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农”报道助力新农村建设

2011-08-15 00:43郑义明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专版农家三农

□郑义明

(遵义日报社,贵州 遵义 563000)

以“三农”报道助力新农村建设

□郑义明

(遵义日报社,贵州 遵义 563000)

作为基层党报,应该担当起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党报的职能,树立战略意识,创新报道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报 新农村 舆论 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和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对农民、农村、农业来说是莫大的福祉。这需要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共同达成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这个角度出发,这就赋予了媒体新的历史任务和社会责任。尤其作为基层党报,更应该担当起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党报的职能,树立战略意识,创新报道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遵义日报》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力求从“专、深、精、美”四个方面做好“三农”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党和政府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唱响主旋律,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开设专版,聚焦“三农”报道

遵义是贵州省的农业大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遵义市的工作重点。遵义的“三农”工作历来走在全省前列,其工作中的经验作法也不断被推广到全省乃到全国。因此,《遵义日报》对“三农”的新闻报道从来都比较重视。《遵义日报》二十周年庆的时候,出版了一本新闻作品集,选登了本报76篇在全国、全省获奖的消息和通讯,其中涉及到“三农”工作的就有50篇。

2001年,随着《遵义日报》的率先报道,遵义市余庆县总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工作经验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余庆县一个叫罗家坡的地方,当地干群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创新精神,把一个普通的乡村硬是打造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新农村,成为余庆县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其工作经验随着推广发展,被高度概括为“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收入增、学在农家本领长、乐在农家精神爽、美在农家面貌新”。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提升,“富、学、乐、美”四在农家创建成了全省乃至全国学习借鉴推广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富、学、乐、美”四在农家创建完全符合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遵义日报》始终关注“富、学、乐、美”四在农家创建,并以消息、通讯、专题等形式作了大量的报道。《余庆经验催生我国一项计生新政策》、《小康之路怎么走》、《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观察》等报道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刊发于2004年的《四在农家——遵义农村的小康之路》系列报道还荣获了当年度的贵州省新闻奖一等奖。

2009年5月,全国“四在农家”创建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遵义召开。《遵义日报》从服从和服务好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大局出发,为了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导向功能,展示遵义“三农”工作的新成就,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农村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升遵义的新形象,经过充分准备和策划,2009年4月1日,《遵义日报》推出《四在农家·遵义新农村建设》专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周两期的“四在农家”专版以图文并重的方式集中发表了两千多篇稿件,得到了各级、各部门乃至乡村农民的好评及关注。

《四在农家·遵义新农村建设》专版充分发挥党报的权威性,把握政策导向,侧重指导性。专刊创新报道方法,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没有冗长的会议发言,以平等的视角,朴实的语言,把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事例、生动经验一一呈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了一个宣传服务的平台。专版的栏目设置紧紧围绕“富在农家收入增、学在农家本领长、乐在农家精神爽、美在农家面貌新”,以富为核心,服务发展主题,传播致富方法和理念。以学为根本,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打下人才培养的基础。以乐为动力,树立文明新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美为目标,把新农村建设中的物质的、精神的最美景象呈现出来,绘就中国最美新农村的崭新形象。

为了加强“三农”报道,遵义日报社还专门在14个县、市、区设立记者站,加强对各县、市、区从事宣传报道人员的新闻业务培训。这样一来,大量来自一线的“三农”报道源源不断。这些宣传报道人员全是在“三农”一线工作生活的人,他们写的就是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因此,他们的报道大都事实鲜活、生动,语言朴实,带着泥土的气息,为《遵义日报》的“三农”报道增色不少。

加强深度报道,引导“三农”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肯定有可喜的实践成果,也难免会有偏差或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遵义日报社树立战略眼光,加强舆论引导,每年都策划了一系列的深度报道,及时传播党和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坚持“三贴近”,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脉搏,集中干部群众的思想智慧,及时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成果,关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脉问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产生深层和长远的推动力。《遵义农业产业化透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采访札记》等系列深度报道等都发挥了极大的宣传价值,一些报道也获得了全国、全省的新闻奖。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照中央的决定,彼时的遵义市凤冈县在这方面摸索出了宝贵的经验。该县以茶产业为切入点,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可操作且持久性的流转机制,盘活了茶产业并使之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为了报道好凤冈县的经验作法,遵义日报社记者深入凤冈茶乡,采访方方面面,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以《土地:在流转中“苏醒”》、《加油站:让土地动起来》、《生产要素:在流动中激活》、《大流转:舞活大产业》为题,写出了《从凤冈土地流转盘活茶产业看现代农业如何破题》深度系列报道。这组报道既讲土地流转中可资借鉴的有益作法,也客观报道土地流转中存在组织流转主体不规范、集中流转难度大、长期流转存隐患、流转主体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撂荒土地管理难、流转经营融资难等问题,为遵义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标本。这组出色的报道获得了2008年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贵州省新闻奖一等奖。

精心采编稿件,搞好“三农”报道

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都很广泛。“从内涵来讲,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事业、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从外延来讲,它不再仅仅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事,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很容易使新农村建设的报道流于形式走过场,洋洋洒洒大而空,甚至于成为某些地方应付检查、表功政绩的报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抓好新农村报道的过程中,遵义日报社要求编采人员必须按照“三贴近”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以农民为报道的主体,用事实说话,去报道农村发生的小变化、小事件,比如小山村破天荒地增设了垃圾箱,以前到处是鸡屎牛粪的农家院坝铺上了水泥、砌起了花台,村民自发制定并全票通过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树新风,使村子里滥办酒席的歪风一下就被刹住了……通过这一篇篇切入点小、有血有肉、事实鲜活的报道,由点及面进而达成立体的架构,绘就出一张新农村建设的宏图。而这些小事件、小变化,凸显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自我创造意识的发挥,“具有给农民立传立言的标本意义”。

文以载道。新农村建设的报道数不胜数,要想报道精彩,除了题材的选取,更要精心选择以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和精彩的文字来表达。一个好的题材通常可能会因为写作的粗糙和干瘪的文字而淹没在众多的报道中。《遵义日报》新农村建设报道中的不少稿件较好地避免了这种通病,编采在把握新闻写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电影、散文等文学表现形式,展现动人的场景和优美的意景。《梨树起风了》、《风吹草低见牛羊——张太恒和他的栗园草场》、《野鹿盖诗画》、《马家沟的李子花》等稿件也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化版面,凸显“三农”报道

在与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纸媒受众不断流失的现实之下,报界涌起了大规模形态变革的浪潮,各种报纸不断地调整变革,期望达到符合自身定位的最佳传播效果。如何通过报纸形态的变革,提高报纸快速有效地传递信息、制造阅读快感的功能诉求,《遵义日报》也在努力探索创新之中。《遵义日报》的《四在农家·遵义新农村建设》专版立足实际,不断探索,力求使“三农”报道突破常规的表现形式,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从总体来讲,“四在农家”新农村专版采用流行的模块版式风格,一是从方便受众阅读的角度考虑,二是从编辑流程的优化设计着想。各个模块相对独立,但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体现相互间的关联性。

现代报纸不仅要做到图文并茂,更要做到图文并重,“使图片成为一种独立的传媒手段和更具威力的传媒力量”。因此,除了文字新闻外,专版注意以非文字的方式、以视觉画面传递新闻信息,在版面上产生视觉冲击,带来纵深感。图片选用力求“还原感性”,还原现场的魅力,在视觉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好的新闻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在农家·遵义新农村建设》专版版面比较疏朗,栏间和模块间的留白起了很好的作用,让受众在阅读的时候没有文字的压迫感。在标题的制作上,遵循“标题的字数越少,越有力量”,以有限的富于文采和意境的文字揭示新闻的主旨。贵州报刊与审读的专家专门就《四在农家·遵义新农村建设》专版的标题制作给予了好评。小标题的制作也很重要,其突出关键词语、分割文本调整阅读节奏的作用不能忽视。头条新闻大多制作提要,提要文字简洁,高度概括全文主旨。在帮助受众“快读”的同时,提要又可与整个版面巧妙结合,便其成为美化版面的一个重要元素。

猜你喜欢
专版农家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农家笑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西江月·农家早春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特别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