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新语

2011-08-15 00:50孙静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师说建筑学创造性

孙静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师说”新语

孙静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当前,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大规模的进行,如何做一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又不失特色的建筑学专业教师,也成为了每位有责任心的同仁应该思索的问题,本文以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一词的解释,结合实际教学工作,阐述了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三个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教学要点和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给出自己的解决方式。

建筑教学;传道;受业;解惑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768~824)在《师说》的开头这样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成白话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在这不禁要佩服下古人,可以将如此复杂的事情总结为这样精辟的六个字,是啊,多少年来所有老师所做的不就是传道、受业、解惑这三件事情么?

一、传道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将“传道”放在首位,所谓“道”可以理解为理论知识,可见“传道”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一直强调建筑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不是要培养建筑理论家,为理论而理论是没必要的,而通过建筑理论去理解建筑学,是最重要的。建筑理论不是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建立了一个讨论建筑问题的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很多讨论无法深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生的不屑和教师的不重视。每个课程设计开始,学院会安排一定课时的针对本课题的理论课(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课课时比例为1:8.5。按说作为一个即将开始的课程的铺垫,这样的课程应该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但事实却很让人吃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时学生往往都低着头,每当我说“下面我们来看个实例”,齐刷刷的一片脑袋会抬起来,一双双求知眼睛紧紧盯着屏幕。这时我都会感到深深的担忧,这些学生会不会知道,今后,缺乏建筑学及相应的理论知识背景和专业的思维方式,将成为他们漫漫职业生涯中的一块硬伤。

自然,我们不能怪学生,更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刚进学校,对于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怎么上,上什么,请教了多位前辈,得到的答案多是“你自己看着办”。问了学生以前是怎么上的,上什么,抓耳挠腮了半天,很不好意思的告诉我“忘记了”。于是乎,第一次原理课就自己看着办了,8个课时针对课程设计,另8个课时讲了彭一刚先生的《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章功能与空间,课后有学生反映,听课比自己看书收获大。书看不太懂。本来作为一本经典的学生入门的必读书籍,很多学校是作为学生课后自读的,这本书并不深奥,相反,彭一刚先生在写书时,力求通俗易懂。当问他是怎么读的,他说:“就是翻翻看看图片,文字部分很少去读,更没有仔细思考过。”并且很骄傲的告诉我他们班最多只有10个同学“读”过这本书。

自然,我们也不能把责任全推到老师身上,建筑学的理论危机的存在不是一年两年,更不是某几个人的责任,根源难求。对建筑理论的思考应该是终身的,启发学生关注理论学习掌握学习方式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任务,更应该贯穿整个大学五年,

二、受业

受业,是指传授专业知识,对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来说,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过去的学院派的教学体系,已无法适应现代建筑教育的需求。文化的交融、生活方式的改变、艺术形式的多样化等都使建筑设计有了新的目标与新的方向。创造性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建筑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建筑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对于建筑学教育来说,创造性思维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概括能力,培养自学、研究、表达能力等。要求学生随时能吸取新思想、运用新方法,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事物。

实际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学生对于创造性倒是很重视,班里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他们害怕雷同,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于是他们看书、上网,热衷一切新潮的、特异的、国外的设计。当然,有热情对于学好专业来说是非常好的事,但盲目的热情有时会把学生引相另一个极端。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这几年中,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创造性能否被教?

何谓“创造性”?英文的“创造”一词是由拉丁语“creare”一词派生而来。“creare”的大意是创造、创建、生产、造成。在西方文化背景所理解的创造,从此词源上分析,就是在原先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产生出新东西,特别强调独创性。在建筑设计中,创造性是指超越已形成的模式,突破现有的成果,产生出具有创造性东西的能力。“教”则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授给他人,使其理解并掌握。这样看来“知识与技能”与创造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创造性不能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进行,因此创造性不能被教,只能被培养。

创造性的获取,不仅仅依靠传授知识与技能。它更多来自大脑瞬间产生的脑电波,或说“灵感”。许多创造发明就是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却偶然在梦中解决的。虽然如此,但广博的知识却能为发散思维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必须包含调动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与鼓励学生拥有开阔的知识面。

1、设计教学内容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训练学生设计时的多向构思能力

在日常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在大纲的基础上拟定作业题目和任务书,然后遵循“讲课-设计-分析作品-设计成果讲评”这样的教学过程。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训练学生设计创造能力开发的方法和教材可供使用。在给学生改图时应更多讲道理,而不应该动手改图不讲所以然。在设计初期草图分析过程中,可要求每位学生针对不同切入点提供2-3个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向构思能力。在最终作业讲评过程中,可进行讨论,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方案,首先由学生介绍方案,教师和其他同学也可参与其中讨论,这对学生多向构思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帮助。从对学生的培养训练来说,每一个作业都要满足各方面要求是不合理的,一个作业能在一两个方面达到深度要求就足够,即对每一个设计作业只突出一项主要技术,或侧重一种构思途径,达到循序渐进和多方训练的目的。另外,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应该看到个人的局限,并把自己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以一个平和的眼光看问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中均需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性、创造性的结合。

2、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

在建筑设计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命题,不同设计者的设计效率有快慢之分;同样的命题,不同设计者会得出不同质量的设计成果。这可能有许多原因,比如知识积累程度的不同,设计经验的多寡之别,动手能力高低之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表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思维方法的不同。因为设计行为是受设计思维的支配的,只有想到了才能动手表达,想不到的问题当然也就无从解决。同时如何才能有效开展设计,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指导是一个关键问题。正是由于不同设计者是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设计成果才会有优劣之分。可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

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必须通过启发式的引导,改变固有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如在课堂上增加基本空间能力与观察能力的训练、创造性想象与设想的构绘等。并且要求学生勤动手,养成记录思维过程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寻求有意义的假设,再利用逻辑思维去验证是否成立。同时介绍一些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焦点法、目录法、图片联想法等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3、鼓励学生拥有开阔的知识面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拿到一个设计题目,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先参观、调研、阅读、讨论,再着手做设计。充足的前期调研与资料查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充信息储存、丰富想象力。例如进行文化馆设计中,讲课内容包括生态技术、地域文化、材料选择、构造知识、行为模式分析、心理分析等。并推荐历史、文化、美术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查阅,这些内容包罗万象,看似与设计题目虽无关,但是其中包含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切入点,通过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促使学生去发挥想象并深入思考,以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设计构思。

(二)具有创造性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读研究生时曾和导师讨论过,如何评价一个建筑的“好”与“差”,无论是从技术与艺术,还是从功能和形式,似乎我们都找不出一个评价标准。在建筑教育中,我们的评价体系又是如何呢?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作业包涵了多种多样的信息与创意。每位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审美观、评价标准也有所差异。那么如何评价一份作业的好与差,是一个模糊、复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改作业时对学生作业有了自己的评判,但是评图课上通过学生一定的阐述,经常会有出乎我们的意料的认识。而这些认识使往往使教师有意外的收获,学生也可以大胆质疑,施展个性。

现代建筑教育再也不能仅仅依靠徒手训练、构成作业或是练习一个个不同类型的设计题目来达到培养目标。中国哲人有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捕鱼的技能与方法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只有学会了“捕鱼”的方法(包括自学能力、思考能力、怀疑精神、先进的思维方式)和技能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解惑

“解惑”既“解答疑问”,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是最常见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对所学专业有深刻的体会。而教师如何解答学生的问题,事关重大,长久以来我国建筑设计教育脱离不开“师父带徒弟”的模式,但是师父自身专业素质存在差异,要想带好徒弟,也须做到“授之以渔而非鱼”。解惑的关键在于,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的整个过程启发学生进行创新。以下三点是启发式教学的要点。

(一)适宜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般根据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选择自身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进行讲解,并根据讲解内容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并解决,但是这种做法带有太多教师个人偏好。知识与信息的新与旧多与寡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教师提出切入点,学生分组提出问题,以问题为核心,教师进行分组指导,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汲取知识,并有所创新。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教的少了,反而学生学到的却多了。也促使教师必须随时提升自己专业素质、扩充知识面,并像学生一样不断思考,与学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二)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课堂讨论的参与性

建筑学在工科学科中比较接近艺术的范畴,但是长期我国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教条化、简单化,教师更多的是依照书本的内容授课,学生也是对书本唯唯诺诺。特别是建筑系的理论与基础课,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记,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设计课则是老师一个挨一个地改图。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组织一些学生们之间进行讨论,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分组讨论是一种全面开放,尊重个性心理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间相互理解、合作,激发其创造力。

(三)改变评价机制,引导设计主动性

改变评价机制,是引领设计主动性和创新个性的另一重要方法。在对多届毕业生的随机调查中,我发现,在设计方面发展得比较好的同学有很多并不是在学校期间得到教师好评价的学生,而是当时在同学之间中获得好评价的学生。这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存在片面性,教师按照理想状态的设计准则打分,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设计能力。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评判学生作业,而不是一味的以分数高低来区分,评价作业过程应以表达观点为主,应在此过程中多听取学生的想法,以多元化的视角看待学生作业,并给予合理的评价。

总之,传道、受业、解惑--三个看似简单的词,概括了古今中外所有老师的工作,也背负着沉重的责任,作为一名建筑学专业教师,我们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的完善自己,对学生的前途、学校的发展负责。也不枉此生“为师”一回。

[1]詹克斯(Jencks Charles)、克罗普夫(Kropf Karl)编.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M].周玉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

[2]张钦楠,张祖刚.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2.

[3]王兆宗,宋辉.建筑理论教育新趋势[C].2009年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2009,8.

[4]罗玲玲.建筑设计创造能力开发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

[5]华颖,孙迪,程泊淞.建筑设计与创造性思维[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6]陈星,刘义.论启发式教学法在建筑设计课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0,(4).

[7]褚平.教育建筑模式语言[J].建筑创作,2007,(8).

G71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1)04-0029-04

2011-11-25

安徽省教育厅2010重点项目,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下建筑学毕业设计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0766

孙静(1982-),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理论。

猜你喜欢
师说建筑学创造性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师说》“受”字探析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