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安全中的精神安全

2011-08-15 00:48王志军夏炎
关键词:精神国家

王志军,夏炎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经济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45)

论国家安全中的精神安全

王志军,夏炎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经济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45)

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个人和社会意识、精神需求、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的总和,精神领域是国家安全的特殊客体。一个国家的精神领域是否安全,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国家精神安全既是宏观的,体现在国家大战略及其具体战略之中的精神状态与品质。国家精神安全也是非常具体的,取决于国家社会中每一个细胞、单元、领域的精神是否安全。维护国家精神需要全有赖于全社会的努力,共同构建国家精神安全体系。

精神;国家精神;国家精神安全;国家安全

国家精神是国家的灵魂、民族的脊梁,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一、精神领域是国家安全的特殊客体,必须高度重视维护国家精神安全的战略重要性

精神是外界事物通过人的感觉、知觉和意识进入人的体内,成为人的精神,其一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二是指表现出来的活力、活跃、有生气。《维基百科》认为,精神有着个性、情感、认知、注意力等内容。维基英文词典则认为,精神是在人体中充满活力的、敏感的和至关重要的原则,类似于灵魂在人的脑力、知识的和情感力量中的地位[1]。《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精神是“同物质相对应,和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和成果的总称。……但是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2]。总之,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是物质世界、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反映;精神具有能动性,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人类“精神需求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特征。”[3]110人类社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执着地探索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期盼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和创造者,产生了精神文化,伴随着精神文化的从自发产生到自觉创造的演变,最终产生了精神领域。黑格尔说,“世界历史,就是同步精神的出现”[3]110-111。积极的精神,会使人类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和创造者,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反之,精神领域的思维错乱或逻辑故障,诱发自然灾难,或社会不公、仇恨、战争等社会灾害,甚至是文明的毁灭。强化精神领域的安全是人类共同的任务与使命。

安全,通常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4]9具体到精神领域,有四层含义:一是指精神主体是否具有理性思维,健康心态,主体自身不出现精神方面的疾病、问题;二是指主体能否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和提示物质世界和社会实践的本质,不致因错误的分析、解读而影响主体的正常发展;三是指精神主体是否具有把来自外部的精神威胁或危险降到最小、最低的防护能力;四是主体的精神是否对主体以外的世界具有攻击性、侵略性。

当精神安全的主体上升到国家层面时,产生国家精神安全问题,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国家整体精神面貌,体现在国家总方略之中的精神品质,涉及国家对世界安全形势、国际格局、战略态势、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本国的战略定位、安全与发展战略;二是渗透在该国各具体部门、行业、领域建设与发展理念与思路之中的精神需求、精神产品;三是生活在该国之内的国民精神,特别是能够对国家精神构建产生决策性影响的精英阶层的精神追求。三者共同构成国家的精神需求、精神消费及其所生产精神产品,反映着国家的精神面貌与追求。

理性、健康的国家精神,必将对该国家的价值追求、目标定位、发展理念产生积极影响,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长治久安提供不竭动力和安全保证。反之,“一个精神颓废的国家必定会成为经济和军事上更强大并渴望得到财富的国家及其联盟的侵略目标”[3]116,导致文明国家或某些社会群体毁灭。“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外部世界的尊重,获得安全,首先自身要有一个健康、开朗、向上、符合进取精神的体制,要不断自我完善,”[5]国家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国家精神安全建设的重要性。

二、精神领域的攻防是争夺焦点,维护国家精神安全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他们留下的励志故事,昭示后人,无论是在与自己还是社会、自然的竞争较量乃至斗争中,强大的精神防线、坚强的意志始终是致胜之道。

抢占精神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孙子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攻心为上”,“上下同欲者胜”。拿破仑说,4张报纸给敌人造成的损失大于10万军队。列宁指出,“战争胜利最终都取决于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的人的精神状态”[6]650。涣散对手军心、瓦解对手意志,既被军事理论经典著作所强调,也是杰出军事统帅和高明军事指挥者常用的战略战术。

凡是有追求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精神的特殊作用。苏格拉底设想的“理想国”,强调“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7]144。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8],其所谓“人和”,系指深得人心、团结一致。近代西方列强在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进程中,殖民者往往是一手拿着剑,一手拿着《圣经》,后者就是在进行精神侵略。1917年,威尔逊总统在发表感恩节讲话时,呼吁美国建立新的、伟大的国家精神[9]。艾森豪威尔也曾强调:“精神力量,经济力量增强和军事力量增强,对安全基本上同样重要”[10],“如果这些要素中的一个归零,或者接近于零,导致的结果是其他也是零”[10]。其同等重要的表述被后人称之为“伟大等式”。以色列犹太人自古就是多灾多难,被迫在世界各地迁徙、流浪,但他们形散而神不散,坚守着复兴民族的精神家园,终于建立自己的国家。近代史上的阿富汗之所以能够成功抵御大英帝国和沙皇俄国的多次入侵,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之所以最终能够以弱胜强,建立新中国,洗刷百年耻辱,都有不屈的气节、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国兴,在其始终保持不自弃、不畏强的精神状态;国亡,在其精神颓废,士气涣散,精神防线的崩溃。

三、当今世界各国在精神领域的较量日趋激烈,维护国家精神安全是时代要求

进入新世纪,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要求各国重新认识当今世界的特征与发展规律。世界期待着精神领域的创新,新的历史阶段呼唤着新时代精神,并在精神领域展开激烈较量。

一是世界各国面对新挑战,在精神领域展开了激烈争夺。如何正确应对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处理资源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关系?如何理性对待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秩序与在现存秩序中求发展的关系?如何选择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路径?如何确立本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关系?如何看待由于发展不平衡而对本国国际地位产生的变化?如何看待国际格局变动对国家既得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以及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国家如何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一系列问题,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涉及安全与发展理念、道路、方式、方法,产生了激烈碰撞,折射着国家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追求。由此可见,“精神领域在社会和个人活动中发挥了并正在继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3]109。

二是世界各国纷纷加强精神领域建设,增强国家安全的能力。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强调“巧实力”外交,倡导“无核世界”思想,就是把精神视为重要战略力量,维护美国安全,谋求世界霸权。美国2009年国防部文件强调,“作为一支军队,通过培养士兵‘使命第一’、‘永不放弃’、‘绝不抛弃掉队同志’等价值,以强化士兵的情感和心理素质”[11]。美国在压缩2010年国防开支的同时,坚持士兵精神健康是赢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提出要增加士兵精神、心理训练与培育的经费[10]。澳大利亚民众在2009年9月的一天,在多个城镇集会,呼吁要在国家精神上取得突破[12]。菲律宾总统候选人在2010年的总统竞选演说中强调指出,“最重要问题是切实加强国家精神,以至于民众不再感到贫困,不再需要采取腐败的行为”[13]。

俄罗斯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时指出,“苏联和其他前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体制的全面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精神和思想意识方面引起的”。俄著名学者利哈乔夫强调指出,爱国心复兴是俄罗斯复兴的第一步。当前,“精神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在俄政治界和主流社会中得以广泛流行。精神安全被列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部分出现在普京政府发布的一系列官方文件中”[14],“直接指向个人的精神发展和俄罗斯精神新生”,涵盖了俄罗斯文化、传统、道德、宗教、生活方式,以及社区文化等广泛领域[15]。俄罗斯显然是要通过多领域的精神建设,保障和促进俄罗斯复兴。

三是加强对外精神攻势,夺取精神领域战略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其一是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西方为保持并扩大既得利益,正竭力兜售、推销他们的民主制度、市场经济模式、发展理念、生活方式、人权主张。其二是在军事领域。强调战争的目的不再是攻城掠地,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而是为了影响和改变对手的意志。2008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指出,“要取得‘反恐’等‘非正规战争’的胜利,不仅需提高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深化国际社会对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信任’;为此,要挫败一切抵制‘意识形态、商品和人员流通的行径’”[16],美军强调,“心理战是现代军事、政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战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敌对、友好、中立国家及其武装力量相信,美国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抵抗是徒劳的。有效的心理战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影响国家意志”[3]114。

可见,国家不分政体、大小、强弱,以及发达程度差异,无一例外重视精神建设和精神安全的重要性。

四、维护国家精神安全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国家精神安全防护体系

培育国家精神,构建与维护国家精神安全体系,抽象的、纯理论宣传和说教通常难以奏效,必须从战略高度统筹国家精神安全体系的建设。

第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国家意识,夯实构建维护国家精神安全的坚实思想和民意基础。

实现国家精神安全的前提,是国民必须有强烈国家意识,即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自觉地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自愿为国家的正义事业奉献。但任何国家意识都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精心培育和正确引导,政府扮演着关键角色。

其一,政府要在强化国家意识进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既是国家权力的代表,也是凝聚力量的核心,更是国家形象的象征,国家意识体现在政府所制定的方针之中和代表国家的各级公务人员身上。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必须以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整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公务人员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底线。

其二,加强舆论宣传和积极引导。综合运用现代网络和传统媒体进行攻心战、舆论战,弱化对手,已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样式。国家都必须从战略高度加强对媒体的管理与疏导,以正视听,确保有利于国家团结统一的思想、意识引领媒体[17]。1933年到1945年间,瑞士通过广设电台、开展演讲、举办展览等诸多措施,对本国和欧洲被占区民众防止德国纳粹主义的精神污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精神防护[18]。与此同时,国家意识是后天形成的,教育部门必须肩负起神圣职责和使命。俄罗斯规定:“道德和精神提升是现代教育的关键,学校必须被看作是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道德、智力、社会和美学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机构。”[19]

其三,加强对公民现实利益的保护,强化民众国家意识。“政府的任务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生存、稳定以及经济的和社会的福利,这是现代世界中绝大多数国家的最高目标”[20]39。因此,国家能否切实保护民众生存与发展安全,非常关键。对民众而言,国家通常是抽象的,政府是实实在在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能否有理、有利、有节地维护本国人民利益,既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意识的彰显,更是增强民众归宿感、强化国家意识的重要路径。反之,在涉及到民众现实利益时,政府如果不能给以切实保障,任何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化为乌有。民众会产生“国家不是我的国家”,“政府不是我的政府”的离心主义、分裂主义、区域主义,国家精神随之坍塌。

第二,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各领域共同构建维护国家精神安全的安全体系。

国家安全是系统工程,国家精神安全全社会共同铸造、共同维护。

其一,决策部门必须把维护精神安全置于重要战略地位。“精神的颓丧、社会文化产品质量的下降,常常会成为文明国家和社会群体毁灭的原因”[3]109。国家战略决策层在筹划大战略时,一方面要把精神安全作为特殊客体纳入战略统筹的议事日程,制定精神安全战略,另一方面,在战略谋划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不以政党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集团利益而损害国家精神。切实注意引领、弘扬、振奋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境界,增强国家精神安全的防护力,在各种战略、政策制定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应该贯彻积极、进取的精神理念、精神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进而反补国家的精神力量,强化国家安全。

其二,智库和社会精英应自觉承担起铸造和维护国家精神安全的责任。智库和社会精英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随着管理决策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提高,国家决策对智库的依赖度大幅增高。智库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理论水平、思维能力,特别是精神品质,对决策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智库必须深入研究本国的国情,着眼放眼全局、立足长远,提出符合本国民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建设性建议和政策咨询。

社会精英是社会风尚和主流价值的引领者,社会精神的推动者。如果社会精英异化为物欲的“奴仆”,必然产生恶劣的社会效应,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精神萎靡,成为民族、国家衰亡的前兆和根源。基于此,社会精英必须承担起构建和引领主流价值的责任,挑起凝聚国家精神的重任,身体力行,示范社会。

其三,社会各行业、部门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社会行业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的提供者。他们有行业、部门利益追求,无可厚非,但他们的发展思路、经营理念、产品品位、企业文化,都凝结着精神追求。所有行业、部门精神建设水平的高低,则反映整个国家国民的精神素质。因此,社会各行各业在追求合法利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必须牢记自己肩负的精神责任。

其四,全体国民都应为建立国家精神安全体系尽职尽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精神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维护。这需要关注几个问题:

一是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里,“人们经常通过复兴地方认同来做出反应,以此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获得安全”[21]425,社群主义、区域主义、极端主义等一系列解构国家的思潮和现象出现,削弱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对此,国家和主流媒体应加强教育、引导,让民众知道,“今天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是民族国家或渴望成为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形式”[21]425。主权国家是民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是改革不可避免地带来利益调整和重新分配。为此,国家和政府要加强科学统筹和制度、机制设计,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利益的二次分配、调整,使之趋于均衡,另一方面,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化保障,并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尽可能减少剧烈变动。民众对此更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积极态度,不能偏激。

三是在日益密切的跨国交往与交流过程中,国民必须牢记,自己的言行代表着国家形象,体现着国家精神。每个国民在对外交往中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

四是精神安全是建立个人精神单元细胞和家庭、社区精神单位的基础之上的,每个国民都必须从自身做起,培育良好的精神状态,致力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区,实现和谐社会良性运转。总之,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才能构建起牢不可破的国家精神安全体系。

第三,顺应时代发展进步历史潮流,构建安全的国家精神。

维护国家精神安全,必须警惕国家精神极端化,为患世界,最终殃及自身。“精神方面的改变、社会文化领域的恶化会破坏国家军事安全体系,而且经常成为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原因”[3]116,而且“世界上正在继续出现这样的力量,他们的目的就是破坏人的精神价值观,改变整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理想、价值取向”[3]115。这方面既有惨痛历史教训,也面临严峻现实威胁。

探究世界史上战争根源,重要诱因之一,是一些国家存在强烈的民族优越论,视统治、掠夺、奴役其他民族为天经地义,对夺取战争胜利充满乐观主义。他们“经常夸张性地宣传自己民族的勇猛,并贬低对手的韧性和品质”[22]27。魏玛帝国宣称,德国人是“已知历史中最伟大的文明民族”,法国人同样声称“我们法国人具有勇士、士兵的品质,在种族的品质、行为、智力、精神、崇高性、奉献性和爱国性上,比起孚日山脉那边的种族来说具有无可辩驳的优越性”[22]25。极端民族主义产生了严重后果,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分裂国家。

极端国家主义是国家精神不安全的另一表现,纳粹政权就是利用所谓国家主义动员德国人民充当炮灰,“希特勒不厌其烦地重复,怀有挚爱祖国崇高情感和狂热民族情绪的男女之躯所铸成的铜墙铁壁要比武器和堡垒更为坚固。因此,为了复兴伟大的德国,需要重塑个人。为达此目标,他们建立了未有的宣传机器”[3]113-114。“在德国撒播了充满毒汁的种子,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3]113

当今世界,不安全的精神依然存在,具有相当危险性。

一是保守主义的国家精神。少数传统大国、强国无视世界多极化趋势、文明多样性的规律,自视甚高,总觉得本国价值观、理念、制度优于其他国家,鼓吹普世价值,不遗余力向世界推广,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成为世界动荡不宁的重要根源。把这些国家视为霸权主义固然不错,本质上反映了相关国家的精神不能客观反映世界形势新变化、国际关系新实践,是一种病态的、不安全的国家精神。

二是极端主义的国家精神。一些国家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与国家利益调整进程中的失利者,他们的既得利益和地位受到挑战。面对这种形势,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政策,存在着不安全精神。个别国家或者固守传统安全理念、冷战思维,仍然倾向于运用军事手段保护和攫取利益,或者走向贸易保护主义,排外主义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极端主义。一些居心叵测的国家则对发展进步较快的国家进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的污蔑、攻击,以达到迟滞、阻挠该国发展的目的,操纵、支持目标国家境内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势力。这是国家精神的变态。

三是激进主义的国家精神。个别在国际竞争中发展较快,取得不俗成绩的国家,也会产生不安全的国家精神。此类国家民众伴随着国家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上升,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也有些国家出现了对本国实力估计过高,对本国国际影响力过于自信,对本国未来发展前景盲目乐观的现象,甚至提出了一些远远超出本国战略支撑能力的战略构想,不顾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国际斗争的艰巨性,产生急于打破现行国际秩序、急于当头的躁动。这种急近冒险主义同样不利于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综上所述,每个国家都应在综合安全战略谋划中把精神安全放在重要地位,要加强战略统筹,强化国家意识,全方位提升整个国家的精神品质。与此同时,也要警惕不安全的国家精神,要警惕和防范国家精神极端化,从而确保本国始终在健康、理性、积极、进取的国家精神指导下谋发展,又在重视国家经济、军事、政治、文化实力发展同时,重视国家精神建设,增强国家综合防护能力,实现安全与发展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Spirit”[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379.

[3]A·X·沙瓦耶夫.国家安全新论[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2002.

[4]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9.

[5]王逸舟.树立世纪之交的国家安全观[J].瞭望,1999(37).

[6]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列宁军事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650.

[7]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44.

[8]孟子·公孙丑下[M].杨伯峻,杨逢彬,译注.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9]President Proclaims Day of Thanksgiving for‘a New and Greater National Spirit’[N].The New York Times,1917-11-7.

[10]Lawrence Korb and Christopher Preble.Cut Defense Spending[EB/OL].2010.06.16.http://www.nationalinterest.org/Advanced-Search.aspx.

[11]Jules Evans.The Pentagon’s new spiritual fitness programme[EB/OL].http://www.globaldashboard.org/2009/10/19/the-pentagons-new-spiritual-fitness-programme/.

[12]Spiritual Warfare Operation On Mount Ainslie In Canberra[EB/OL].http://catchthefire.com.au/blog/wp-content/uploads/2009/09/storming-heaven.jpg.

[13]Patricio Mangubat.National Spirit,not poverty or corruption,is the core issue[EB/OL].February 15,2010,http://www.Filipino-Voices.com.

[14]Julie Elkner.Spiritual security in Putin’s Russia[EB/OL].January 2005,http://www.historyandpolicy.org/index.html.

[15]Darrell Jackson,Russi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and Spiritual Security[EB/OL].2010.06.26,http://center-religiousfreedom.org/index.php.

[16]倪海宁.美国2008年版《国防战略》解读[J].外国军事学术,2008(9):5-8.

[17]曹治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执政合法性维护意涵[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18]“History of Switzerland,‘Spiritual Defense’Against Nazism 1933-1945”[EB/OL].http://history-switzerland.geschichte-schweiz.ch/spiritual-defense-world-war-ii.html.

[19]A.Ia.Daniliuk,A.M.Kondakov,V.A.Tishkov.The Spiritu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Russia’s School Students[J].Russian Education&Society,2010,52(2):3-18.

[20]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6版[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9.

[2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4版[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25.

[22]斯蒂芬·范·埃弗拉.战争的原因[M].何曜,译.上海: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社,2007:27.

[责任编辑:赵秀丽]

D 81

A

1672-6219(2011)01-0017-05

2010-09-08

王志军,男,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经济教研室副教授。夏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经济教研室讲师。

猜你喜欢
精神国家
国家公祭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国家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