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片的剪裁艺术

2011-04-16 07:53艾建平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切尼剪裁摄影记者

□ 艾建平

(巢湖日报社,安徽 巢湖 238000)

新闻图片的剪裁艺术

□ 艾建平

(巢湖日报社,安徽 巢湖 238000)

新闻图片是反映正在发生中的新闻事件的瞬间视觉新闻。由于受新闻现场的条件制约,拍摄者往往难以把新闻现场完美地表现出来。怎样弥补这一缺憾?需要在编辑过程中进行二次再加工,通过艺术地剪裁来弥补视觉新闻的“先天不足”。

剪裁图片,不是简单地将图片切割,而是通过二次再构图,对画面的主题、视觉点进行再提炼。在整个编辑流程,剪裁在图片编辑过程中虽然只是一个小流程,但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甚至是事半功倍的作用。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图片的剪裁功效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图片编辑,必须练就一双慧眼,全面分析照片所传达的新闻信息,通过合理剪裁,突出图片中的主体,增强视觉冲击力,减少视觉干扰,最终达到准确表达新闻信息,并使图片画面结构合理,主题鲜明突出,画面形象生动。

图片的剪裁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善画面的形式

新闻图片通过剪裁,可以改变画面的构图形式,如横构图、竖构图、方构图、圆形构图、椭圆形构图等。图片经过剪裁后,可以更加符合画面主题内容的要求。一般剪裁成圆形等特殊形状构图的,更适合用于版面的组合、组照的组合刊发。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都开设了类似“视觉”的读图栏目,这类栏目考验的是图片编辑对新闻和图片的驾驭能力,编辑通过一组图片新闻背景、主次、构图等因素的不同,剪裁混搭出一组视觉冲击力强、具有震憾力的读图专版。2010年,笔者曾到一家工业拍摄了企业厂房建设场面。画面为竖构图,几位工人正在类似一级级阶梯的钢架上施工。当时恰逢本地在大力宣传工业强市,为了配合当时的宣传导向,笔者大胆将一张正常的竖构图照片剪裁成更瘦的竖构图,裁去钢架周边的其他多余画面,画面单独看上去显得特别的瘦长单薄,但在值班总编辑的安排下,这张经过特殊剪裁的图片被安排在一版的正中间,整个画面高度高出半个版之多。这种大胆的构图和版面处理方式赢得了读者一致好评,整个版式看上去给读者一种城市工业气息扑面而来,许多读者称这张照片是这期报纸的“高层建筑”,版式的创新也让读者为之叫好。

提炼新闻主题

有人说,摄影与绘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剪裁新闻图片,其实就是在原片上再次减去不需要的元素,在画面中去除一切可能影响画面主体的人、景、物等。通过剪裁画面中的杂乱无章,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出一张图片中最精彩和最重要的内容,从而做到图片主体更加突出、新闻主旨更加鲜明。但必须说明,由于近年来数码相机的像数在直线上升,图片的像数都很高,很多图片编辑喜欢将一张图片的某一细节作放大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好处在于视觉效果很好,新闻主题较为突出,但新闻元素表达不足,这就需要做个有心的编辑,在配发文字说明时要将画面表达不足的新闻元素通过文字补白,以减少因过度剪裁而对新闻传播造成误导的可能。笔者认为,对一张新闻图片进行大幅剪裁时,要尽量确保能够从不多的画面中提炼出令人叫绝的主题。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应算得上是这类图片中的经典了。整张图片的主焦点集中在女孩渴望读书的眼睛表情上,副焦点则是从眼睛过渡到女孩的手握一枝短短的铅笔并冻得发红的小手上。这张照片,通过长焦虚化了背景和前景。一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唤起了无数人对希望工程的支持和关心。

增强视觉效果

很多年前,一位媒体的老前辈曾说,报纸版式的面孔,应该长得像一位浓眉大眼的帅哥。言下之意为,“浓眉”指的是标题,“大眼”则指的是图片。可见,读者对报纸的视觉效果要求较高,而图片编辑剪裁的当与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或减弱照片的表现力。所以,对新闻照片的剪裁,首先要考虑画面所表达的新闻主题;其次要考虑新闻背后的思想深度;再次要考虑陪体物所起的烘托作用,以及画面的结构等。新闻图片的剪裁,不能简单地从表面形式上去考虑取舍,需要通过对新闻照片的剪裁达到主体形象生动、突出,构图结构完美,画面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改变画面视觉中心

一张大场面的图片,囊括了很多新闻元素,拍摄者想通过我们传递什么信息?读者通过图片能获取什么信息?一名合格的图片编辑,如果能准确地拿捏这个尺度,了解并掌握新闻事件的背景,对画面形象特征能够作出准确判断后,才能对画面的结构作较大的变动,别出心裁地通过剪裁改变视点中心,这样可以达到提高照片的思想性和表现力的目的。笔者曾收到一个来稿,图片表现的是某校举办爱鸟周活动,画面为50多位小学生在围观一排鸟标本。或许是作者想表达孩子对鸟标本的好奇,或许是想表达宏大的活动场面,拍摄者采取的是倾斜俯视的角度,一眼望去,一群黑压压的人头围在一排标本前。笔者通过认真思考认为,如果使用大场面图片,传递的是爱鸟周的活动气势,可以以势夺人,但体现不了学生爱鸟的情感;如果通过大胆剪裁,改变画面的视觉中心,突出画面下方一圈学生观看标本的神态,则可达到以神传情的目的。于是笔者最终取裁了一张图片的1/8,刊出的画面为,几位小学生,带着好奇又怜爱的眼神在观看鸟标本的画面,配备的图片说明则补充了因剪裁而失去的大场面。报纸刊出后,有读者反映说,照片中几个学生的眼神吸人眼球,道出了孩子对自然的尊重和好奇,而这,洽洽是新闻图片需要传递的信息,同时,也正是举办爱鸟周活动的主要目的。

图片剪裁应有“度”

每一位拍摄者,尤其是职业摄影记者,每按一次快门,都基本上在相机中完成图片的剪裁。作为图片编辑,在对待专业摄影记者的作品,最好不需要随意更改原作品的表达信息。换而言之,即图片的剪裁,应把握好“度”。

怎样把握好图片剪裁的尺度?笔者认为,编辑在“下刀”之前,必须要了解新闻的“真相”,要弄清楚画面中固有元素的意思、摄影记者的意图、这些元素对读者了解新闻事件有什么帮助等。2010年,美国《新闻周刊》刊登资深摄影师大卫·休姆·肯纳利拍摄的美国前副总统切尼的照片:画面中,左手持餐刀的切尼正在切砧板上带血的牛肉。照片刊登后,引来摄影记者的强烈抗议。原因是摄影记者通过与切尼家人多年的私交,才获准到切尼的厨房拍照,作者原意记录了切尼一家人在厨房聊天、做饭的照片,但《新闻周刊》却将一张本来记录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做饭场面剪裁得只剩下了切尼在切肉,突出了切尼的“凶残”,完全背离了原画面本身的含义,属于“造假”。

当前,媒体的版面栏目越分越细,同时,新闻摄影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出新,不少摄影记者喜欢将新闻图片艺术化表现。这对图片编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不同的剪裁方式,会适用于不同的版面,编辑在“下刀”之前,应该区分不同的版面、版位以及图片的使用数量,与文字报道的关联程度,要区别对待。但说到底,新闻图片剪裁时还是应当遵循构图的基本规律,要能更有力度地为新闻传播服务。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提倡前期拍摄时的画面取景和构图,不能过分依赖后期的剪裁,否则,面对一张取景马虎的作品,即使是高明的剪裁能手也难以获得完美的画面构图。不同的事件,需要不同的手法,有时需要极力剪裁,将画面内容以大特写的方式“呼之欲出”;有时则需小桥流水般,心平气和。中国的绘画,讲究的是“留白”,摄影与绘画也是气息相通,剪裁时,要留有余地,让照片更加从容,游刃有余,给新闻图片一个“呼吸”的空间。

(本栏编辑:渔灏)

猜你喜欢
切尼剪裁摄影记者
心灵手巧的“剪裁师”——卷叶象甲
浑然一体有玄奥——写人作文之人事“剪裁”与“拼接”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蝙蝠侠变切尼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爆破瞬间
无人机系统适航标准剪裁案例分析
切尼:奥巴马是“最差总统”
吐鲁番杏花诗社活动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