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选稿的四个着眼点

2011-04-16 07:53尹家祥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可读性新闻稿版面

□尹家祥

(平顶山晚报,河南 平顶山 467002)

国际新闻选稿的四个着眼点

□尹家祥

(平顶山晚报,河南 平顶山 467002)

新华社24小时滚动播发国际新闻电稿,互联网上的国际新闻稿数量时刻都在刷新。编辑每天选稿时会接触数十条,如何基于版面需要从中取舍呢?这当然得看新闻价值了。一篇新闻稿的价值大致应从五个方面来考量: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通俗一点来说,一篇新闻稿的价值有这样的评判尺度: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内容越新,新闻价值越高;事件被多数人所关心,影响到多数人,与多数人有利害关系,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新闻价值越高;事实因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接受者十分接近,新闻价值越高。此外,描述奇闻轶事、曲折遭遇、感人雷人的社会新闻也具有新闻价值。

依托这一理论,笔者认为国际新闻选稿要把握四个着眼点,从而让版面结出丰硕的果实,有效利用版面,避免“捡到篮子里都是菜”。

抢抓大事件是第一要务

重大新闻事件对一张报纸来说是一个契机,做得好,声名鹊起,一纸风行;做得差,声名扫地,一败涂地。1999年5月,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环球时报》发挥驻外记者多、国际新闻权威的优势,用最快的速度、最权威的内容出版了一期特刊,引起读者关注,提高了知名度,影响力与日俱增。

这里提到的大事件大致可分成两类: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重大新闻事实。它们在一个时期内影响重大,受到读者的高度关注,是编辑首先考虑而且必须要做的选题。

可预见的大事件一般是在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比如威廉王子的婚礼,早早就敲定4月29日举行,编辑可以提前考虑版面内容,分成婚礼现场、婚礼花絮、情路历程等板块,到当天选稿时就会胸有成竹。处理此类稿件的关键是早做准备,有所侧重,不要平均用力。

不可预见的大事件一般是突发、灾难性的事件,例如:多国部队空袭利比亚、日本大地震、海地强震、柬埔寨踩踏事故、天安号沉没、朝韩相互炮击、波兰总统坠机。这些事件属于瞬间突发,编辑应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整合新闻稿,力求多角度反映事件,既兼顾全局,又能用“放大镜”重点关注局部。

2011年3月24日21时55分,缅甸东北边境发生里氏7.2级地震。当时是深夜,已接近编辑部截稿之时新华社来了个快讯,笔者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则简短的消息。这则消息的刊登是及时的,此次地震给缅甸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还波及了我国云南、广西的多个地区。第二天,除了持续报道日本核危机和多国空袭利比亚,笔者密切关注缅甸地震,将其置于头题的位置。

处理缅甸地震新闻稿的整个过程说明:编辑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否则就会对这条几十个字的新华社快讯扫一眼就“放行”了。这种洞察力靠的是对新闻的高度敏感,还要靠常识、经验和清醒的头脑。

总之,抢抓大事件是编辑的第一着眼点,时空背景报道、事态链接、预见性深度分析等都可以糅合在版面里,丰富报道的内容,此外,重大事件往往不会成为过眼云烟,其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所以,随事态发展,如何引导读者把握事态正确走向,或如何对前一阶段事态进行总结,也是报纸经常采取的重要报道模式。

常规报道抓大放小

遇到大事件,编辑需要有抢新闻的意识,关键在于整合。在国际新闻的常规报道中,内容比较分散,五花八门,有点包罗万象的味道,如何从中选出可读性强的呢?如何做到不遗漏重要新闻呢?

1.热点地区事态及时跟进。我们关注大国政治影响的同时,要重视热点地区的事态发展,例如多国部队空袭利比亚、日本核危机、巴以局势、伊朗朝鲜核问题、朝韩关系、韩美联合军演、伊拉克阿富汗局势等。关注热点地区是长期性、持续性的,在报道这些热点新闻的时候,编辑要持续跟进,及时关注最新动态,避免留下盲区。

2.关注涉及中国的报道。中国的发展令全球瞩目,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管是中美贸易摩擦,抑或是海外留学生的安全问题,都是中国读者关注的新闻。

读者在看报时有这样一种心理:总是比较关注本地的内容,关注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内容。编辑要了解读者的需求,把报道这些新闻作为工作重心,告诉读者这些新闻事件对中国利益产生的影响。

3.坚持抓大放小。编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常规报道。版面是有限的,要使稿件有分量就应该抓大放小。抓大放小既可以避免重大新闻被弱处理,又能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几篇稿件发这个不发那个要经过对比衡量,分清主次轻重,挑新闻价值相对较大的发,没有价值的不发,这就是抓大放小。“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就可以有效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央视《新闻三十分》、《新闻联播》都有国际新闻板块,要养成每天关注的习惯,有时可以就此敲定版面的部分内容。编辑要想锻造出“火眼金睛”,还要博采众长,坚持每天在网上留意大型都市报的国际新闻电子版,和自己做过的版面比较,打破惰性思维,重新审视和完善选稿标准,以免固步自封。在这里,编辑可以看到同样的新闻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甚至还可以看到哪些新闻是从自己手中悄悄漏掉的。不管是从中找到差异还是差距,都可以给自己增加一些养分。

瞄准热点人物

国际新闻的报道要避免见事不见人,要重视以人叙事,以人定新闻价值。重大事件要求以人带事,关注政治人物及其动向。

我们首先关注政府首脑参与的政治活动或者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当然也可以对其日常生活进行报道。

所谓的热点人物,在这里其实是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政府首脑、行业精英,甚至包括普通的老百姓。例如,俄罗斯总理普京秀好身材、日本首相菅直人逛超市、“维基揭秘”创始人阿桑奇被捕、俄罗斯美女间谍查普曼被美国驱逐等,都可以报道。

英国威廉王子和凯特大婚,“灰姑娘”童话现实版上演,举世瞩目。4月26日、29日,笔者先后以《威廉王子婚礼抢先看》、《今天你要嫁给我》为题,对此进行了集纳式的报道,包括婚礼的流程、哪些人出席了这个盛宴等等,既关注了热点人物,又报道了重大的国际新闻,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做好热点人物的报道对增强国际新闻的可读性很重要,热点人物引人注目,也需要把握好该条新闻是否猎奇、是否真实以及是否有利于引导社会行为等,这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体现。

注重趣味性、可读性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要突出一个“新”字,新颖、新奇、新鲜,力争有趣,有意思,有味道。例如,长着“斗鸡眼”的人并不罕见,但如果是一只老鼠呢?近期,德国有一只老鼠竟然“模仿”人类,长着一双“斗鸡眼”,显得俏皮可爱,一时风靡网络。这类新闻轻松诙谐,读者喜闻乐见。

再举个例子,英国艺术家凯勒从1998年开始,坚持每日自拍大头像,已经拍了12年,2010年夏天他将自己的几千张大头照编辑在一起,放到了网络上,顿时成为网络红人。12年能改变一个人多少?他从一个稚嫩的学生变成了一个成熟的男子,其间头发胡须变换了几百种造型,对比这几千张照片不禁让人心生感叹。这样的新闻不仅能勾起我们的好奇心,还能让我们认识大千世界。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可读性是编辑选稿的重要准则,是报纸受大众欢迎的基础。趣味性是考量稿件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可读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词典中这样解释“趣味”一词:“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类稿件良莠不齐,编辑要把握一个度,以健康的格调陶冶读者,避免陷入庸俗和低级趣味。

猜你喜欢
可读性新闻稿版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可读性
本期缩略语表
新闻稿中的记者工作方法浅析
版面撷英
版面“三评”看得失
报纸专副刊可读性探究——以湖北日报《档案解密》为例
在增强地方时政新闻可读性上用足心思
新版面 新视角
不要滥用“据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