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社会和谐思想简论

2011-08-15 00:45
党史文苑 2011年11期
关键词:矛盾特色建设

吕 伟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胡锦涛主席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提出在国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逐步发展完善为系统的社会和谐理论。针对我国社会建设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胡锦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明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了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重点之一。对此,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四点创新论断。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属性”按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说的,是事物藉以存在的,与其偶然的状态区别的那些性质。“本质属性”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性质。[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呢?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所以,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2]

首先,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应有之义。自古以来,社会和谐就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将这一美好的社会理想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他们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指明了通向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行的道路,并对其基本特征作了合乎逻辑的科学描述。他们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自然历史过程,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正处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与旧的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一个在生产力逐步走向发达,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但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矛盾。长期来看,这一矛盾将必然走向缓和,社会将逐步走向和谐。 “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还不能达到像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高度和谐,但它已经具备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具有了这种可能性和现实性,是能够实现社会和谐的。从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就是逐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逐步实现社会和谐并走向更高层次社会和谐的过程。”[2]

其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的困难数不胜数,需要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这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实际,找准阶段性特点,分阶段、有步骤、择重点的逐一加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强调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矛盾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现阶段已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期,就业安全、贫富差距、社会保障安全等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建设问题成为摆在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从紧迫的现实问题出发,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以及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积极创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二、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伊始,就将实现共产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从而奠定了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希望“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时期邓小平重新确立和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概括和全面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正确的路线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尤其是伴随经济高度发展所产生的新变化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和谐的方针措施。如: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列入我国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方针之一,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建设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等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更是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相统一等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系统总结我们党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与重大战略任务。“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突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3]因此,社会和谐不仅是我们党曾经的目标,更是今天以及未来不懈奋斗的目标。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毛泽东科学地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如何认识和对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矛盾,这是我们认识、分析进而解决矛盾的前提。胡锦涛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给出了答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静态社会,而是一个有着各种各样矛盾的“和而不同”的动态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并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和谐统一。

其次,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面对这些矛盾问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基本原理,不能期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平静无事,处处和谐,没有矛盾、冲突;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的复杂性,解决问题的艰巨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业,期间各种各样的困难都会出现,需要有心理准备,面对困难不可以丧失信心、放弃努力,更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矛盾问题视而不见,而应锲而不舍的正视矛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道路;再一方面,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不断化解矛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对于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需科学分析、积极化解,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居安思危并做出充分的估计,在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促进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一论断提出和解决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和目的问题,彰显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理念。

“全体人民”表明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任务,是一个人人参与、成果共享的工程。“共同建设”表明全体人民是建设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使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享有”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主体是全体人民,应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和谐社会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合作,齐心协力,推动社会发展,从而使社会发展的成果以公平的方式分配给全体人民,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表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王岗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

[2]冷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1).

[3]武道鹏.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的奋斗目标[J].支部生活,2007(8).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猜你喜欢
矛盾特色建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