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认识

2011-08-15 00:44李泽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13期
关键词:百会风池运化

窦 蕊 李泽建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头、面部症状较多见。偏头痛最多见,大约每10个病人中至少7个具有一侧性偏头痛,10%病人双侧都痛,表明两侧的椎动脉都有病变;其次是耳部症状,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及耳性眩晕等,发生率也占70%左右;再次是视力障碍,约占40%。病人症状可自行缓解。此病的西医发病机理已有明确论述,笔者现对于该病的中医认识叙述如下:

1 五脏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关系

中医没有颈椎病这一病名,但却有相同的症状记载,如眩晕、项强、项痛、头痛。

1.1 眩晕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最突出的症状便是眩晕,引起眩晕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引起眩晕的机理却不外乎肝风内动。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人体秉大自然气化所生,故肝的形质在右,其气化功能在左,肝脏气机从左边升,肺胆气机从右边降。如果起居饮食失调,则易导致人体气机生发肃降功能异常,肝失疏泄则导致眩晕的发生。肝脏的正常疏泄,有赖于脾胃的正常运化。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运化正常,则肝脏气机的生发、肺胆气机的肃降才会正常,脾胃运化失职,枢机不利,则人体气机不能正常生发肃降,有升无降则风木飘摇,肺胆不降,于是便病眩晕。 《老子》曰: “人法地,地法天。”试看一下大自然中的植物,土壤贫瘠的地方,植物便长的不茂盛,也即是土不能养木之缘故,人体的土如果贫瘠不能养木,那么人体的木也会生病,就会发生枯萎不长或风木飘摇的疾病,于是眩晕发作。

1.2 项强、项痛 颈椎病的发生与湿气也有很大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颈项强,皆属于湿。”湿气由人体的脾胃来运化。如果脾胃功能减退,运湿能力不足,湿气则会胶着于人体经络。湿困则肌肉关节活动不利,产生项强症状;湿阻颈部经络,致局部经络不通,不通项痛。

1.3 视力障碍 肝主目,人体气血不足,不能上养目窍,则出现视力障碍的问题。脾胃是气血生化的后天之本,脾胃功能下降,则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呈于目,则会出现目眩、视朦等症状。故椎动脉型颈椎病出现的视力障碍与脾胃功能也有密切关系。

2 经络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关系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着,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偱颈……”,“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由此可知,肝、胆、膀胱经与头颈部联系紧密。

3 治疗

综上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与脾胃、肝胆密切相关,其发病机理为:湿困脾胃、肝风内动。因此治疗上应以健脾化湿、平肝息风为治疗大法。针灸治疗此类疾病效果较好,可在短期内缓解症状。选穴以肝胆脾胃经络之穴为主,健脾化湿可选足三里、中脘、阴陵泉等;平肝息风可选百会、风池、完骨、太冲等。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30岁,2010年8月来诊,由家人陪伴而来,刚到诊室便立即躺于病床上,自述头晕眼花,起则头眩,转头尤甚,纳呆,时欲呕吐,余无异常。查其舌苔白腻,脉弦滑,风池穴压痛明显。予以针刺治疗,取穴:风池、百会、太冲、足三里、阴陵泉、中脘。风池、百会用泻法,百会并加艾条温和灸,余穴用补法,留针过程中即感到头脑清利,针灸三次后头晕大减。

本文主要从中医理论上浅述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其针灸治疗方法,更多有价值的论述仍需再挖掘,希望本文能对致力于此病研究的中医同仁们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百会风池运化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三才逆灸法”干预高血压前期即刻效应临床观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7例
风池穴在面瘫中的治疗体会
墨风池诗词选
改良百会压灸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虚寒型颈性眩晕30例
基于云服务的成人远程协作项目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