的改革举措,应因地而异。既不可为增加创收盲目行事,也不要脱离实际实施“拿来主义”。据调查,国内多家地市级党报,大都学习借鉴南方一家地市级党报的改革经验,即按照城市经济、农村经济、文教卫生、法律、金融等领域“切块”,组成新闻与广告交融的编辑部室,使新闻宣传与广告发布相互促进。

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措施虽一时奏效,但混淆了新闻传播(服务功能)与广告宣传(创收手段)的截然不同的价值属性,不符合党报的新闻传播规律。建立适应报业健康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必须坚持新闻宣传与服务至上的原则,这是党报铁肩担当的神圣的政治责任。也只有牢固地坚守这一不可背离的原则,才能通过不同形式的“维度构建”,实现“声誉管理”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办报声誉版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短期与长期声誉风险的不同应对
Top 5 World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声誉树立品牌
版面撷英
从西藏日报六十年的办报实践看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