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绘画所体现的儒道互补思想

2011-09-26 09:36李春燕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儒道道家儒家

刘 刚,李春燕

(1.文山学院美术系,云南文山663000;2.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汉代绘画所体现的儒道互补思想

刘 刚1,2,李春燕2

(1.文山学院美术系,云南文山663000;2.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汉代绘画中所反映出的博大与朴拙、礼教与自然的交融以及时空变化的不拘一格,反映了儒、道思想的互融互补。通过对儒道互补的审美思想在汉代绘画中的映射进行分析,可以认识汉代绘画形式背后看似神秘却又有迹可寻的审美意味。

汉代绘画;儒道互补;“大”美精神;天人合一

中国汉代绘画艺术由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等多种门类组成,其中的审美意蕴呈现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南方楚文化、阴阳五行文化、原始巫术文化等多种文化精神。从汉代的绘画艺术主流思想来看,占主导的还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绘画作品中具体表现为博大雄浑、浪漫虚静等精神气象。

纵观历史,周、秦以来,北方文化是注重礼法的中原文化,南方文化则是好巫术的荆楚文化。而由于汉高祖及反秦兴汉者多为楚国人,因此自汉朝立国后,以老庄、屈原为代表的南方学术思想为北方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因子。南北文化的融合,使汉文化具有了博大而包容的特点。汉武帝虽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要求,但在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潮上并未作严格控制,只是微言大义多,规矩法律少。原因有两个:一是,汉代建国初期,黄老之学适于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二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秦始皇以来帝王对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愿望暗相呼应。

从汉墓出土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汉代文化精神中的雄劲遒美、沉着静穆和朴素质直贯穿于绘画艺术之中,丰富的内容,生动精妙的刻画,博大雄浑的气度以及画面中天人感应的观念,既饱含着华美灵动的神话色彩,又涵盖了世俗生活的礼仪道德规范,即道家的超逸出尘和儒家的忠孝仁义共处,这正体现了“儒道互补”思想在汉代绘画中的凝结。

一、儒道两家的“大”美精神在汉代绘画中的体现

李白《忆秦娥》中的千古名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形象地概括了汉代艺术沉雄博大的文化精神。“天汉帝国”泱泱大国、海纳百川的风范为汉代绘画艺术注入了气质恢宏的“大”美精神。汉代初期,刚刚步入一统天下的统治者“振长策吞六合,踏匈奴慑宇内”的帝国理想,在“非令壮丽忘(无)以重威”[1](P147)的观念下,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绘画艺术创作。作品题材包罗万象,内容充实繁复,在艺术上表现为一种对“大”境,“大”美的追求。从思想观念上看,儒家和道家都有对“大”美的论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先秦儒家在美学中所提到的“大”美,诸如孔子所说的“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及孟子所说的“可欲之谓善,有诸记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者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都是用来称颂审美对象的人格完善和功德圆满。而到了秦代以后,这种“大”美主要用来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及表现时代精神。从汉墓出土的大量出行图中可以看到浩荡的车马出行,文武百官、侍卫、兵卒等前呼后拥,一派气势壮观的场面,正如汉高祖《大风歌》中所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P5)彰显了大汉的强国风范。这种“大”美精神还表现在体量上,如柿园西汉前期壁画墓 (汉梁王墓)中“四神云气图”规模宏大,画面恢宏大气,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灵芝、云文等组成,“壁画从主墓室顶部西端起,向东延伸一丈余”。[1](P246)辽阳棒台子1号汉墓壁画中,“可辨者有马127匹,车10辆,人物173人,规模殊为宏大”。[1](P252)

先秦道家美学特别是庄子对“大”美的论述对汉代绘画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庄子·天地》)。当然这里的“大”美既不包括社会伦理道德,又不包括儒家的礼教规范,仅仅是对个体自由和无限力量的追求。又如汉代扬雄在《解难》中所说:“盖胥靡为宰,寂寞为尸,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是以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耳,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衍者,不可齐庸人之听。”[2]体现了一种对宏大、深邃、巨丽之美的推崇,也正是对先秦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观念的一种继承。这种审美思想恰好符合了汉代艺术对神与物游、追风入丽的审美境界的要求,形成了绘画对象与自然交融的特点。从河南南阳汉墓中出土的许多“羽化升仙”、日月星宿、祥云瑞兽等的图像可以看出,其形体追求朴拙敦实,只求大效果、大印象的鲜明突出,不求面面俱到的写实,没有精雕细画,却神形具足,凸显出一种传情达意,以意贯神的审美意象。(见图1)正如《淮南子·精神训》所说:“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1](P19)同时《说山训》中也说:“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求丑则不得丑,不求丑则有丑矣。不求美又不求丑,则无美无丑矣,是谓玄同。”[2]亦是追求一种非功利的虚静、无限之美。

图1 河南南阳汉墓·虎车图

如果说汉代儒家的“大”美精神是“至大至刚”、“充实”之美,那么道家的“大”美则是“至阴至柔”、“虚静”之美。儒家的“大”是通过歌功颂德,宣扬气势来达到对统治秩序的巩固,讲究庄严及具有强大的震慑力,这便使得绘画创作过于刚硬、冷峻。道家的“大”是心境之大、虚无的大,它虽然跳出了世俗并追求无限的自由,却又容易走向艺术创作的“空洞”。因此,汉代绘画整体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刚与柔、实与虚的互补,即是儒道之“大”美思想的互补和融通。

二、儒家忠孝仁义与道家超逸出尘相结合在汉代绘画中的表现

汉代绘画受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礼教思想影响,以“圣贤忠孝”为主题的历史故事表现较为突出,画面中充满了当时社会浓重的尊君尊亲,推崇三纲五常,重视道德伦理教化的气息。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常常出现于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如山东嘉祥武氏祠中便有“孔子见老子”(见图2)、“子路与遇丈人”、“荆轲刺秦王”等历史人物及故事。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的“中室南、西、北壁上,共绘有八十余幅表现圣贤忠孝烈女等人物壁画”,[1](P241)其中有著名的历史故事“二桃杀三士” (见图3)、“伍子胥逃国”、“孙叔敖母”、“录孝义保”等,都是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的映射。《后汉书·郡国一》中也指出绘画具有鉴戒的作用: “郡府壁画诸尹画赞,肇自建武,讫于阳嘉,注其清浊进退,所谓不隐过,不虚誉,甚得述事之实。后人是瞻,足以劝惧。”[1](P247)同时,由于受道家升仙思想的影响,画面以表现“山灵海神”、“羽化升仙”等为题材的场景在汉代绘画中屡见不鲜,“天上冥间”就是汉代人们死后的归宿和寄托。从汉代绘画中,可以看出人们通常把画面划分为天上、人间、地府三个领域,主题以祈求墓主人死后能“羽化升仙”为目的,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壁画。然而,绘画中的神异图案虽然来源于道家思想中的超逸出尘,但其中也映射出了很多儒家入世的观念,如《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说: “日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其状如鸡,五彩而纹,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复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1](P215)凤凰便是儒学中仁、义、理、智、信“五常”的标志。而且以仙界灵异、人间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常常是汉墓壁画的主要内容,如老子见孔子、孝子图、女娲、伏羲、西王母以及祥瑞等图像同处并存。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对灵光殿中的各类绘画做了详尽的描述,题材包括游龙、奔虎、狡兔、腾蛇等异兽祥瑞;五龙比翼、人皇九头、女娲蛇身等神话传说;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等历史故事,可以说是“图画天地,品类群生”。[1]P247从这些画中可以看出,在汉代绘画中道家的超逸出尘与儒家忠孝仁义构成了一个神话与历史、神仙与凡人、虚幻与现实并存的图象世界,并在弥漫着神秘色彩和“天人感应”气氛的汉墓室中毫无界限地相互结合着。

三、汉代绘画映射了儒道两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汉代艺术思想的核心之一,它融合了先秦儒家、道家等多种哲学观念,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宇宙观。儒道“天人合一”的观念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又有所差异。先秦儒家强调“天命”,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在这里“人”是作为一个道德存在,而“天”是人道德的映射,“天人合一”则是以道德为准则在社会世俗生活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反,先秦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返朴归真”,崇尚“朴”、“拙”、“浑沌”等,天与人是对立的,人只有效法天道,无执无著,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的境界。

汉代的“天人合一”观念既有儒家的道德属性,又有道家的自然属性,并将春秋阴阳五行思想及南方楚国巫术神话内容等多种观念揉和,形成一种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宇宙观。 《淮南子·齐俗训》曰:“往古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汉代绘画从题材内容来看总的分为神仙世界、人间生活和历史故事,并且是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排列,这反映了汉代的宇宙观是人们祈求天地宇宙与人间社会“天人合一”的愿望的体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便是很好的例子 (见图4)。绘画从上到下分为仙界、人间、冥界三段,仙界部分绘有日、月、扶桑、玉兔、金乌,有蛇身人首的“烛龙”及祥云异兽等。人间部分是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墓主人侧身站在升天台上并居于画面中间焦点,前后侍从数人或立或跪,另外还有斑豹、鸟人等,两条青赤蛟龙交互穿过有谷纹的大玉璧在画中显得尤为重要,“壁上作高台为墓主人升天依托,壁下流苏悬璜,礼教仪轨的寓意”。[1]P260冥界部分有巨人、灵龟、赤蛇等。这副绘画通过丰富的想象,精妙的刻画,把对仙界飘逸奇丽的幻想和人间礼法森严的现实溶为一炉,时空一体,天人合一。

图4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升天图

总体上看,汉代绘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深沉博大,朴质自然”[3](P1)的艺术世界并充分映射出当时儒家浓厚的礼教色彩和道家超逸出尘的生命精神。汉代美术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巅峰,研究汉代美术,不仅能让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深了解,同时也会丰富现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而汉代美术所体现出来的深层精神内核——儒道思想,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而言,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西思想碰撞、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一些艺术的思想观念已冲破文明人应具备的道德底线,而儒家思想正是这一底线的捍卫者,道家超尘的思想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西方三维立体的观念,使得绘画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汉代绘画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感性与理性的均衡,是一种高度“和谐”,我们应该对那些与汉代美术同样优秀的、蕴含着本民族文化精神本质的绘画造型及形式进行研究吸收,从而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感的作品。

[1]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秦汉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art is influenced differently by aesthetic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different times.The paintings in Han dynasty with their broadness and simplicity,ritual and natural blend,and varied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 reflect the blend and complement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Themysterious and tangible aesthetic sense behind the painting in Han dynasty can be revealed by analyzing reflected aesthetic thoughts.

Key words:Han Dynasty's painting;Confucianism and Taoism fusion;“Big”beauty spirit;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责任编辑 娄自昌)

Com plement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Reflected in Han Dynasty's Painting

LIU Gang1,2,LIChun-yan2
(1.Department of Fine Arts,Wenshan Univertsity,Wenshan 663000,China; 2.Academy of Fine Art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J209.234

A

1674-9200(2011)01-0051-04

2010-10-21

刘 刚(1973-),男,云南广南人,文山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画教学和创作研究;李春燕(1982-),女,云南普洱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儒道道家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