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闻标题的制作

2011-08-15 00:43黄宝阳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

□黄宝阳

(泉州晚报社,福建 泉州 362011)

浅议新闻标题的制作

□黄宝阳

(泉州晚报社,福建 泉州 362011)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辞海》中对其这样解释:“标题,新闻工作术语,报刊上新闻和文章的题目,通常指新闻的题目,用来概括、评价新闻的内容,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新闻。”一个好的标题,不仅可以拨动读者的心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反映出一名编辑的水平和责任心。可见,标题对新闻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闻标题的作用

1.内容提示。新闻标题是用最概括、凝练的文字对新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提示给读者。如《大连日报》上《给机关事业单位打招呼(引题)现在开始查账了(主题)一查公款买潇洒二查公款装电话三查私设小金库四查出国费咋花(副题)》,这样的标题,将新闻的主要内容概括了出来,读者即使不看正文,也能从标题中获得整个新闻的核心信息。

2.舆论导向。一则好的新闻标题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导向作用,不仅能向读者提示新闻内容,而且能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的性质和意义。如1989年《武汉晚报》有一则新闻,其标题是《搭设“女神”像伤害中国心(主题)天安门管理处发表声名,反对某些人的荒谬行为(副题)》,这一标题是根据当年5月30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的相关报道而制作的。当时,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冒出了一个“女神”像,引来一片哗然。该新闻标题在摆出搭设“女神”像的事实后,一语中的,表现出极大地愤慨,引发读者去思索品评新闻事件的内涵。从而使新闻标题起到了评价新闻事实,对读者进行导向的作用。

3.吸引读者。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做好了,便可一下子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如2009年10月31日的《云南信息报》上有一则新闻标题为《“牛”+“柔”=杨竹芳》。这是一个用数学算式型的新闻标题,别出心裁,耐人寻味。细读正文会明白算式的内容:“办案的杨竹芳很牛,为人的杨竹芳很柔”。这其实是一篇很寻常的人物报道,但因标题独特,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4.美化版面。标题不仅有提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的作用,而且还有美化报纸版面的功能。采编人员可以通过利用不同的字号和字体,标题的长短与正文篇幅的和谐,标题排版方式与版面性质相结合等方法达到美化版面的效果。

从以上对新闻标题作用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作为一种画龙点睛的存在,新闻标题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新闻本身的传播效果。不仅如此,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新闻标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标题的冲击力、诱惑性和亲切感显得尤为重要。在读者进入“读题时代”的今天,信息的指数增加与读者需求的细化都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标题制作提出了新要求,因而,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不得不运用一些技巧。

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1.活用动词。较之于其他词,动词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新闻标题中准确选用动词可以增强新闻事件的立体感和现实感,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如2010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一则《挟风带雨,凶猛“鲇鱼”直扑华南》的新闻。“鲇鱼”来势汹汹,专家分析,“鲇鱼”在中国华南登陆时会造成强风、暴雨、高潮、巨浪“四碰头”的局面。局部严重岸段风暴增水将是百年难遇。南海遭遇了近20年来最恶劣的海况,海上掀起了14m的巨浪,防汛形势十分严峻。这则新闻标题不过12个字,却连用“挟”、“带”、“扑”3 个动词,将“鲇鱼”来势之凌厉,破坏之强大,刻画的生动逼真,读来如在眼前。

2.巧用流行语。一些流行语正反映了目前的社情民意,其传播极为广泛。在新闻标题中巧用流行语可以激发读者阅读时的亲切感,进而引起共鸣。如2010年1月29日《国际金融报》中一则新闻题为《 !新股中签首日不赚钱》,一个“ ”字使得整个新闻标题鲜活起来,并且形象化地反映出股市的低迷状态,更加吸引股民读者的关注。又如《“往后可以常回家看看啦”(引题)台胞首次直航福州观光(主题)》(2001年2月11日《光明日报》),这个标题就巧用了当时的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将祖国大陆比作母亲,台湾则是久别的游子,生动地表达出台胞回大陆的迫切心情。

3.化用典故、成语。典故、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灵活化用典故、成语入新闻标题,可以增强标题的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其表现的更加委婉含蓄,避免平直,收到寓庄于谐,言约旨远,不言而喻的审美效果。如《“杀鸡”亦可用“牛刀”》(2006 年 4 月 27日《京华日报》)中化用了“杀鸡焉用牛刀”的典故。该典故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小事大作,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经常会得不偿失。这种观念早已在人们的思想里根深蒂固。但这篇新闻的标题却反其道而行之,写道:“杀鸡”亦可用“牛刀”,这一反常的标题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看了正文才知道,原来正文讲的是清华大学研制出一种“炸鸡锅”,能自动调温升压,这种锅来自科研院所,智力密集,自然可称“牛刀”。这里典故的巧妙化用使标题耳目一新。

4.妙用诗词。诗词讲究字斟句酌,具有简洁凝练、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含蓄蕴藉的特点。在新闻标题制作中无论是引诗入题,或古诗翻新,还是反其道而行之,抑或借句发挥,都可以使标题显得含蓄集中,生动活泼,富有概括力和艺术感染力。如《奥运时节又逢君》(2008年8月7日《北京日报》),此标题改用了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对于奥运到来的期待和重逢时刻的喜悦之情,诗句的化用使该标题既有时效感又不失古典的雅致韵味。

5.运用修辞。在新闻标题中巧妙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引用、对仗、排比、双关、反语、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新闻标题更加富有艺术美感,可以使表意更加准确无误,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贴切,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两个灾难哀悼日上曾出现过这样两则新闻标题:《悼玉碎祈树青》、《舟在行 曲未终》,这两个标题对仗工整,语言简洁凝练,将灾难地名巧妙地嵌入两个分句而无斧凿之痕。更令人称奇的是,每个标题上一句是在深切哀悼灾难,下一句则重燃希望之光,让人们在哀悼之时不灭斗志,祭奠之余不忘信念。

新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读题时代”,新闻标题的出奇、出新、出彩对于新闻媒体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提升媒体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也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标新立异而以辞害意,应该有的放矢,讲求规范,注重原则。

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

1.题文相符。标题要忠于新闻内容,准确表达新闻内容,做到“题文一致”,这是制作标题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标题与内容不相符,则会白白浪费读者的阅读时间和精力,甚至会对读者造成误导。除此之外,题文相符还表现为标题与正文的格调、基调和主题相符,标题与版面性质相符,标题和刊物性质相符。如果是软新闻的标题,就可以鲜活、开放些。而硬新闻的标题,则要求庄重、严谨些。

2.表意准确。新闻标题肩负着概括新闻核心内容,揭示新闻本质,评价新闻事实,为读者导向等重要使命。要完成这些使命,都有赖于表意的准确。如《菏泽明令“十一”不准严防腐败行驶25万公里可更新》(2008年7月17日《牡丹晚报》),这个标题看了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十一”指什么?什么行驶25万公里可更新?一位美国新闻学家曾说过:“首先让读者读懂,然后才是可读,最后才是可记。”要想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就必须把新闻写的畅晓明白,让读者能一目了然,标题亦是如此。

3.言简意赅。言简,即字数要少;意赅,即表意完备。早期著名报人邵飘萍曾就新闻标题作过专门的论述,他说:“最好在10余字之大标题中,即能将新闻要素显现出其大半。如时日、人名、地名、结果等。”这就需要在标题制作中善于运用省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陈述,避免标题冗余不堪。

4.立场鲜明。标题对新闻事实有评价的作用。因此,新闻标题必须有明确的立场,观点要有破有立,爱憎分明。既不能拖泥带水,闪烁其词,含混不清,更不能无病呻吟,堆砌无用辞藻玩花哨,忽略新闻事实本身。

总之,题好一半文,制作一个好的新闻标题犹如画龙点睛。既要运用一定的技巧,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更需要采编人员提高自身素养,增强责任心。只有这样才可能制作出一个个构思新颖,形神兼备的好标题。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的日语翻译策略探析
浅析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标题的制作方法
校园新闻标题翻译实践研究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语篇分析视角下的报纸新闻标题研究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