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散文写作手法刍议

2011-04-16 07:53曹代义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散文化导语散文

□曹代义

(绵阳日报社,四川 绵阳 621000)

新闻散文写作手法刍议

□曹代义

(绵阳日报社,四川 绵阳 621000)

新闻散文化写作手法的运用可以让新闻生动可读。新闻与散文是两种不同文体,有区别也有联系,这种联系让新闻可以将散文的写作手法引进。从新闻的立意、情感、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有将散文成功引入新闻的范例。

上个世纪60年代,穆青同志就对新闻散文式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在1963年第一期《新闻业务》中指出:有的同志现在尝试着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也是力求创新的一种努力。1982年,穆青同志在新华社四川分社《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的讲话中,再次进一步对这一学术观点加以阐述。他说:“我们的新闻报道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

这么多年过去,这方面进展不大。随着大量都市报进入市场,报业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面对读者群体的多样性、审美的多元性,新闻的写作方式也有了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沉重死板的形式更多地被灵活优美的散文化写作方式替代。散文化写作方式大踏步进入新闻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报纸的枯燥无味,使新闻变得生动鲜活,有血有肉,可读性大大增强,受到读者的欢迎。这表明,新闻写作已进入多模式、多手法的时期。

一、标题制作散文化。“孟祥斌昨晚魂归故里叶庆华迈进家门,喊了一声:“妈—”英雄的母亲嘴唇不停地颤动,终于说出一句话:“不要哭……咱不哭……”这不是散文中的句子,而是2007年12月7日《金华日报》新闻的标题。

2007年11月30日,驻金某部机要参谋孟祥斌救人牺牲,英雄魂归故里时《金华日报》记者采写的新闻。“不要哭……不要哭”是主标标题。前面的文字是引题,这些标题多么有文学色彩,多么富有情感。这篇新闻也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这篇新闻在写作上,作品对导语、行文、结尾都进行了精心构思。

如“近了,近了……”抒写的是英雄家属及随行人员的复杂心情,“来了,来了……”描写的是英雄父老乡亲们的心理活动,导语将浙江与山东连接在一起。行文部分,作品采用场景式特写,真实地捕捉了英雄家人与乡亲的特点性细节。结尾部分,作品着重描写了一副对联在灵堂两侧闪闪发亮的场景,隐喻英雄精神将与世长存。作品多用短句、短段,语言精练,时效性强,真实感人。新闻处处体现了散文色彩。

我们再看:

(引)夜阑卧听杀声起 铁马金戈破势来

(主)法国如日今天 风云突变遭雷雨

西德工于心计 绵里藏针露锋芒

(副)四年前悲剧重演 法国队再次饮恨

(1986年6月26日《今晚报》)这是写一场足球赛,通过描述一个场景、渲染一种气氛或者抒发一种情感来烘托主标题。这种凝练生动超出了一般的散文句式了,这已成为好的诗词。也可以了解赛事情况,其文学功底,让人佩服。

当然,新闻与散文之间也有区别,新闻标题要实,而散文则要求虚,新闻要求具体准确生动、鲜明,而散文更强调形象、优美。

二、导语的写作引进散文手法。导语的写作有多种方式,不管是叙述性导语、描写式导语、特写式导语、言论式导语、提问式导语等,但在具体运用中,大量散文化笔调的描写式导语越来越多。传统新闻理论要求导语满足新闻几要素,往往忽视其情感方面。不少报纸冲破这些禁固,让新闻的导语形象生动鲜明,使用了有散文化强烈色彩的富于动感的词汇。

例如,1974年我国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珍贵文物,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引起国内外密切关注。我国把少量兵马俑复制品先后送往西欧一些国家展出。展品巡回展出,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设计了一条奇特的悬念式导语:

有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在这次巡回展览中,中国送来了三个最近发掘出来的大小如真人的塑像和一匹战马。毋庸置辩,在所有中国艺术珍品中最吸引观众的正是这几件展品,它们是公元前2世纪的艺术品。

这条导语巧用比喻构成悬念,加以描写,把静态的兵马俑一下子写得“动”起来了,而且又抓住了特点——“他们的身材”,否则别人还会以为真的是中国军队入侵呢。这样高超的构思表述技巧,堪称为当代导语设计的典范!也是我们学习如何引进散文化写作新闻的范文。

三、新闻主体上引进散文手法。这在新闻中已比较普遍。毛泽东同志拟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消息,全文二百二十多字,气势磅礴,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震惊中外的渡江作战情景。这篇名作写道: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作者以凝练的笔力,逼真展现了一幅“渡江图”,使人产生联想,留有余味,是一篇文学性极强的消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常常以它独有的魅力打动读者的心。这是因为新闻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且把文学的语言、文学的修辞、文学的形象性和抒情性等赋予了新闻中。特别在人物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之类新闻作品中,用成熟的文学笔调,生动鲜明地勾画出形象,记述具体连贯的情节,表现真实的人物或事件,使读者从感性到理性引起共鸣,达到较为完美的艺术审美效果。

就是硬新闻也能达到这种效果,如,美国有一条曾引起全国震动的新闻,就是运用散文化写作的成功之作:

美国大兵比卡尼克和他的妻子

成了住房短缺的牺牲品

(美联社1932年2月3日电)32岁好美国大兵柯尼斯·比卡尼克和他的妻子、30岁的艾琳成了住房短缺的牺牲品。

他们一家住在凑合着搭起来的房子里。昨天大雨倾盆,比卡尼克家旁边的一株40英尺高的树倒了。紧接着,被水泡松了的山坡塌了下来。泥土压在他们的房子上,结果两个孩子——12岁的艾利森和他3岁半的小妹妹朱迪安被活埋在12英尺厚的废墟下面。

他们的邻居查利·福特夫妇听到轰然一声响,赶快从家里跑了出来,只见比卡尼克像发了疯似地用手扒又湿又重的泥土。后来发现,在土堆的重压之下,孩子们的卧室塌陷到地下室里去了。

比卡尼克在干嚎:“孩子啊,孩子啊,快出来罢”福特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另一个房间的门挖开,进去后,他发现比卡尼克夫人木然地站在那里,瞧着孩子房间塌陷下去的大洞发呆,

她目瞪口呆,絮絮叨叨地说:“孩子们能支持多久?多久?多久?有人来救他们吗?”

消防队和铁路抢险队闻讯赶到,他们动用推土机干了12小时,才把废墟和泥土清除干净,找到了孩子们的尸体。

在被砸坏的床上,两个孩子并排睡在一起,男孩子用胳臂护着小妹妹。两个孩子的头上盖着床单,看来,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用这床单挡住不断落下来的泥土。

这个悲剧发生在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时候,它描述了美国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生动的镜头。这条新闻在美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美国人民特别是美国退伍军人抗议浪潮的冲击下,美国总统不得不提请国会批准一项特别基金,为缺房群众建造住宅。

四、新闻背景引进散文手法。背景是最好将散文化特点运用到新闻中的地方,可是我们的一些记者,却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即使用背景材料,也多是干干巴巴的一些抽象的数据,一些空洞乏味的东西,枯燥无味,一点也不生动感人。

毛泽东同志写的新闻文采斐然,气势磅礴,是将散文化运用到新闻背景成功的典范。1948年11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堪称运用背景的杰作,被外国朋友赞为“新闻学的经典之作”。这篇消息用了两个历史典故:一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二是“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这些背景材料的运用,揭示了南阳这个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显示了我军在逐鹿中原中解放南阳的重要战略意义。

五、新闻的结尾引进散文手法。1993年9月15日《参考消息》刊登的路透社9月13日发自华盛顿的一则消息《宿敌握手言和——巴以和约签字仪式纪实》,是报道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签订和约。消息描述了这一情景后,结尾写道:

当拉宾握住阿拉法特的手时,来宾们发出一声清晰可闻的叹息,终于松了一口气。南草坪上好长时间都隐约回响着这一叹息。

多么富有情感,多么让人想象。可以这样说,读到这里,我们也会发出一声叹息,多年的战争可以停止了。

当然,我们在倡导新闻要合理引进散文的写作手法的同时,但也要提防走偏路。新闻与散文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体。现在不少记者,特别是一些刚进入新闻队伍的年轻记者,将文学创作完全引入新闻,甚至把新闻当成文学来创作。不少假新闻在报纸上出现,并有增加趋势。无疑,这严重的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影响了新闻的可信度。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警觉。

1.郑兴东、陈仁凤.不要这样写——寻百篇新闻写法的商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

2.刘保全、贲慕琴、王亚伟.应该这样写——对百篇新闻通讯的评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996.6

3.张持坚、蒋耀波、谢金虎.散文式新闻选萃.新华出版社,1991.11

4.周胜林、伊德刚、蒋懿.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散文化导语散文
导语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阳光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浅谈消息写作中文学化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