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1 708例病残儿鉴定回顾性分析

2011-06-07 11:12张恒段建华赵倩王家骥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遗传病遗传性病种

张恒, 段建华, 赵倩, 王家骥

病残儿,依据广东省病残儿医学鉴定参考标准,是指因先天疾病(包括遗传性和非遗传性)或后天伤病致残,包括精神方面和生理方面、功能性及器质性的异常,同时这些异常可能导致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不同程度丧失、缺乏正常的劳动力[1]。病残儿医学鉴定是一项特殊的工作,通过病残儿医学鉴定,不仅依法维护了育龄夫妇的再生育权利,同时,也为育龄夫妇提供再生育优生指导,是具有中国特色计划生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本文对2005~2009年广州市病残儿鉴定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和掌握广州市病残儿所患疾病种类、构成顺位及疾病情况,初步探讨发生病残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减少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5~2009年经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组织区(县)初筛后,由广州市级鉴定的1 708例病例。

1.2 鉴定标准

按国家人口计生委2002年1月18日颁布的《病残儿医学鉴定管理办法》和《病残儿医学鉴定诊断标准及其父母再生育的指导原则》及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广东省病残儿医学鉴定参考标准》规定执行。

1.3 鉴定方法

独生子女病残儿的家庭,考虑再生育的夫妇,由本人申请,街(镇)计划生育专员作社会和家系调查初选,报各区(县级市)人口和计生局审查,并组织初筛鉴定后行广州市级鉴定。对每名病残儿的每种疾病都有明确诊断,主要依据为临床资料,详细询问病史、既往史、围生史、生育史、遗传病家族史、家系分析、实验室检查、症状和体征等,对符合条件可考虑再生育的父母给予遗传优生指导[3]。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 708例病残儿年龄1~16岁,平均年龄为8岁。男孩1 110例(65.0%),女孩598例(35.0%),均为第1胎生育;母亲生产年龄19~46岁,平均27岁。农村患儿517例(30.3%),其中:男孩441例(85.3%),女孩76例(14.7%);城市患儿1 191 例(69.7%),其中:男孩669例(56.2%),女孩522例(43.8%)。

从病残儿性别比上看,广州市病残儿男性与女性比为185.62∶100,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农村地区高达580∶100。一方面,可能存在病残儿同年龄组的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例失调;另一方面,更有可能是与农村独女户可生育二胎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广东省1986年下发了农村独女户可以生育二胎的文件,即使不鉴定为病残儿也不影响照顾生育二胎,我们推测,大多数农村女性病残儿未进行病残儿鉴定。因此,这并不能反映女性病残儿患病率低。由于不能对女性病残儿进行全面地、及时地鉴定,人群的遗传负荷会严重增加。独女户的独女患病率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对独女户生育状况加强管理亟待解决。

2.2 疾病特征

按照《病残儿医学鉴定管理办法》,病残儿可分为遗传性疾病和非遗传性疾病两大类。在1 708例病残儿中,因遗传性疾病致残的有433人,占25.4%;非遗传性疾病致残的有1275人,占74.7%。

2.2.1 非遗传性疾病 广州市病残儿所患疾病可分为11大类,以疾病数量从多到少排序,依次为神经系统疾病(56.2%)、眼耳鼻疾病(13.6%)、其他疾病(7.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5.7%)、血液系统疾病(5.4%)、运动系统疾病(4.4%)、心血管系统疾病(2.5%)、内分泌疾病(2.0%)、结缔组织疾病(1.3%)、消化系统疾病(1.1%)。

2.2.2 遗传性疾病 广州市病残儿遗传性疾病主要集中在前3位疾病,分别为多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染色体病以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占37.0%,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占19.4%,染色体病占17.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占17.3%,X连锁隐性遗传病占7.4%,X连锁显性遗传病占1.6%。

2.3 病种排序情况

前10位多发病残为精神发育迟滞、脑性瘫痪、孤独症、先天性心脏病、癫痫、感音神经性耳聋、21-三体综合征、地中海贫血、白血病、肾病综合征。根据研究,广州市病残儿罹患各种病残有325种,其中患这10种疾病的人数占所有病残儿的60.2%,成为严重制约少年儿童健康素质的主要疾病。见表1。

表1 1 708例病残儿前10位病种 n,%

1 708例非遗传疾病中,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精神发育迟滞、脑瘫、孤独症以及癫痫为主要病种(49.7%);眼耳鼻疾病中,感音神经性耳聋和屈光不正、弱视为主要病种(7.4%);血液系统中,白血病为主要病种(3.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主要为肾病综合征、尿道下裂和双侧隐睾(4.0%)。前10位占非遗传性疾病的64.9%。

433例遗传性疾病中,多基因疾病的先天性心脏病为主要病种(30.0% );染色体病中,21-三体综合征为主要病种(13.6%);常染色体隐性疾病中,地中海贫血为主要病种(12.5% );常染色体显性疾病中,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为主要病种(5.5%);X连锁显性疾病中,眼球震颤为主要病种(0.9% );X连锁隐性疾病中,血友病为主要病种(4.4%)。

2.4 高发性疾病的地区分布

在1 708例申请鉴定的病残儿中,越秀区164例;荔湾区80例;海珠区131例;天河区183例;白云区262例;黄埔区77例;萝岗区77例;番禺区237例;从化市80例;增城市219例;花都区175例和南沙区23例。

把各区前3位病种以及该疾病在各地区的构成比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高发病种在全市范围内分布较为均衡,越秀、天河以孤独症所占比重最大,荔湾、白云、黄埔、番禺、从化、增城和南沙以精神发育迟滞所占比重最大,海珠区以脑瘫所占比重最大,萝岗区以先天性心脏病和精神发育迟滞所占比重最大,花都区以脑瘫所占比重最大。见表2。

表2 广州市12个区(县)高发病残疾病的分布情况n,%

3 讨论

3.1 申请鉴定的病残儿特征

广州市2005~2009年1 708例申请鉴定的病残儿有以下特点:①以非遗传疾病为主。非遗传性疾病279种,1 275例,占病残儿鉴定总数74.7%。②神经系统及精神性疾病高发,其中又以精神发育迟滞最多(14.0%),脑瘫位居第2位(9.8%),孤独症位居第3位(8.5%)。③遗传性疾病占一定比例。遗传性疾病46种,433例,占病残儿鉴定总数25.4%,主要有先天性心脏病、21-三体综合征、地中海贫血、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先天性白内障,占遗传病的66.7%。

3.2 预防措施

3.2.1 推进出生缺陷干预,遏制神经系统及精神性疾病精神发育迟滞和脑瘫的发生与孕前、孕期优生筛查、产前诊断不够和病毒感染有关[3,4]。建议政府开展以主动、全程监测与服务为特点的出生缺陷群体筛查干预工程,形成政府主导、计生和卫生联手、多部门合作(残联、民政、妇联等部门)、专家技术支撑的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机制,建立以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为主体的宣教及随访网络,与医院合作逐步建立广州高发的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及重大体表内脏畸形的群体筛查及产前诊断网络。利用社区计生和卫生资源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动员目标育龄夫妇适时参与筛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人口出生质量。

3.2.2 加强优生遗传检测力度,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本次研究发现,遗传病占总数的25.4%,主要有先天性心脏病,占遗传病的30.0%,遗传性疾病不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还殃及子孙后代[5]。需加强优生检测,主要措施有:一是建好高危人群数据库,将家庭史、遗传病史、生育史及生活、工作环境中风险因素接触史等相关信息存入数据库,以便及时提供相关服务;二是对高危人群要加强新婚医学检查、孕前优生检查、健康咨询、生育风险评估、营养指导、孕期保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一系列预防措施;三是对在婚检、优生检测中发现异常情况或出生缺陷高发风险的对象,及时提出预防、治疗或采取其他相应措施的医学建议。

3.2.3 加强对二胎待孕育龄人群的优生宣传指导 对所有遗传性疾病,根据家系调查分析,确定遗传方式估计再发风险[6],并按照《独生子女病残儿医学鉴定及其父母再生育指导原则》做好生育指导。对再发风险较高,又没有可靠的产前诊断方法者,建议不要再生育;对再发风险较低,或者有可靠的产前诊断方法者,可以指导再生育,但必须做好产前诊断和优生监护指导,减少病残儿的再度发生,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1]高锦声,王经伦,许积德.病残儿童医学鉴定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3.

[2]严仁英.实用优生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06.

[3]宋新明.中国出生缺陷预防策略的思考[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0):583-587.

[4]Christianson AL,Modell B.Medical genet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Ann Rev Genomics Hum Genet,2004,(5):219-265.

[5]Heredero L.In:Penchaszadeh VB,Beiguelman B(Eds).Medical Genetic Services in Latin America[R].Geneva:WHO publication,1998.4.

[6]陆国辉,徐湘民.临床遗传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237-240.

猜你喜欢
遗传病遗传性病种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6例X-连锁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高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新病种”等十五则
新技术可诊断罕见遗传病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
我国全面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
按病种付费改革的“宜阳实践”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和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