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泻火法治疗脾虚型痤疮 48例

2011-07-09 03:13唐犀麟卢传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510360
陕西中医 2011年11期
关键词:益气汤脓疱脾虚

殷 新 唐犀麟 卢传坚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 510360)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医多从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血瘀痰凝论治[1]。但笔者临证时发现脾虚也是常见类型之一,此类型痤疮以粉刺、炎症性丘疹和浅在性脓疱为主,常伴有腹胀、腹泻、便秘或前干后稀、前稀后干等消化不良等症状,当这些消化不良的症状加重时痤疮就会增多、加重,一般舌淡或舌体胖大、边有齿印,女性患者往往伴有月经推迟、经量少、头晕等。如纯用清热法,则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加重。笔者 2008年 6月~2011年 1月来从脾虚的角度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在本院门诊确诊为脾虚型痤疮患者,并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48例,女 31例,男 17例;年龄 19~36岁,平均 22.6岁;寻常痤疮严重程度,I度(轻)27例,II度(中)21例;病程 2个月~7年,平均 3.3年。对照组 32例 ,女 20例 ,男 12例;年龄 18~ 40岁 ,平均 24.1岁;I度 (轻 )19例 ,II度(中)13例;病程 3个月~ 6年,平均 2.8年。 2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面部痤疮严重程度分级 采用 Pillsbury分类法[2]。

临床症状与兼症 额、双颊、口周、下颏粉刺、丘疹、脓疱,伴腹胀纳呆,体倦乏力,大便异常 (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怕冷,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脉细或弱。中医辨证为脾虚证。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补中益气汤合封髓丹加减(黄芪、忍冬藤各 20g,党参、白术各 15g,当归、柴胡、升麻、陈皮、砂仁、黄柏各 10g,炙甘草 5g)治疗,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对照组:四环素口服,0.5g/次,2次/d。 4周为 1疗程,1个疗程后判断疗效。两组入选患者按粉刺、丘疹、脓疱的皮损数目计数,疗前计数为基础,分别于治疗后 4周随访,计数与基础值比较评估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严重程度,评估安全性;对临床痊愈患者进行 3个月的随访。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皮损完全消退或损害总数的减少≥90%;显效:60%≤损害总数的减少 <90%;好转 20%≤损害总数的减少 <60%;无效:皮损加重;无变化;损害总数的减少<20%[3]。基本痊愈和显效合计为有效。记录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以基本痊愈加显效计。

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后皮损情况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组间皮损情况比较采用组间t检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用 Ridit分析。

治疗结果 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基本匹配,见表 1。治疗 4周后两组结果中患者的皮损体征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 2。其中粉刺的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丘疹、脓疱的改善情况则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前线性比较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皮损体征变化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皮损体征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情况比较均采用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组 别 n 时间 粉刺(个) 丘疹(个) 脓疱(个)治疗组 48 疗前 29.82±4.10 14.98± 6.10 5.94±2.93疗后 12.67± 3.21▲△ 6.52± 6.22▲ 3.13± 3.01▲对照组 32 疗前 31.40±6.72 14.26± 5.61 6.49±4.81疗后 15.92± 4.66▲ 6.73± 5.28▲ 3..73± 2.7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 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 1例出现口干,其余用药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 4例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但不影响治疗,暂停药物后症状消失。治疗后随访 3个月,治疗组 10例痊愈患者中,有 2例复发;对照组 6例痊愈患者中,有 5例复发;由于例数较少,须用 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显示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痤疮属中医学肺风粉刺的范畴,传统一般认为有痤疮即为肺胃热盛,临床中疏忽辨证,误投苦寒清热之品,戕伐胃气,寒凝气滞,损伤脾阳,致痤疮或加重或数月不效。对于痤疮,特别是南方人,动不动就讲上火,大部分平常都在喝凉茶。有的病人已经虚寒得很厉害了,用附子尚恐不及,可病人还在喝凉茶,医生还在清热。所谓“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造成上述的局面,是病人和部分医生根本弄不清阴阳[4]。我们看临床上的这类“上火”病人,大多数没有火热的真凭实据,舌脉上反映的多是一派虚或虚寒景象,而这部分痤疮患者实际上多属虚火,主证上应辨为脾虚型。

痤疮一般现于脸,额头,这些全都是胃经的势力范围。青春痘外红内白,这叫热包寒。表面看起来一派热象,实际是虚浮于表面的热,它包裹的寒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这部分患者脾阳日渐不足,内里一片寒凉,往上往下使劲地逼迫阳气,可谓阴盛格阳。一方面运化失健,清阳下陷,致腹胀纳呆,体倦乏力,大便溏烂(阳气不足时可致便秘);一方面“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阳气集中到脸上、额头上,就形成痤疮。于是,越用寒凉治疗,痤疮就源源不断地冒出来。痤疮反复发作,而舌质却是淡或淡胖边有齿印。

虽未具体统计,但笔者近 5年临床观察中,发现中气不足,运化失健,清阳下陷,阴火上浮,是当今痤疮发生的重要机理之一。治疗关键在于补脾胃之元气,升发阳气,泻降阴火,重新平衡身体阴阳。针对这类脾虚型痤疮,笔者拟补中益气汤合封髓丹加减治疗,临证常有奇效。补中益气汤又名医王汤,是李东垣的名方之一,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方中黄芪补虚扶正,托毒生肌,是为君药;配合党参、白术补脾胃益元气;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合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柴胡、升麻升举下陷之元气,使脾胃健运,清阳上升,精微输布得以濡养,虚火得以潜敛;封髓丹为固精之要药,方出《医宗金鉴》,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黄柏坚肾清火,砂仁温健脾运,引五脏六腑之精归藏于肾,使水火既济,相火不再妄动。甘草除益脾气外,并调和黄柏、砂仁之寒温。《医理真传》指出其“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日封髓”。补中益气汤和封髓丹合用,可收纳浮阳,扶正气以祛邪。配合适量忍冬藤,可加快消肿、散毒、治疮。此处不用金银花,因银花藤(忍冬藤)俱通络之力,《医学真传》谓之“乃宣通经脉之药也”,除适宜一切痈毒疮疡外,还能通经脉而调气血,更适于本类型痤疮。

全方属于甘温升补为主,与苦寒泻降并用,标本兼顾而重在治本之剂。只有脾胃健运,才是治本而除其产生阴火之源。现代实验室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具有双向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5],忍冬藤则具抗菌、消炎的药理作用[6]。用补中益气汤合封髓丹加减治疗痤疮,须以舌淡或舌淡胖边有齿印为辨证要点,若见舌红、苔黄或无苔,则非本法所宜。近年发现痤疮中属此型辨证的患者较多见,故考虑此方在临床中有相当范围的应用前景。

[1]王彩霞.涤痰清热化瘀解毒法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35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7):1051.

[2]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151.

[3]Haider A,Shaw JC.Treatment of acne vulgarism[J].JAM A,2004,292:726-735.

[4]刘力红.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9.

[5]崔海月,崔京男 ,王庆国.补中益气汤双向调节的临床运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0):1493-1494.

[6]李建志,刘旭红,杨丽珍,等.11种中草药抗菌作用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9,26(3):82-83.

猜你喜欢
益气汤脓疱脾虚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鱼腥草外敷除脓疱
北方地区羔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措施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40例
脾虚证的辨证要点与临床举隅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