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初探

2011-08-15 00:43周柏红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大众化民生

周柏红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强调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动态过程。理论只有说服人,才能掌握群众;同时,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仅仅依靠理论自身的力量来说服群众是不够的,还需要用群众利益的社会实现来说服群众。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人民群众合理的现实利益诉求,正确处理民生问题。

一、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

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相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在此意义上,民生问题也就是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

1.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众化研究的起点。从相关文献来看,马克思正是从关注民生问题出发,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人民群众有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其现实的利益需求,其利益问题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都必须要正面回答的。马克思非常关注贫苦农民真实的现实生活问题,试图从经济学中寻求解决农民物质利益问题的方法,在其担任莱茵报主编的时候,马克思说:“第一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1]在研究经济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开始关注工人的生产生活,对工人的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从关注工人的‘生产生活’出发,研究政治经济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民生的吃、穿、住出发,揭示了人的生存生活的本质”[2]。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必须关注活生生人,研究各种复杂社会问题的起点还是要回到“人”本身。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基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掌握大众,要让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然主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不首先关注并研究人民群众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理论在掌握群众的同时,群众也利用理论维护自身的利益,所以“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3]。离开现实的人,抛开人民群众,一切社会问题都成为空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只会停留在理论之上。一切社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人自身来解决。因此,从理论来源角度看,民生问题即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2.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实现的起点。“‘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空洞的说教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欲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不仅需要理论自身的逻辑说服力量,更需要群众利益的社会实现来说服群众,让群众自觉的接受。如果理论无法与现实对接,无论理论是如何的雄辩,在现实面前也是苍白无力的。恩格斯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5]。人民群众有自己判断力,一种理论是否真正反映了群众的呼声,是否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自身最有发言权。只有真正关注民生,维护群众的利益,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护,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的掌握群众。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为群众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6]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发自内心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前提,而认同的关键在于改善民生。欲使大众接受、认同和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民众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只有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深入人心,让更多的民众学习、了解、熟悉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们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7]从社会认同的角度看,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不仅是当时建立联合政府的出发点,也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起点。

二、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衡量尺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富有生命力,因为有社会实践源头的活水。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特征。人民群众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既是推进理论创新、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新成果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也是人民群众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径。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新成果掌握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新成果的辩证统一,始终是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存在疏漏或可补充的地方,理论自身说了不算,实践最具有说服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方式、实现途径、成效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都要依靠实践来检验。邓小平提出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所一贯坚持的人民利益标准,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实践检验的具体判定标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适用。

我国经过30多年的迅猛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一些原本隐性的改革衍生现象也开始显现负面影响,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高房价等民生问题,已经发展到如不及时解决,就要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地步了。社会实践一方面证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表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需要一种更贴近时代、更贴近中国发展实际的理论作为前进的指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十七大对民生高度关注,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与完整的政策取向,并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跳出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等狭小圈子,走进寻常百姓家。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同样要接受“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实践检验的具体判定标准的检验。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部分省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座谈会上强调,要认真抓好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办几件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真正让群众看到各级领导班子推动问题解决的决心,看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可见,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马克思主义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播和运用。民生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普及化的内在动力,更是衡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的现实尺度。

三、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之一

1.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之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了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掌握政权的本质区别:“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从民生的角度,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目的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谋取利益。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之后,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解决城乡差别、儿童教育等民生问题。

2.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民生的要求,明确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要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民生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把被压迫阶级解放出来,使人民群众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实现经济平等、政治平等,最终使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同时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地包含了改善民生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价值目标内在地包含了民生问题即人们合理的利益诉求的实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当前,我们党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战略任务,根本的目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大众,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手中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使人民群众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理论的“物质力量”的作用;而理论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26-427.

[2]谭培文.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9.

[4]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5.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大众化民生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