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研究

2011-08-15 00:45刘志杰汤娜蔡春娣
大家 2011年14期
关键词:体育大学生课程

刘志杰 汤娜 蔡春娣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重任。如何使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与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从而精力充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摆在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及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体育与健康思想已受到政府的重视。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则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近年来,高校体育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改革与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对高校体育价值的定位不够,致使高校体育效果仍不理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发,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件资料,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调查法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家进行走访,咨询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以及在高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看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意义

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加明确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近期内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已经启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新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对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取而代之已势在必行。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毋庸置疑要讲“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健康视为体育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将传统的健康观、体质观健康教育观方向积极转换,树立新的健康教育观。现代健康观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空间,包括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及生活行为。健康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基本关怀,体育是体现这种基本关怀的最佳执行者。从我国目前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冀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实践两大部分,两者紧密结合,保健、养护和锻炼并重。因此,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应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终身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为目标,从而达到以健康的高度导向体育,用体育的手段捍卫健康。

(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仍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中心,教学工作的重点以单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为主,忽视了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忽视了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忽视了科学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即使有健康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单纯传授致死这一个层面上,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培养问题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相互独立,没有融为一体,不能互相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在于它能促进人的体质的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人的体育兴趣、意识和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健康观,有利于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大学生是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是高校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归根到底是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其中,身体、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是硬件。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道德、知识、理想、情操、信念等软件就没有可靠的载体。大学是人即将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冲刺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没有健康的身心,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将影响其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三)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21世纪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市场化趋势。因此,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和生活体育的轨道。其次,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即学习中突出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促使他们的技能提高为其娱乐交往服务,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大学生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大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锻炼和自主评价服务,使身体的形成大学生健康、学习和生活服务。再次,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建立为增进大学生现实与未来健康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高校体育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向以健身为中心转移,从而实现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

提高利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现代化科学技术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动作和过程反复多次呈现;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获得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使体育教学模式向多元化、社会化方向迈进,必将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能深刻分析和学习教学战线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研究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敢于突破自己和他人已有的经验和结论,提出新见解。

三、结论与建议

(一)增强领导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意识,完善组织机构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开发领导层,其中包括决策者、立法人员、财政人员和资源分配者。必须劝说他们给健康教育以应有的重视。领导者是我们健康状况最重要的因素。”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学校的健康教育,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意识才会得到增强。

(二)体育与健康教育要紧密结合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展大学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各级领导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摆正高校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位置。高校教育体系的改革,应将高校健康教育纳入正规的课程设置。

(三)制订新的科学评价体系

我国大多数高校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主要以运动技术、技评和达标考核学生成绩,忽视对大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必须摆脱传统的对绝对标准的评价模式, 将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树立身、心、群三维综合评价观,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考核机制。在评价中,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并允许学生按教师提出的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潜能,设计制定目标,做到区别对待,因人施教。

猜你喜欢
体育大学生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自行车的发明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