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群众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1-08-15 00:45李莎莎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李莎莎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论普通群众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李莎莎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源自大众的理论。作为源于群众实践活动的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所认知、认同,才会在新的实践中发挥理论武器之作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源于群众生活的、经过加工的理论“返还”给群众,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普通群众;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课题组为了了解广大普通群众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现状,从2009年2月到6月对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①的712名群众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显示,虽然普通群众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普通群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受众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不仅要求继续坚持对党员干部和青年大学生的理论教育,而且强调要在人民群众的主体即普通群众中加强理论的宣传与普及。在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通群众是其重要对象。

(一)体现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性质的转变

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阶级内部出现分化,出现了新兴的社会阶层,他们在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针对这些变化,中国共产党基于长期执政的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修改,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章程》不仅继续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而且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从过去的“一个先锋队”转变为“两个先锋队”,即从“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转变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个转变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人民群众阶级阶层状况的变化。积极吸纳各个阶级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一方面确保了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宽了党的群众基础,真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转变要求得到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支持与培养。中国共产党一直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体党员,确保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随着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先锋队”向“两个先锋队”转变,这就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将传播对象的范围明确扩大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从普通群众中吸收先进分子,而普通群众中的先进分子要顺利成长,离不开从外部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普通群众不能自发地形成科学社会主义,如果不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不仅会影响群众中先进分子的成长,而且会使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趁虚而入,争夺受众,引起群众的思想混乱。因此,在普通群众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促进中国共产党向“两个先锋队”转变。

(二)赋予普通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从数量而言,普通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曾经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仅要依赖于党的正确领导,而且要依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包括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普通群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普通群众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发挥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变革社会的能力。尤其是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群众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了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跌跟斗,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才可能规避风险和挫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不断揭示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群众只有掌握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然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真正为普通群众所掌握,必须加强理论的宣传普及。

(三)夯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公开宣称,他们创建的理论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政治立场决定了它能够得到劳动人民的广泛支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它在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解决了中华民族谋求独立、民主的问题,不仅诞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个理论成果,而且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新中国建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在解决着人民群众谋求富强的难题,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绩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和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立场。然而,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不能消极地等待群众觉悟的自发提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求主动了解普通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用事实向群众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立场,才能巩固和扩大理论的群众基础。如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离开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群众的支持,仅仅依靠干部和7 000多万党员,其基础是非常不稳固的。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暂时挫折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阻碍时,离开了普通群众的充分信任与绝对支持,中国共产党是难以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同时,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果没有使理论得到大众的主体——普通群众的了解和认同,就不能称之为“大众化”,这是衡量理论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在普通群众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容了解不够深入全面

我们的数据分析显示:多数普通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不够深入全面。71.1%的受访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名词的自我感知是较为了解的,但在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的回答中,只有39%的受访群众能够正确地指出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进一步分析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了解情况时发现:相当部分群众不了解“解放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时俱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点。这同普通群众对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程度的自我评价比较有明显差距,说明相当部分普通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还缺乏深入、准确的了解,必须加强其理论教育。

(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途信心不足

分析数据显示:多数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的态度暗示着信心不足。其中48.3%的受访群众持悲观或不知道态度,说明这部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不很了解甚至不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失去信心的另一表现则是多数群众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其他思想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发展和前进。只有26.3%的受访群众坚定地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社会发展。

作为占人口多数的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的群众,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信心,不仅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受到威胁,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指导思想呈多元发展,从而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动摇趋势

数据结果显示:广大普通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呈不坚定状态,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比例高,其中12.7%的受访群众原来信、现在不信,而原来不信、现在信的群众只占总受访群众的8.4%。从两组数据显示结果可以看出,原来信、现在不信的比例明显高于原来不信、现在信的比例,说明进行这么多年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没有得到更多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这种现状将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地位的巩固,这部分群众极有可能成为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支持者,其他社会思潮将会赢得广大的市场,因为信仰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机不纯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群众进行理论学习的动机多样。34.7%的受访群众是在领导或老师等要求必须参加的情况下“被迫”参加,理论学习呈被动趋势;11.8%的受访群众则是在有物质奖励、职位升迁等“诱惑”下无奈参加,呈功利化状态;也有6.7%的受访者是在他人参加的前提下参加,有从众心理之嫌;只有21.1%的受访群众是自愿参加理论学习。

三、在普通群众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稳定的信仰确立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它是主体在认知的指导作用下,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又在情感态度的强化作用下确立的,从基本认知到情感态度的形成再到信仰的确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主客观因素都会影响信仰的坚定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作用并不是一下子就凸显出来的,而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地显现。普通群众是一个较为务实的群体,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感知相对滞后,一旦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作用滞后于群众的具体活动,那么群众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态度,信仰也就无从谈起。

(二)普通群众是“主体”的意识薄弱

作为理论宣传的工作者,其职责就是将党的理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广大群众;群众才是理论工作者的中心。但是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党的理论宣传队伍对群众是理论宣传教育的主体的意识不强。他们往往妄自尊大,不以群众为工作的出发点,仅仅为完成工作而敷衍行事。普通群众由于长期从事具体的实践活动,对自身是理论宣传教育的“主体”的意识也相对薄弱,他们无法清晰地感受到其实践活动是理论的来源,从而否定自身的主体地位。

(三)党情、国情、世情在现阶段的新变化

自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员率先垂范、艰苦奋斗,带领全国人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党员干部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国内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一部分党员价值观扭曲,贪污腐败严重,败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到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情况。

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异常突出:贫富差距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一系列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凸显。理论不能在第一时间解释诸多现象,导致理论被动解释现状而且具体的解决措施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广大普通群众无法找到平衡点,矛盾焦点也就落到政策和制度层面,最终对党和政府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这必然会影响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61.1%的受访群众回答证实了上述论点,他们认为当前社会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是影响他们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方面更加密切了我国同世界更多国家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涌入国内。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丛生是必然的,但是对普通群众而言,较少关注问题的实质,他们往往就一些现象进行“直观”比较,从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

(四)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相对滞后

科学理论作为理论武器可以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达到合理改造世界之目的。但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慢慢展现的过程,所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理论指导实践作用的滞后性却不一定被广大普通群众知晓,理论一旦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成效,普通群众通常会质疑理论的价值,从而抛弃理论,当然也就无从谈主动去认识和了解理论的相关内容,更不会自觉树立对其的信任。

四、在普通群众中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一)必须突出普通群众的主体地位

普通群众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主体,而且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主体;理论宣传队伍在开展具体宣传教育前必须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当然群众更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素质,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具体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主体地位的认识。第一,开展岗前培训。这主要是针对党的理论宣传队伍而言。岗前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加强对普通群众群体特征的了解,对自身职能的正确理解,明确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理论来源。开展岗前培训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的岗前培训的目的主要是强化宣传队伍对理论的把握和明确其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宗旨,重视群众的地位,端正自身心态。第二,履行公民义务。作为公民一份子的普通群众必须认真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在实际生活中要积极主动地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了解党的相关政策,还要了解理论宣传队伍的性质及其相关信息;明确理论宣传队伍同样是人民大众中的一员,其工作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特殊的利益。

(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形式

党的理论宣传队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群众的思想进行必要的疏导:其一,分导即分而导之,具体又可分为分散而导、分步而导、分头而导,最终采取哪种方式要以具体情况而定;其二,利导即因势利导,也就是要学会抓住关键时机,在掌握火候的基础上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并且要学会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其三,引导即启发诱导,党的理论宣传队伍指导广大普通群众主动积极地、自觉地提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在进行疏导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因为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让主流文化获得大众化的途径,并且还可以借助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实现主流文化的普及。要达到这一目标,党和国家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跨国媒体进行正当合法的干预,将其不良思想“扼杀”在摇篮里;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媒体平台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和要点的宣传。

(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产生实际成效,需要完成从思想认同到实践认同的转变。普通群众是一个较为关注实际的群体,若宣传方式只是停留在空洞说教层面,那么要在普通群众中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就难以如愿。解决问题是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开展的。实地考察是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它可以直观和真实地反映问题的实质,也是拉近宣传队伍同群众距离的好方法。这样,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得到逐步解决;理论宣传队伍又深入群众中去做彻底的实地考察,关心群众之所需,为民办实事。

(四)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

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良好环境具有隐型育人功能,在普通群众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要优化其传播环境。本文主要从校园和社区环境的优化以及社会先进典型两方面进行论述。

校园或社区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生活在其中的群体较为集中,这就比较容易把握他们思想、行为等变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校园和社区还要充分发挥其聚合功能,因为生活在其中的群体较为稳定,流动性不强,便于集中进行理论的宣传和学习。

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让群众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同,而这种认同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形成的,他人的行为是个人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先进人物的思想、行为都是社会所赞许的,他们对社会先进的思想、理论是支持拥护的,可以通过他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践行情况来促进普通群众主动向科学理论靠拢。

注释:

①它们分别是四川省、安徽省、云南省、山西省、天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福建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浙江省和重庆市。

②本文中提及的群众是指以政治面貌为划分标准的政治上没有参加任何政治团体的人,其中包括无党派民主人士。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姚桓,苗佳瑛.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条件、路径、方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2).

[5]张云平,张福平.共创共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模式选择[J].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0,(7).

[6]王国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

[7]秦宣.邓小平理论光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N].光明日报,2010-09-15(5).

[8]王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9]王建华.“两个转变”与“四个走向”——论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前沿,2008,(4).

[10]何维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1]詹宏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三大基本问题的解答[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

On Ordinary People and Popularity of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LI Sha-sha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is a summary from Chinese people while they are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as a theory with is from masses'practice,only when it is perceived and recognized by masses can it be the theoretical weapon in new practice.To promote the popularit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is to propel such theory that comes from the masses'practical experience among the masses again.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purpose of guiding practice be achieved.

ordinary people;contemporary;Marxism in China;popularity

D61

A

1674-0297(2011)04-0005-04

2011-03-28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与对策”(编号:08CKS003)的阶段性成果。

李莎莎,女,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张 璠)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