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泸西小白彝女性服饰的装饰特点

2011-09-26 09:36平慧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彝人彝族服饰

平慧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浅析云南泸西小白彝女性服饰的装饰特点

平慧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在小白彝民族女性服饰的艺术创作中,小白彝妇女通过对色彩、图案、工艺等装饰语言的综合运用,在创造出灿烂多姿的民族服饰和装饰艺术的同时,实现了装饰艺术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分析和研究小白彝女性服饰特点,对于诠释小白彝服饰的民族特点和装饰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装饰特点;图案;色彩;工艺

彝族支系众多,自称和他称有很多,其服饰也各具特色,滇东南型服饰中的红河型也是彝族服饰的一朵奇葩,本文将以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境内彝族支系小白彝服饰为例进行探讨。泸西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古称迤东边郡),境内生活着彝族的白彝、阿乌、撒尼三个支系,其中白彝又分大白彝(自称“支施戈”),小白彝 (自称“果塔日”),平头彝 (自称“敌娥戈”)三种。白彝内部划分主要是以裙子样式为准:大白彝裙子的下半部分分前后左右四块,又称四块瓦;小白彝只有前后两块,又称两块瓦;平头彝以帽子是平顶而得名。从其服饰特点上细辨,各具特色且意义丰富。本文就小白彝女性服饰的装饰艺术做简要分析。

一、服饰的整体装饰特点

小白彝女性服饰的造型简洁大方,装饰手法丰富多彩,其材料是自己纺的麻布,整套服饰由诸多部分组成,一般由头饰 (见图9)、对襟花坎肩 (见图1)、前后围腰 (见图2)、红色毛毡裹肚 (见图3)、龙背袋 (见图10)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经过精心的装饰,但是在装饰面积、图案大小、装饰位置上也有主次轻重之别。前后围腰、裹肚和龙背袋是整套服装的主体,也是装饰的重点,多采用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图案做大面积的装饰,装饰工艺尤为精美。例如:红色毛毡裹肚、前后围腰和龙背袋装饰大量的纹样,裹肚作为小白彝女性独特的装饰,长约100厘米,宽约30厘米,绣有长达50厘米的精美图案。从整体上来看,小白彝的女性服饰在装饰上注重主次之分,讲究装饰内容的相互对称,层次丰富且明显。

图3裹 肚

二、服饰的色彩装饰

色彩作为服饰的外在特征,最直接地体现着该民族的审美观念。“在民族服饰中,色彩具有深刻的内涵。一般来说,民族服饰的色彩更多地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情感、宗教信仰、民族认知等因素。”[1]对一个民族服饰的色彩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黑色是彝族所有支系最为普遍使用的颜色,且无性别之分,黑色象征着高贵。虽然黑色曾经是彝族贵族的标志,但是作为中下层阶级的小白彝同样崇尚黑色。另外,小白彝女性服饰的色彩具有对比强烈、明快活泼的特点。与很多支系不同的是,小白彝女性以白色为主基调,也因此而得名。除此之外,她们还以黑、红、蓝、黄、绿为装饰性色彩,其中又以红色为主,强调色彩在色相、明度的对比。因此,小白彝女性服饰在整体的色彩上给人以“鲜艳明快、热烈活泼”的感觉,这些对比色通过白色底色来进行调和,在明快热烈中又不失庄重典雅。与此同时,“由于年龄阶段性的改变,服饰也相应跟着改变”[2]。虽然白色为主基调,但随着年龄的不同,服饰的底色也产生一定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姑娘和已结婚的妇女 (50岁以下)都着白色为底色的对襟坎肩,50岁以上的妇女大部分着以蓝色或藏青为底的右开襟衬衣,样式也随之变化。

红色多使用在刺绣图案中。小白彝崇尚红色,源于他们对火的崇拜,因为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俗话说:彝族人生于火,也死于火。因此红色被他们视为火焰的象征,久而久之,他们把红色广泛使用在服饰中。在实际应用中,为体现出图案的层次和避免大量红色产生的视觉疲劳,对红色进行明度、纯度渐变或间以黄、蓝、绿等色,既丰富了服饰的色彩层次,又使装饰图案显得更加醒目、生动、亮眼。

三、服饰图案的装饰

小白彝女性服饰的装饰图案是装饰语言的重点,具有种类繁多、变化丰富、寓意深刻的特点,这与她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和乡土特色。其服饰的多数纹样蕴涵着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内涵,体现出小白彝的历史、文化、生活及信仰。常用的图案主要有人形纹、植物纹、动物纹和抽象的几何纹等,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排列,并形成对称。

(一)马樱花纹

马樱花纹 (见图4)是云南大部分彝族最喜爱的一种装饰图案,小白彝也不例外。相传一位名叫马樱花的彝族姑娘,为了解救自己的同胞姑娘而不顾个人安危,反抗土司的暴行,最终为民除害,充满正义和善良的马樱花却牺牲了自己。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就在服饰中广泛使用马樱花纹。马樱花纹图案面积较大,多装饰在醒目的位置,特别是腰间的裹肚均以不同层次感的马樱花纹为主,以便图案显得层次丰富、造型饱满,大多数图案都进行了适度变形,通过渐变的手法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具有强烈的视觉装饰效果。

图4 马樱花纹

(二)火焰纹

彝族崇拜火,火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火塘神圣不可玷污正是对火崇拜最有力的证明。因此,火焰纹 (见图5)图案就是他们对火的崇拜的具体反映。小白彝人是生活在高寒山区的彝族支系,他们也承袭了一年四季火塘不灭的古老传统。于是,他们对具体的火焰进行抽象的变形,在对襟花坎肩的领口上和纽扣的两侧等部位绣着醒目、对称和层次分明的火焰纹。

图5 火焰纹

(三)人形纹

人形纹 (见图6)以人的形象变形而成,多以组合形式和对称形式出现,将人的形体进行大幅度的简化,以在有限的装饰面积中突出人的形象,具有形象突出、造型洗练的特点。每个人都以不同的线绣出来,且头部上面绣有光环,四个或五个人形图案为一组手握手,预示着彝族人的团结。小白彝服饰上人形纹的装饰体现了小白彝的民族自我意识,人形纹的纹样是小白彝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聚起来的、属于本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同时也在传递和强调着小白彝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更重要的是“向外族人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民族意识和展示独特的民族文化”[3](P124)。

图6 人形纹

(四)动物纹

动物纹也是彝族服饰传统装饰图案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小白彝作为彝族的一个支系,也把动物的形象融入到自己的服饰装饰之中,用他们的智慧对动物进行意象仿生,这充分展示了小白彝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崇拜。小白彝女性常把蜜蜂绣在坎肩上 (见图7),以此来象征自己民族的勤劳,因为蜜蜂就是一生辛勤耕耘直至死亡,这正说明了小白彝也是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断耕耘的民族。

其次还有羊角纹 (见图8)。小白彝有崇拜白绵羊的信仰,相传在一次洪水过后,小白彝人只有一个小婴儿存活下来,是一只白色的母羊将他哺育长大。为了纪念这只白色的母羊,小白彝人将羊角的形状运用于服饰中,用这样的方式教导后人延续对白色母羊的崇敬之情。类似的传说在很多民间故事中都有记载,但更多的考证认为,羊的图案源于古羌人这一游牧民族。但从中不难看出,羊在其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羊角的形状也因此被他们作为一种装饰图案广泛用在服饰装饰中,成为服饰的装饰纹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还有狗牙纹 (见图8),彝族人视狗为朋友,因为他们认为狗通人性。相传洪水漫天地的时候,人间没有了粮食,狗就用嘴巴衔着五谷,逃过了灾难,同时也为人类保留了粮种。因此彝族人为了纪念狗的恩赐,于是将狗牙的图案装饰应用于服饰中,向后人传递着狗是彝族人最忠实的朋友的信息。

(五)几何纹

除了马樱花纹、人形纹、动物纹外,抽象的几何纹也是组成小白彝服饰的基本纹样类型,它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不仅每个单独的图案都有自身明确的含义,而且对各图案组成的图案群又有整体的象征意义”[4]。这也蕴含着小白彝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更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拜,他们认真观察、仔细体会、精心模仿,以最简单、最原始的劳动方式和自然建立友好的关系,更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性创造。在小白彝的坎肩纽扣两边都是由狗牙纹和波形纹组合形成对称,使复杂的图案不失秩序,视觉效果更突出。从服饰中的几何纹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寄予着小白彝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意识。

四、服饰的工艺装饰

小白彝女性服饰的精湛工艺成就了它服饰艺术的精美独特。常用的装饰工艺有刺绣、挑花、贴布、勾边、锁花等,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小白彝的刺绣和挑花。小白彝服饰的图案几乎全部是用刺绣和挑花的工艺手法来表现,通过这种工艺手法使图案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显得更为丰富、饱满,装饰效果更为突出。与很多支系不同的是,小白彝服饰并没有与剪纸艺术相结合,而是直接在麻布上,用各种颜色细开司米毛线进行刺绣,这就需要精湛的针线活功底,但是心灵手巧的小白彝妇女,仍然能整齐而对称地完成前襟装饰图案。挑花也是小白彝服饰中一个重要的加工工艺,也就是现在流行时尚的“十字绣”,是经纬交织的搭十字的方法,并且小白彝人无需对照专用的坐标图案就可进行刺绣。其外,贴布、勾边、锁花分别用在袖口、前后襟边和领口。这样繁杂的服饰工艺在小白彝的服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足以证明她们对生活和美的热情。

五、服饰的配饰

配饰包括整套服饰中的帽子、鞋子、首饰、挎包、腰饰等诸多部件。在小白彝女性服饰的配饰中,最能体现小白彝装饰艺术特色的是其头饰和龙背袋。

(一)头饰

图9头 饰

小白彝女性的头饰 (见图9)不如阿乌鸡冠帽的秀美,不如阿细头饰的大气,但她们的头饰却是让人过目不忘。小白彝妇女头饰,以白色羊毛或麻线自编线穗,与发辫交织绕在头顶,成箍状,散发分披两肩,已婚妇女则在花箍下边加一块绣花青布包作标记,称为“大头”,不戴此标记不能见翁伯;头顶左右侧各饰一对大红色毛线绒球,仿佛两朵鲜艳的马樱花正在开放,两腮系海贝或各色珠子串成的二指宽的“赛巴”兜带一根,自耳前侧下垂,兜在下巴,形如马的“笼头”。

(二)龙背袋

图10 龙背袋

龙背袋 (见图10) (彝语称“噜嗒哩”)在小白彝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小白彝人区别于其他支系的重要标志,此外也是衡量小白彝家庭财富的象征,因此再穷的人家也要背龙背袋。即使遭到火灾水灾或家中被抢劫,其它财产全部丢光都可以,唯独龙背袋不能遗失或损坏,它是小白彝家里的一件“宝贝”。传说,龙王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小白彝小伙子。婚前,龙女就跟小伙子提出条件说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骂她“臭鱼”,婚后龙女在自己的宝葫芦的帮助下,让彝家牛羊成群、猪肥马壮、五谷丰登,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一次丈夫和她吵架,骂了她臭鱼,龙女一气之下带着宝葫芦回龙宫,只剩下她自己亲手编织的龙背袋。从此,彝家为纪念龙女为小白彝人造福的成绩,就把龙背袋当作五谷六畜的保护神,永远供奉。

六、服饰的符号学意义

现代西方符号学美学代表人物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用符号创造了自己的文化,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5](P35)小白彝女性服饰的色彩、图案、工艺和配饰不是简单的服饰的外在特征和对现实的模仿,而是以符号语言的形式来重构特殊的现实。智慧的小白彝人通过视觉、听觉感知的对象,把该对象与某种事物相连结,使得一定的对象代表了一定的事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潜在的规定,而这种规定被小白彝人群体所认同,成为集体的公共约定,于是这个对象就成为代表这个事物的符号。小白彝女性服饰创造性的产生过程是小白彝人经验、情感、信仰等文化要素不断符号化的过程,这样的符号活动实质就是小白彝人内部经验的一种转换活动。因此,小白彝女性服饰装饰中色彩、图案、工艺和配饰符号的形成和意义,是她们“在长期与自然发生交互作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发生、发展并固定下来,是他们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的结晶”[4]。流传下来的服饰装饰的形成要素和意义要素在现实中相互依存,二者难以分离。对于一个熟悉该种文化传统的人,看到服饰装饰的表象性符号,就能联想到它是民族文化本真意义的载体。所以小白彝女性服饰通过色彩、图案、工艺、配饰符号元素间的组合,使得她们的服饰具备了神奇的表现力和独创性。

小白彝女性服饰装饰艺术作为一种专门的文化样态,通过自身的系统将象征符号和意义结合起来并使这些意义符号化,同样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纷繁复杂的服饰装饰正是小白彝女性的一种情感符号,承载了小白彝人的思想情感体系,构成了一种精神的外现。同时服饰装饰也表达了小白彝祖先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颂,是一幅囊括了历史意识的风俗画卷。

七、服饰的演变

服饰的演变过程承载着一个民族思想观念的变化。进入现代文明,小白彝女性服饰随之产生变化,样式、图案更简单,质料、造型和装饰都融入了其他民族的元素,尤其是受汉族的影响最深。

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受高寒山区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小白彝女性服饰的布都是自己纺织的麻布,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纺麻布的纺织机,这是很简陋的织布工具,但却是每户人家必备的工具,全家人的衣服都源于这台织布机。每个小白彝女性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织布、做衣服、绣花,并且十二岁就开始为自己缝制嫁衣。但是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女性已经不再自己纺织麻布,在集市上就能买到和传统服饰样式、图案、造型相近的衣服,并且价格便宜。因此古老的织布机已经逐渐在每户小白彝家庭中消失,仅有年迈的妇女懂得织布的技术。白色毛线代替了头饰上的麻线缠头,装饰“赛巴”的贝壳和彩色珠子也被毛线替代;服饰上的马樱花纹、人形纹、几何纹和动物纹不再是自己亲手绣,刺绣、挑花、贴布、勾边、锁花等工艺都是由机器完成,绝大部分小白彝女性对服饰搭配和色彩的选择,已经融入了现代时尚的元素。年轻的小白彝女性也不再自己亲手缝制嫁衣,随之传统服饰上图案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也消失在现代生活中。

面对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消逝,当地政府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以使之得以传承。首先,把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当地村委干部积极将服饰文化申报为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小白彝女性服饰在现代化文明冲击中还有传承的机会;其次,县级有关部门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培训班、寻访还懂得此项技术的老年妇女,动员年轻的女孩子,加入到培训班教授和学习传统的服饰技术,并且实行“一带一”、“传帮带”等责任制,保证了服饰文化后继有人;其三,相关文化部门针对服饰文化消亡的问题,举办与服饰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以此提高妇女亲手缝制服饰的积极性,对积极参与者给予奖励。

八、结 语

小白彝是彝族众多支系中古老的一支,对于小白彝来说,服饰作为其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符号的一种载体,是漫长历史的产物。无论在彝族服饰民俗史上,还是在中国服饰民俗史上,小白彝女性服饰都占据重要地位。小白彝服饰就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诗,它记录了她的历史、文化、艺术、信仰,体现了她们的生活习俗、情感愿望和宗教崇拜,充满了对自由和本真生活的热爱。

[1]陈峰,杨兆麟.浅析花腰彝服饰的装饰语言[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16-19.

[2]王建材.云南楚雄州双柏彝族女性服饰分析[J].美与时代,2010,(1):99-101.

[3]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明坤,徐人平.苗族服饰主体纹样的符号学研究[J].艺术探索,2009,(1):45-46.

[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伦[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Abstract:During the course of Baiyinationality feminine clothing's artistic creation,the Baiyiwomen apply decoration color,pattern,craft to clothing's artistic,which have realized the cohesion of decorative art and the ethnic culture,while creating various national clothing and decorative art.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interpret the Baiyi clothing's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yle of decorative art through analysis and study of Baiyi feminine clothing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feminine;decorative characteristics;pattern;color;craft

(责任编辑 杨永福)

The Analysis of the Clothing Characteristics of Xiao Baiyi Nationality Fem inine in Luxi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PING Hui
(Yi Science College,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 610041,China)

K892.317

A

1674-9200(2011)01-0029-05

2010-11-26

平 慧(1985-),女,彝族,云南泸西人,西南民族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彝族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彝人彝族服饰
彝族海菜腔
动物“闯”入服饰界
张美寅摄影作品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美丽的彝人古镇
浅谈西南地区的太阳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