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的刚好全世界都关心”——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2011-08-15 00:43杨林斌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王志专业对口王岐山

□杨林斌

(怀化日报社,湖南 怀化 418000)

“你问的刚好全世界都关心”
——浅谈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杨林斌

(怀化日报社,湖南 怀化 418000)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道理素为新闻人耳熟能详:没有亲临现场采访的新闻或者采访不到位、不深入的新闻十有八九空洞无物、枯燥乏味,差不多就是个张贴着“本报讯”标签的部门工作材料。换言之,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备真实性、权威性和一定的可读性,就需要记者贴近新闻源,找到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沟通,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懂得“旁敲侧击”

笔者的采访笔记里,记录着一个采访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真实故事。怀化是袁隆平的第二故乡,也是他启动并引领“人类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事业发祥地。2005年底,怀化市湖天开发区管委会(现已撤销)组织了一个名为“青春怀化·绿色行动”树木及草坪向社会公开招养活动,组委会有意恭请袁隆平为活动题词。笔者乘此机会,随同组委会领导来到长沙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专访袁隆平,做个深度报道。

“杂交水稻之父”对采访起先并不在意,笔者备感失望。正在此时,袁隆平那间不大的办公室里,靠墙书柜上那张带镜框的照片吸引了笔者,照片里的院士就穿一条游泳裤衩,浑身水淋淋,叉手站在河边直乐。笔者灵机一动,使了个激将法:“袁老师这张照片保存得这么好!十多年了吧?”袁隆平闻言来了兴趣:“你看它有十多年历史了?没有吧?是不是因为照片上的我很年轻?这是前年在湘江游泳时照的哦!”他瞅瞅照片又瞧瞧满屋子人,“两年时间我就老得这么快?是不是哦?”风趣幽默的话语引得满屋子笑声。袁隆平索性放下手头那份文件,招呼笔者面对面坐下跟他拉家常,告诉笔者工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户外活动,游泳、打球、爬山样样拿得起,还说自己是农科院连续三年的游泳冠军,年轻时还得过武汉市游泳第一名,排球队里他更是主攻手,“比赛时我在场就赢,我不在场就输。”

笔者见风使舵,次第抛出早已打好腹稿的一连串问题:“您怎么看待这次‘青春怀化·绿色行动’活动?”、“芷江机场要通航了,您高兴吗?为什么?”、“您曾经说过‘十一五’期间,杂交水稻单产将通过三期工程,力争上三个台阶,具体是个什么情况?目前进展如何?”、“关于杂交水稻,您说过自己有两大心愿,是哪两个?”……整整40多分钟里,这位“中国最有名的农民”仿佛突兀间还原成一位慈祥的邻家老人,始终口若悬河有问必答,手中那盒中华香烟也是他一支我一支地分享,气氛轻松而融洽。

笔者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杂交水稻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袁隆平亦庄亦谐,说“你问的,刚好全世界都很关心”,表示世界各地已经推广杂交稻2亿多亩,相当于我国当时的种植面积,并且推广速度还在加快。末了他还透露因为每天要抽一包半香烟,闹了个气管炎的毛病,建议“你们年轻人还是尽量少抽”。

一次旁敲侧击的迂回采访最终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笔者由此积累了一些宝贵的采访经验。此后的很多次采访活动中,笔者每每故技重演、迂回侧击,结果几乎屡试不爽,“口”到擒来。

学会刨根问底

新闻采访的魅力往往在于穷追不舍,打破沙锅问到底。在这方面,央视“面对面”栏目曾经有个“非典”时期王志专访现国务院副总理、原北京市长王岐山的精彩段落,叫《王岐山:军中无戏言》——

王志:我们眼里看到一个很镇定的一个市长、一个很坚定的市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北京感染的人数在不断地上升。

王岐山:这个传染病它有一个规律吧,我觉得这个事情,我刚才说了,谁去预测这个数字?在当前这个条件下,谁都近乎于是一种赌博,是危险的。但是说实在的我们也在分析,并不是完全没底数的。

王志:什么底数?

王岐山:就是说增长总有一个头,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要逐渐回落的。我相信我们这些措施,这些人为的工作都不是白费的。

王志:预期是多少?

王岐山:我现在不想说做这种赌博式的预期回答,不想回答。因为什么?确实我不想预期,现在起码向市民做这种预期,是要严肃而负责任的。我没有相当把握的时候,我不会讲这种话。

王志:你上任的时候,我看了这个数字是当时是300不到400。

王岐山:对!

王志:昨天的数字是2705。

王岐山:对!

王志:那跟你的严厉措施这是成反比的,说明什么问题?

王岐山:传染病有潜伏期,传染源是在我的措施中逐渐的被切断,隔离是一步一步的在被隔离,社区的卫生状况包括社区整个组织、有防的组织是刚刚建立起来,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非常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措施,要对今后的十天起作用,不能对当天。如果说现在我们有一种措施,能够今天布置下去,当天就解决了。我们面临的就不是一场严峻的斗争。

王志:那我能不能这样预期十天之后一定降下去?

王岐山:我相信十天之后,起码我们可以讨论这个问题。

提问者刨根问底、步步为营,答问者坦诚睿智、滴水不漏,堪称采访经典。对此笔者也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笔者采访一个狗打架引发人命案的新闻事件,首先设法找到具体办案的派出所民警,但他只有讯问案卷,缺乏对很多细节的掌握,回答不了太多具体问题,于是推荐笔者接洽受害人家属。如此往复周折不厌其烦,前前后后一共5天时间地顺藤摸瓜,采访了少年疑犯的两名家长、他们的邻居以及抢救过受害人的主治医生,终于弄清血案的来龙去脉,方才动笔成文,发表后引起不少读者关注并思考。为了这种效果,笔者共向9名被访者提问30余次,做了近万字的采访笔记,也算功夫不负有心人。

讲求“专业对口”

追求并重视“专业对口”很有好处。2010年初即怀化“两会”召开之际,笔者策划了一次新型工业化的系列报道,主要反映各县相关情况。电话预约一位县长,他直言“你们记者懂多少工业?懂多少新型工业化?”,笔者闻听此言先是打哈哈,然后把对方干过主管工业的副县长、以及市直某部门分管工业项目建设的负责人,当县长后腾出主要精力狠抓工业的情形描述一番,恭维他是个懂行的领导,紧接着如数家珍,将其所在县工业生产是个什么基本情况,在全市排什么位置,优势有哪些、短腿又在何处,正准备就哪些主要项目招商引资等等和盘托出,最后话锋一转,暗示市领导对该县去年的工业增长指标并不十分满意,对方这才改口说“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工业形势不够好,今年肯定强得多,我们也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力邀笔者“到宾馆里见个面,好好谈谈”,还怕自己有遗漏,临阵再把县工业经济局局长招来。多米诺游戏的第一张骨牌推倒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许多,笔者最终圆满完成了本次报道任务。

讲求“专业对口”绝非一句空话,需要记者做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随时找到与采访对象“对口访谈”的契合点。央视名嘴水均益当初为了独家采访基辛格,就曾分析过其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甚至包括基辛格的性格特点,最终使基辛格放下身段,愉快接受采访。当然,任何形式的采访不管是否“专业对口”,不管是否“全世界都关心”,要想获得好的采访效果,就应该拟订一个尽量全面、深入、条理清晰的采访提纲,它能让记者胸有丘壑、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从而事半功倍。美国新闻学专家拉鲁·吉尔兰德建议,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看来,“失败是有原因的,成功是有方法的”这句格言,值得所有善于动脑、动嘴的记者铭记。

(本栏编辑:古缘)

猜你喜欢
王志专业对口王岐山
志愿者
王岐山达沃斯演讲备受瞩目
教师资格证考试浅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岐山简历
王岐山来到云南代表团
面向专业对口度的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王志与朱迅:央视名主持的别样婚姻生活
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社会化机制研究
忘了自己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