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党软力量”

2011-08-15 00:47崔保锋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政党力量政治

崔保锋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

一、“soft power”的译法及其含义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soft power”概念。在刚刚过去的二十年中,这一概念得到了世界范围大量学者的积极响应。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对于“soft power”概念的研究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学术探讨中“soft power”的适用主体不再局限于“国家”,开始出现非国家行为体的“soft power”研究;二是在学术研究中不再将“soft power”范畴局限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领域,因袭用范畴去套事物的陈旧研究范式,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去观察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正是在历经了这一“中国化”过程之后,“soft power”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的学术意义才变得丰富起来。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soft power”一词的中译名主要有“软权力”、“软实力”、“软力量”三种,很多中国学者在探讨“soft power”的中译名时,都会首先对这三种主要中译法进行辨析。其实,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研究中根据特定的研究视角选择不同的译法,正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步走向丰富和深入的必然选择和具体表现。因此,笔者认为,把握“soft power”一词理论内涵的关键,不在于通过比较诸种译法之间的使用差别而去否定其他译法,唯在于从具体的特定的研究主体、研究视角入手,去选择最适合当前研究的译法。

本文研究的主体是政党。在政治社会学领域,凝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是政党实现追逐权力、改造社会等根本目标的前提条件,因此往往也是政党活动的主要选择。政党的“soft power”作为其凝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受众是广大民众。在民主价值极大彰显的今天,绝大多数的民众不会天然地成为某一政党的支持者,政党只有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政党争取民众的“利器”,政党的“soft power”的直接来源和广大受众都是全社会的人民群众。政党的“soft power”要完成使命,就必须摆脱传统政党自上而下的“一贯作风”和习惯做法,真正从人民大众的立场和视角,去实现政党与民众的交流和沟通。一般而言,“软力量”的译法更为中性、客观,包涵的权力基础和权力色彩更为淡薄,也更符合对于“政党”的学术探讨的要求。作为一种政党学研究视角的“soft power”,理所当然地不再具有其与生俱来的浓厚而鲜明的权力色彩,而仅仅是我们观察“政党”的一种角度,因此将政党的“soft power”翻译为政党的“软力量”是合适的。

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软力量”在理论上的逻辑起点在于“soft”一词,即中文的“软”字。无论适用主体是主权国家还是非主权实体,无论其作用范围是内政还是外交,“软力量”在本质上只是一种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的影响力。国内学者在使用“软力量”分析框架时,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需要出发,将其表述为“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包容力”、“亲和力”、“凝聚力”等,在本质上都是“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此,“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是我们把握“软力量”范畴的关键。

主体影响客体的行为方式有很多种,软力量是众多影响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软力量分析框架的本质规定性在于,通过考察主体发挥“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的影响力”的过程,去分析这一过程及其效果,探求软力量的内在规律。软力量视角就是在考察力量主体的行为时,运用软力量分析框架去分析力量主体影响力量客体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全面把握力量主体通过运用自身所具有的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去获得力量客体的认可、支持和效仿,而非通过施以现实的威逼利诱实现自身利益、价值、目的的全过程,以探求软力量发挥影响力的内在规律,为行为主体把握软力量规律,自觉地运用自身软力量实现自身利益、价值、目的提供理论指导。

政党是现代国家有效运作的核心组织,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三要素——国家、社会、公民——实现互动的中间环节,其影响力发挥的范围之广、层次之多、方式之众、意义之大,某种程度上而言在现代社会组织中无出其右。学术界对于政党现象的研究和对于软力量的研究,近年来都已呈日渐深入之势。本文在此初步将“软力量”研究视角引入到政党研究之中,提出“政党软力量”的研究范式,权作引玉之砖,希望能够为政党研究的深入提供一点帮助。

二、“政党软力量”的内涵

姑且不谈学术界对于刚刚出现二十年的“软力量”一词在定义上有多少分歧,单是“政党”这一已经诞生数百年的社会现象,其各种定义之间的分歧也不见得比“软力量”一词定义中的分歧少。因此,笔者在此与其说是要给“政党软力量”下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不如说是尽可能地探讨一下“软力量”概念的内涵,以求尽可能全面、科学地去把握“政党软力量”概念。

政党软力量的主体是政党,政党之外的其他社会政治实体则构成政党软力量的客体。罗伯特·达尔在《现代政治分析》中将社会人群分为“有权者”、“谋求权力者”、“政治阶层”和“无政治阶层”四类。现代政党介于国家、社会之间,是民众政治参与的主要组织形式,明显属于前两类。后两类社会人群在现代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宗族、教会、利益集团等政治阶层和广大政治冷漠群体。政党软力量作为政党对除自身外的其他社会政治实体施以影响的一种方式,其客体不仅包括政治阶层,还要包括无政治阶层,甚至要包括有权者和谋求权力者之中政党的竞争者。

政党软力量的本质属性是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政党软力量与政党影响力的其他发挥方式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政党软力量的非强制性。政党软力量不同于依靠强大军事政治后盾而产生的命令权力,也不同于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产生的诱惑力量,而是政党组织依靠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政策主张所具有的“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来吸引民众支持,获得民众认同。因此,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是政党软力量的本质属性。

政党软力量是围绕政党目标展开的。任何政党都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空环境之中,都有当前阶段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长远发展的路线纲领。政党软力量正是政党为减少社会阻力、实现当前及长远目标而通过政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政策主张等表现出来的影响力。政党软力量的作用正在于为政党实现自身目标服务,是政党实现目标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偏离了政党目标而空谈政党软力量没有任何意义。

综合以上几点,政党软力量的涵义基本上可以概括如下:政党软力量是政党在争取公众支持、整合社会利益、执掌公共权力、实现政党目的的过程中,通过发挥政党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政策主张等所具有的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使社会成员、社会集团、甚至阶级阶层认同政党的主张,以产生政党所希望结果的现象和过程。政党软力量就本质规定性而言,表现为政党的一种“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是政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政策主张等产生的衍生功能;就具体表现形式而言,政党软力量通常表现为等“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包容力”、“亲和力”、“凝聚力”六种不同形态。

三、“政党软力量”与“政党硬力量”

王长江在《政党论》中指出,如果把政党比作一台电脑,那么,构成这台电脑的基本要素可以分成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包括所有有形的、物质的部分,如党员,骨干(干部),各级组织机构,等等。“软件”则指政党组织运行所依据的原则、规范、机制以及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等等。[1]姑且不论这种分类方法是否准确、规范,政党的构成要素中既有“硬件”部分,也有“软件”部分则是毋庸置疑的。

政党构成要素中的“软件”部分一般会产生政党软力量,而“硬件”部分则往往形成政党硬力量。例如,政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政党所主张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制度模式等“软件”,是政党软力量产生的基础,政党软力量功能的发挥往往就寓于这些构成政党的基本要素的功能之中。政党的党员、组织结构、党产及经费、甚至军队等,则往往成为政党立足社会、追逐政权的物质力量,构成政党的硬力量。处理好二者关系,是政党良性运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政党软力量是政党力量的柔性表现方式。政党软力量不如政党硬力量那样直观、可见、易于把握,但这绝不是说政党软力量令人难以捉摸。政党软力量和政党硬力量都是政党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政党目标。软力量通过柔性方式发挥,通常表现为“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包容力”、“亲和力”、“凝聚力”等具体形态,自然比政党硬力量更容易获得社会成员和社会集团的认可。政党软力量为政党硬力量提供合法性基础,没有政党软力量,政党硬力量是不可持续的。

政党软力量以政党硬力量为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政党硬力量是政党存在的物质基础,为政党组织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依托和安全保障,没有硬力量,政党根本不可能存在。政党硬力量为政党软力量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基础,并在必要的条件下捍卫政党软力量,确保政党软力量的可持续性,没有硬力量作为资源基础,政党软力量只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一个政党的软力量只有建立在牢固的硬力量基础上,才会具有稳定的发展前景,才能为政党实现目标而高效率地发挥作用。

政党软力量可以转化为政党硬力量。政党软力量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往往会在将政党原来的异己力量转化为政党的支持力量,甚至同化、整合为政党的一部分,从而加强政党硬力量。政党软力量功能的发挥可以有效降低政党硬力量功能发挥的资源成本,提高政党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政党硬力量。对于通过长期领导人民群众武装革命才最终上台执政的政党而言,军队是其赖以存在的根本力量,是政党硬力量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政党而言,特殊的革命环境往往使政党软力量在政党动员民众入党、参军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政党硬力量的壮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政党软力量的表现形式

政党软力量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政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政策主张等因素。政党软力量功能的发挥,也寓于这些政党要素功能的发挥之中。只有这些因素与政党软力量在功能上一致起来,政党软力量才能发挥其作用,推动政党政治发展。

政党软力量表现为政党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包容力和同化力。政党价值观念是政党为之奋斗的最高纲领,其核心是政党意识形态。对政党而言,政党意识形态具有导向、辩护、凝聚、动员、约束等功能。五种功能可进一步归纳为两项,一是支持功能,二是整合功能;所谓支持功能就是政党意识形态为政党的目标和行为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依据;所谓整合功能就是意识形态对社会上反映各种不同利益和要求的思想观念进行甄别、分类,为集合在本政党周围的人们提供共识。[2]民众认可政党意识形态,自然就等于认可政党价值观念,政党软力量的效果就产生了。

政党软力量表现为政党组织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包容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政党是由党员和党组织构成的,党员与党组织、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的互动方式,党员的行为方式,尤其是骨干分子的行为方式,往往构成政党的行为方式。政党行为方式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往往基于党性原则的高度统一性而形成“党风”。如果政党权力始终由极少数精英垄断,政党成员始终局限于一个小团体,普通党员难以在实质上参与党务的话,这样的政党就无软力量可言,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恐怖暴力等方式维持其影响力;如果大多数党员和骨干分子疏于党务,既不了解民众,也不接近民众,更不深入民众,自然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即便是已经获得的支持,也是暂时的,极可能很快会丧失。相反,如果政党组织方式开放、民主,无论是在漫长而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里,还是在声势浩大的现代选举过程中,多数骨干分子及党员都为政党目标而深入基层民众,倾听民众心声,与民众同甘苦、共患难,自然就很容易得到民众支持。两种政党行为方式的区别就在于包容力、亲和力和感召力的有无。有包容力、亲和力和感召力的政党行为方式是大多数在社会政治领域获得成功的政党所坚持的行为方式。政党软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政党行为方式的亲和力。

政党软力量表现为政党主张的社会发展的制度模式的同化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政党所主张的社会发展的制度模式是政党作为政治组织的路线纲领,是具体政党政策的最终归依,是政党代表民众执掌公共权力进而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施政方略,往往能够为社会提供一种向心力,将各种社会力量整合、吸引、凝聚到现存体制之中。成熟的政党通常会形成成熟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制度模式,包括稳定民主的政治体制、高效合理的经济体制、繁荣自由的文化体制、和谐富足的社会体制等,而成熟的社会发展模式又会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之中产生深刻的政治认同,从而为政党凝聚起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这一认同力量,就是政党软力量作为政党所主张的社会发展的制度模式的同化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政党软力量的诸多形态最终汇集为政党的公众形象。“政党的公众形象是指党展现给公众的风貌和公众对其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印象和评价。政党的公众形象是衡量公众信任度和支持度的重要尺码,也是构成政党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关系着政党的政治前途和命运。”[3]政党公众形象受到政党软力量发挥程度影响,成熟的政党软力量往往会极大地加强和改善政党的公众形象。政党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包容力和同化力,政党组织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包容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政党主张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制度模式所具有的同化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实现其影响效果之后,通常会沉淀为“政党形象”。政党的一定的公众形象,往往又会为政党软力量的进一步发挥奠定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五、政党软力量的功能

正如政党现象历经时代检验,能够成为现代政治生活的中心一样,软力量同样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才从约瑟夫·奈的偶然阐述演变为国际学者们探讨的热门话题。政党现象之所以发展至今,根本因素就在于其特殊的功能作用带给了社会特殊的“使用价值”;软力量能够发展至今同样离不开其特殊的“使用价值”。政党软力量将政党的功能作用和软力量的功能作用融为一体,更是造就了其独特的功能作用。

政党软力量是政党应对社会政治生态变革挑战的利器。社会政治生态是社会政治生态系统中的公民、政党、利益集团、政府、权力等诸要素,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空条件下通过运行和互动所形成和显示出来的整体状态;这种运行和互动一般是通过“公众利益诉求的输入”和“政党政策主张的输出”之间的不断交互作用来实现的。现代社会政治生态中,新兴阶层和集团的不断涌现、社会政治诉求的复杂和多元,对政党原来主张的社会管理模式、甚至社会发展的制度模式发起了挑战。成熟的政党软力量能够使政党顺应社会政治生态发展的趋势,为政党凝聚、吸引更多社会公众的支持和认可,尤其是新兴社会力量,并为政党推行新的社会政策创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政党软力量能够巩固政党的社会基础。坚实的社会基础是政党获得社会成员支持和认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理性化、制度化的根本保证,是政党进行利益综合和利益表达的基本前提。社会政治生态发展中往往发生社会力量的进一步分化组合,并造就大量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团体,政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中性化、兼容化,往往在很大意义上使之成为“政治认同的真空地带”。政党软力量往往能够通过政党意识形态的及时调整、政党良好的公众形象,避开刚性政治权力竞争的锋芒而出奇制胜,成为政党争占领“政治认同的真空地带”的一支“奇兵”。

政党软力量可以改善政党形象。政党形象是衡量政党信任度和支持度的重要指标,是指社会公众对一个政党主要印象和评价的总和。一方面,良好的政党形象有赖于政党软力量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政党软力量发挥作用最终也能够形成并强化良好的政党形象。政党形象通常“内化于公众的主观意识之中,主要体现在公众对政党的认知程度、对政党及其党员持有的态度和情感以及对该政党政治活动能力和执政绩效的评价”[4],往往受到政党的政治理念、行为作风、廉洁程度等的影响。许多政党十分重视政党形象,并有意识地运用政党软力量,如文宣工作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定期的媒体见面会制度、严厉的防治惩治腐败措施等,去影响公众对政党的态度、情感和认知,从而谋求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以求塑造一个良好的政党形象。

六、政党软力量的培植与建构

政党组织也许在成立之初就会具备一些与生俱来的软力量,但那些政党软力量通常是零散的、无意识的、具体的、不可持续的。随着政党进一步融入社会政治生活,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原初的政党软力量要适应政党发展要求就必须得到政党自觉经营,政党也惟其如此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政治舞台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很多政党正是通过长期大量的投入去培植和建构自身的软力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留下了政党建构、培植软力量的一系列经验。

一是政党的理论与政策必须与时俱进。政党的理论包括政党意识形态、政党路线纲领等,政党理论通过一定方式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则形成政党政策。政党理论和政策是政党提供给民众的“自我介绍”和“证明材料”,是政党“代表谁的利益”、“为谁服务”的指南和依据,更是政党软力量的重要来源。社会政治生态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党理论和政策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复杂的政治要求中实现与时俱进。惟其如此政党才能摆脱僵化、教条、保守的传统,使政党软力量最大化。

二是切实实现政党功能的转换和回归。政党是社会政治组织,具有独立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政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政党功能往往会向政治功能倾斜,承担起大量政府职能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政党自身独立的社会功能,概括言之就是“以党代政”。这一“政党功能异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无产阶级政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尤为明显。[5]政党软力量的最终评价主体是分散在全社会的单个社会群体,政党只有切实实现政党功能的转换和回归,从根本上将政党的社会功能视为政党功能的根本,如政治社会化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才能使政党软力量构筑在广泛的社会支持基础之上,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

三是文宣工作中要妥善处理政党与大众媒体的关系。现代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面广、便捷高效等特性,成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也成为政党宣传自身价值理念、塑造政党形象、发挥政党软力量的重要工具和平台。政党与大众传媒互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党创办自己的传播媒介,如广播电台、电视、报纸、杂志等,二是政党通过花钱向主流媒体购买宣传服务以引导社会公众,三是政党运用掌握的行政权力,将传播媒体置于政党宣传部门的管理之下。政党只有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妥善处理政党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才能利用好现代传媒这一强大舆论工具,使政党软力量获得能够充分发挥的传播媒介。

四是塑造具有良好个人魅力的政党领袖。政党领袖是政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政党象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党政治生活中往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推动者角色。正因为如此,政党领袖更容易为广大媒体所关注,为社会公众所审视。许多政党都把领导人的包装当作政党形象包装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聘请专业的形象顾问团队来指导政党领导人完善自身形象,并以此来拉抬政党的公众形象,为政党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五是纯洁政党队伍,严厉整治党内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英国著名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有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政党是社会政治组织,一旦通过法定程序成为执政党从而代表民众执掌公共权力,民众的另一个身份就成为政党的统治和管理对象。权力的魔力极易使政党组织发生蜕变,官僚主义作风、腐败现象等往往成为影响执政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象的主要因素,成为政党软力量的“负资产”,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葬送整个政党。政党只有严于律己从严治党,将整治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与政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党内存在的歪风邪气,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和政党软力量基础。

结语

政党软力量作为软力量的一种,是近年才延伸出来的一个具体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挖掘、探讨。概而言之,政党软力量关系到政党的组织结构、功能发挥、意识形态、社会形象等诸多方面,是政党学中的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充分的政党软力量研究,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政党现象的本质,全面探讨政党建设的内在规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学术意义。

[1][2]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

[3]魏伟.外国政党塑造自身公众形象的动因及做法[J].当代世界,2010(12):59.

[4]马瑞.试论政党形象塑造的影响因素[J].唯实,2008(11):28.

[5]包亚军.关于政党功能转换的一点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5):1.

猜你喜欢
政党力量政治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