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取径,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011-08-15 00:49谭国勋
中学语文 2011年11期
关键词:人教版语文课堂教材

谭国勋

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提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高效的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进步。本人在一线教育岗位工作多年,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学习,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备课已经是老掉牙的问题了。今天重新拿出来说,主要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这些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原因有二:其一,教材变来变去。对于广东的教材而言,十多年来改版就有三四次了。由人教版到粤教版再到人教版,书的内容也换来换去,每一课的内容重点难点要求也有所变化。有些教师就有这么一种心理:反正这一届用完,下一届就可能不用了,所以不用研究太深入。或者只按照以前讲过的说给学生听就完成任务了。其二,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加入,他们心高气傲,缺乏钻研的精神,每天随便给学生上一节课后,就和电脑为友了。其实教师应该要有一种钻研精神,同时也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或目标。其实不管书怎样变,但有一样是不变的,就是学生要学有所成。每一本教材它都有它的目的性的。譬如就拿现在我所教的人教版来说,它每一册的分工都是比较详细的。如作文教学高一重点放在记叙文,高二重点放在议论文。而课文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所以如果我们能认真研究教材,就会总结出哪些方面该详细讲解,哪些方面该略讲,归纳出一些规律来。只有我们弄懂弄透教材,这样才能在40分钟有效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教师除了吃透教材外,还要精心备课。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怎样做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每一堂课。现在是信息时代,大量的知识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成千上万的信息都会涌入你的眼球。有些教师没有经过筛选,随意拿来用,结果课上得一塌糊涂。其实我们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网上的知识我们可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我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一定学得津津有味。

二、优化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我们主要在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善用多媒体。在传统的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大部分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始终围绕“讲”字下功夫,教师只要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课堂气氛容易单调、沉闷乃至令人窒息。这样制约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我们可以用《人间四月天》的乐曲伴读;在吟诵《沁园春·雪》时,我们可以展示湘江秋景;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我们可以借助电影《祝福》,重现衣衫褴褛、目光呆滞的祥林嫂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慢慢地倒在地上,凄然死去的镜头画面,来给学生心灵震撼,这样有助于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

其次是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往的课堂只能听到教师嘶哑的声音,听不到学生清脆的回答声。这违背了我们所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我们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叶圣陶先生指出讨论能使学生享有独创成功的快感,同而学习更有效,在讨论式的教学中,师生之间有融洽,有交锋,甚至有争执不下的驳难,但正是如此,才能使语文课堂更有价值。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等。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集体回答,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完后,可以小组内的人轮流发言或派代表发言。讨论式的教学法和合作式的教学法,有利于每一个同学都能在思维上积极参与,实现人人学语文,当然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也不能高高站在讲台上袖手旁观,要走进学生中,看看学生有没有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也拉近师生的关系,这也是能让学生更喜欢老师,从而更喜欢学他所教的科目,试问这样的课堂怎能没有效呢?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分析刘兰芝不幸的根源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勤劳的刘兰芝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她却死了,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我的要求,四人一小组地进行了如火如荼的讨论,最后答案也出来了,有的说是婆婆的虐待与丈夫的懦弱,有的说是她哥哥,有的说是封建礼教迫使她走上了不归路等等。可以看得出,采取分组讨论合作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正真做到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正真的创造了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现在90后的学生,性格比以往的学生都偏激,基本上听不进教师的建议,做任何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主,而且基本上他们都属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一代,因此生活体验基本是没有的。而作为学语文来说,这恰是最要命的。没有生活体验,就没有生活感受,而语文正是现实的感受和文本相结合的一门科目。著名作家刘白羽曾说:“如果作者不把血感情流注到文章里,文章又怎能有燃烧的热情,有光彩呢?足见作者的感情对于文章是何等重要。就拿我们所教的人教版来说,作文的教学要求正是要求我们要体味生活,写出对生活的感受。如在第一册里就要求我们要亲近大自然,要将生活的体验写出来。但他们交上来的作文都是空洞无物的,即使让他们写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亲,同样也是毫无情感的。面对他们的冷酷,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能做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呢?只有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那么学习的时候才会和文章里的情感达到共鸣。如在教授《项脊轩志》一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自己挚爱的三个女人,作者是如何把这感情表达出来的?开始学生不会答,我就从身边的实例去启发他们,例如他们的奶奶现在最希望他们怎样,父母亲对他们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经过思考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把答案完整的表达出来。课文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苏轼为何在受挫折之后,依然这样开朗?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结合一些现实生活场景,和学生共同探讨。有时放一些影片如“感动中国”的人物让学生去体味。同时叫他们平时去市场买菜,注意听菜贩子的吆喝,听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在家时,留意一下父母是怎样接人待物的。久而久之,学生在平时的表现比以前的有很大的改变。在家长会上,有家长就反映学生回到家里懂得关心父母,懂得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庭工作。作文里可以结合例子,把自己对生活的一些感受同时写了出来,作文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些‘火药’。”我相信只要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倡导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唤起学生埋藏深处的情感,那么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每一个年轻的心渴望知识的“火药”线,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让这艺术品更完美。

猜你喜欢
人教版语文课堂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