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不惊人誓不休——浅谈新闻标题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2011-08-15 00:43岳海潮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邯钢商报新闻标题

□岳海潮

(中原商报,河北 邯郸 056002)

题不惊人誓不休
——浅谈新闻标题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岳海潮

(中原商报,河北 邯郸 056002)

俗语说:看书先看皮,读报先看题。在生活节奏飞快、报纸几乎全是厚报的今天,标题直接决定了读者对新闻的取舍,标题精彩与否,体现的不仅是编辑的水准,更对吸引读者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笔者在《中原商报》拟过的标题,说说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拟题过程中的运用。

一、比喻。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做标题时可以拿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和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这就是比喻的方法。用好比喻,可以使标题富有文采,具体而生动。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笔者仅举两例来说明:

一次,记者在邯郸市肥乡县采访,发现当地个体加油点到处都是,质量无保障,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笔者编好稿件后拟定了这样一个标题,在《中原商报》头版头条刊发:

露天油罐三百 火灾隐患多多(引题)

肥乡“小汽油”

如同“炸药桶”(双主题)

这个标题后来获得了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标题奖。这个标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的是明喻,标题力度一读便知。

又如,有一篇通讯员来稿,说的是有人在自来水300毫米输水管线上私接水管,不仅饮用,还用来开厂子、喂牲口甚至浇自家的田地,其行为令人气愤。笔者为这篇稿件拟定了这样的标题:

自己喝开厂子喂牲畜浇农田(引题)

“水耗子”狂盗公水(主题)

这一标题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它没有比喻词,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水耗子”喻打孔接管偷水的人。这篇稿件在《中原商报》头版重要位置刊发。

二、比拟。就是把人比作物或把物比作人的方法。笔者在标题中用得较多的是拟人的手法。如:邯郸的丛台酒曾被誉为河北第一名酒,前些年由于品牌过乱等多种原因,丛台酒业一度陷入困境。当时任邯郸市市长的宋恩华到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本是一篇一般政务性的消息,笔者在抓住事件要点写完消息后拟了这样的标题:

河北第一名酒,邯郸人的骄傲。前年去年连续两年利税过亿,可今年效益大幅下滑。市长为此忧心忡忡,亲临企业“会诊”(说明性引题)

丛台酒“感冒”

宋恩华“开药”(双主题)

这篇消息的亮点其实只在标题,将丛台酒拟人化处理,不仅将一般政务消息较为干涩、缺乏可读性的缺点一扫而光,而且主标题短小精悍、极具冲击力,不信读者看过标题后不想往下看看文章。这篇稿件在《中原商报》头版头条刊发。

又如:前些年,每到中秋节,月饼上市时过度包装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指责。记者采访后写了一篇有关这方面的报道。笔者拟的标题是:

过度包装曾经疯狂 遏制奢华应成时尚(引题)

月饼“瘦身”,盛装还要穿多久?(主题)

标题用“瘦身”、“盛装”、“穿”等词将月饼拟人化,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和生动性,也增加了叙述的讽刺意味,从而增强文章的战斗力量。这同样是商报头版头条的标题。

三、对偶。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音节和谐的一对语句对称地并列在一起,表达相近、相连、相对的内容。它可以使标题看起来赏心悦目,读起来琅琅上口,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中央电视台“中华情”大型演唱会在邯郸举行,内地及港台大腕明星云集。这个节目还通过央视四套向全球播出。我为这条消息拟的标题是:

“古赵都”拥抱前卫“激情夜”

“众明星”演绎至尊“中华情”(双主题)

“全球华语原创歌曲演唱会”让世界皆知邯郸(副题)

这条消息在商报头版头条刊发,标题运用对偶的手法,看起来较为对仗工整,读起来可谓掷地有声。

又如:邯郸有一家名为“一真皇牛”的酒店,因对环保局的处罚存有异议,邯郸市首次就环保事宜举行听证会。会上,酒店、环保局双方展开激烈论辩。笔者为这条消息拟的标题是:

“皇牛”较真环保局

“商官”激辩听证会(双主题)

对于新闻标题的对偶,应该说明的是,不一定非要像旧体诗中要求的那么严,诸如结构要相似,词性要相同,平仄要相对,字不重复等等。标题中的对偶可以相对自由灵活些,读起来上口,有冲击力、吸引力就好。

四、夸张。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一般都是事实的反映,不能超越事实。不过,新闻标题还是可以恰当运用夸张手法的,这可使标题增加生气,更加鲜明生动。如:一次记者拍了这样一幅照片,说的是邯郸著名景点黄粱梦附近有一条路,在500米长度内有30厘米深、超过1米见方的大坑七八处,简直是人难走、车难行。笔者为这篇稿子拟的标题是:

晴天颠断你的腰 雨天让车成游船(引题)

黄粱梦有条“毁车路”(主题)

此稿和照片在商报头版刊发。“颠断腰”、“成游船”等都是夸张的手法,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加以扩大,以突出这一事件的本质特征。

五、借代。就是给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改换名称或变换说法,来代替这个人或这种事物的本来称呼或本来说法的修辞手法。运用借代,可以显示事物的特征,表达特定的感情,引来读者的联想,增加标题的生动性。

如:2006年6月,宝钢集团通过股市大量购买邯钢股票,成了邯钢的第二大股东,直接威胁邯钢集团的控股权。邯钢集团决定动用15亿元资金,增持7亿股,来反收购。笔者在编发新华社这篇消息时运用的标题是:

宝钢军团强势举牌(引题)

“兵临城下”邯钢集团选择“亮剑”(主题)

这个标题中“兵临城下”是一部电影名,“亮剑”是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名,用“兵临城下”代替“宝钢收购”,用“亮剑”代替“反收购”。

又如:前些年,有一些所谓的“新疆商贩”在邯郸火车站卖一种叫“十三样”的糕点,买主本来想买3块钱5块钱的尝一尝,结果卖主一刀切下去就是三斤,要45元,你说不买,马上就有十几同伙一拥而上,进行威胁。不少顾客只得吃哑巴亏。笔者在一版头条编发这篇消息时拟了这样的标题:

一刀切下来不买也得买(引题)

“十三样”快刀“宰客”(主题)

六、设问。即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在标题上直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稿件进行回答。修辞中的设问分两种:一是提问,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下文;二是激问,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反面。在新闻标题中,笔者常使用的则是提问。

例如,这些年,邯郸房价同全国一样,快速上涨,记者采写了一篇长篇报道。笔者在拟头版头条导读式标题时用的主标题是:

邯郸房价,高?还是不高?(主题)

这是一个提问式的标题。

七、映衬。就是把两个相关或相对的意思(或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互对比。映衬分反衬和对衬,反衬是把相关或相对的两个意思分主次放在一起,以次要的意思衬托主要的意思。对衬就是对比、对照,就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分辨是非。如:2005年,大名县由于当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公交车无法正常运营。记者写完稿子后笔者拟了这样的标题,刊发在商报头版头条:

打人破坏地头蛇耍尽无赖

吃喝受请几部门扯皮推诿(双引题)

大名公交被迫停运(主题)

这个标题的引题应该说包含两种修辞格,一种是对偶的手法,一种是映衬中的对衬(也叫对比、对照)。当时笔者还为消息加了编后语。这篇消息后来获得了河北新闻奖一等奖。

运用映衬的手法,特别是用对比的方法,可以把是非、善恶、美丑、好坏等等对立着的东西加以比较,让读者一看便知孰是孰非,大大增强稿件的战斗力。

八、感叹。用一种呼声或类于呼声的词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这种修辞手法,多用于感情强烈之时。

如:记者在调查采访时发现,在滏阳河的一些河段,仍然有不少排污口直接往河里排放污水。记者写了一篇有关滏阳河排污、治理的报道。笔者为这篇报道拟的标题是:

一条养育邯郸人的母亲河,从上游开始便污水横流(引题)

滏阳河喝污纳污何时清!(主题)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拟过的标题,简单说明了一下常用修辞方法在标题中的应用。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标题并非只能用一种修辞手法。其实上面的例子中兼用、联用、套用的时候很多,有时候从这个角度看是某种修辞手法,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另一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用于标题,可以使标题生动感人、简洁鲜明、出神入化、言尽而意无穷。运用修辞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也不是“雕虫小技”,为的是利用修辞之妙,得来标题之妙。

当然,在当今传媒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新闻更多时候是在运用口语化的标题。笔者在拟定标题中也大量运用口语化标题,关于这一点,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不再繁述。

总之,作为新闻编辑,我们应该思路开阔、勤于学习、不断创新,要有为新闻作品增辉、为新闻记者增光、为报纸版面添彩、让读者满意的精神。“题不惊人誓不休”应该成为新闻编辑永无止境的追求。

猜你喜欢
邯钢商报新闻标题
邯钢高炉INBA水渣系统改造实践
河钢邯钢5项成果荣获年度冶金科学技术奖
刘汉章闯出来的“邯钢经验”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在“贴近”上下功夫 讲述义乌好故事——以《义乌商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报刊图书
机电商报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都市新闻眼·《东南商报》摄影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