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研究

2011-08-15 00:47顾海燕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8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岗位

顾海燕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蓬勃发展,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为数不小的贫困家庭的存在,导致高校贫困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奖、助、贷、勤、补、减”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过于注重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而忽略了对贫困生的精神扶持和心理救助,阻碍了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良性发展。完善和发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帮助广大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1998年,中国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次年5月,教育部宣布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高校在校生人数快速增加,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也相应上升。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经过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按照“政府统筹、部门负责、加大投入、正确导向、公开透明、多元资助”的基本原则,基本建立了“奖、助、贷、勤、补、减”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目前,多数高校贫困生的评定方法是:学生持有户口所在地村级或者街道、乡镇以及县级民政部门出具的三级贫困证明就认定为贫困学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贫困的认知也各不相同,加之我国乡土人情观念浓厚原因,即使家庭不贫困,部分学生仍能通过各种渠道开出贫困证明,而学校基本不会派人去当地核查。而对不同级别(村级、乡镇级、县级)的贫困证明所代表的贫困程度的理解影响着学生贫困等级的划分。一些生活并不贫困的学生持有贫困证明要求申请助学金,占用了宝贵的经济资源,而很多真正贫困的学生却因不愿意或羞于说明自身家庭情况,未能得到帮助。这就使得贫困生的评定中存在一些虚假成分,对评定工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产生了冲击。

2.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供不应求

目前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据统计,学校所能安排的岗位不及申请学生总数的30%。在此情况下,许多贫困生会走出校园到校外寻找工作,又多为临时性或一次性的工作,岗位不固定,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学生到校外打工,还会遇到诸如法律、安全及与学习时间冲突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何结合高校综合体制改革,切实保证在校内外为贫困生提供相对多的勤工助学岗位,需要进一步研究。

3.重视对贫困生的资金资助,忽视对贫困生的心理扶持

目前,全社会对贫困生的资助观念依然只停留在解决其经济困难的层面,而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对受资助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自强自力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大学生面临的诱惑也日益增多,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已经在一些贫困大学生身上得到体现,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在帮困助学工作中的高度重视,以便在资助的过程中完成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培育。

4.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困难

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获得生存的本领。然而,高校只是对资金如何发放、名额如何划分等进行严格把关,却忽略了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问题。有的受助学生并没有珍惜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习状况不佳;有的则是肆意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等、要、靠”的不良心态。因此,尽管这部分学生的贫困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放任其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就无法实现资助贫困生的真正目的。

三、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评定程序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家庭生活水平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必然造成学生的贫困水平截然不同。这就要求高校贫困生评定应该设立等级,形成差异性的贫困生评定标准。此外,在大学期间,学生家庭的收入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保持评定过程的动态性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信息。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作用,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监督的长效机制,保证贫困生评定工作的公正性。

2.大力拓宽高校勤工助学渠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勤工助学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资助方式,不仅是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困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增强高校贫困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品格,同时,也把助人和自助有效结合起来。高校作为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主体,应该让勤工助学在内容上加大力度,使其形式更加多样化,为贫困生资助工作贡献更大的力量。笔者所在的电子系就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成立了系部创业中心,包括办公室设备自动化和数码电器维修中心,主要为全院师生维修电脑、打印机及电子设备,在培训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此外,助学工作还要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多和企业联系,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开展“送岗助学”等活动,多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和信息服务。

3.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学生成人成才”这一中心,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经济资助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他们进行精神的资助、心理的辅导、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发展其良好的人格与品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要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和有效方法,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开展有效的工作。鼓励贫困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自立自强、锐意进取的精神;鼓励贫困生参加义务劳动或公益活动,加强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教育,立志回馈社会。同时,要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让他们以坦然豁达的心态在竞争中发展自己,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

4.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

大部分家庭的“贫困”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如果能将贫困生评定工作延伸至初中或高中,将学生初高中的贫困档案、地方的民政证明等材料随学生档案一起进入大学,这样就可以对贫困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管理,形成一份相对完善的动态跟踪的档案。同时,学校可以与学生的初高中老师联系,因为他们就在当地,更了解当地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另外,还要加强对贫困生平时学习生活中对奖助学金使用情况及有无奢侈浪费现象的监督,若是在后期发现不符合资助条件的受助者,应及时对贫困生档案进行更正和补充工作,形成一个高校和生源地学校相互配合的贫困生档案动态管理体系。

[1]胡剑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2]王丹.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45-46.

[3]喻忠.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0,(6):79-80.

[4]唐大超,杨红琳,等.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7-9.

[5]余婕.对高校贫困生评定体系及贫困生教育的几点探索[J].科技信息,2010,(35):336.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岗位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