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变迁:中越边境民族地区传统社会与现代化的调适
——以麻栗坡县猛硐乡丫口村为例

2011-08-15 00:53李锦发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麻栗坡县中心校壮族

李锦发

(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文山663000)

传统与变迁:中越边境民族地区传统社会与现代化的调适
——以麻栗坡县猛硐乡丫口村为例

李锦发

(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文山663000)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越边境少数民族村寨丫口村的很多领域实现了现代转型,但仍然有很多制约着该地进一步实现现代化的值得重视的因素。

猛硐乡丫口村;传统社会;现代化

丫口村为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猛硐村委会下的一个自然村,2008年1月、9月,2010年8月,笔者几次前往丫口村进行实地田野调查,现就该村传统社会与现代化的调适作一初步探讨。

一、传统与变迁:传统社会与现代化的调适

(一)传统农业生产的现代性变迁

1.水稻种植品种的变迁

丫口村壮族主食为大米,主要种植糯谷、红谷等传统水稻品种。1991年,村里开始种植水稻籼系品种。2007年,猛硐乡农业技术部门在村里推广种植超级稻1577、881、725、甘U22、文稻等水稻新品种。但是,村民仍然种植少部分糯谷。这是因为,壮族长期以来积淀而成了一种糯米饮食文化情结,糯米食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过年过节期间要做糯米粑粑,端午节期间要包糯米粽粑,婚宴期间要做五色花糯米饭,宗教仪式活动期间需用糯米食品献祭,产妇满月当日须吃糯米汤圆,娃娃满月娘家置办的必备物品之一也是糯米粑粑。

2.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变迁

丫口村壮族原本不事蔬菜以及茶叶、草果、八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可是,在与周边苗族、瑶族和汉族等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中,其思想观念渐渐有所改观,现已开始种植蔬菜以及茶叶、草果、八角等经济作物。

3.肥料、农药的变迁

以前,村民主要使用牛、马、猪、鸡粪等传统农家肥种植农作物,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现在,化肥和农药在村民的现代农业生产中得到较多地使用,并将农家肥和化肥混合在一起使用。农家肥大多用于育种,化肥主要用于农作物栽种及其中期、后期管理。除草剂、除虫剂等现代农药在村民的现代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4.米、面加工方式的变迁

20世纪60年代以前,村民主要使用脚碓和水碓加工稻谷。90年代以后,村民开始使用现代化的机器碾米、面。到2000年时,村民仍有使用水碓舂米、面的情况。现在,部分村民仍然保存有脚碓。但是,村里现有小型家用碾米机61台,已取代了水碓和脚碓等传统的米、面加工工具。

(二)传统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变迁

1.社会生活条件的变迁

丫口村因地处中越边境民族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2007年,丫口村被列为麻栗坡县温饱示范村之一。村民建了沼气池,大部分村民都用上了沼气,主要用于煮饭、炒菜、照明等。但仍主要以水电作为日常照明用电,以沼气灯为辅。同时,改造厩舍、建卫生厕所、房屋亮化、卫生厨房共78间,沼气池68个,建科技活动室1幢,活动场地250平方米;国家补助瓦、水泥给村民建盖了冲洗室,补贴砖建了灶台。

2.换工方式的变迁

村里壮族有一家有事,全村人出面相帮的社会习俗。譬如:遇有谁家建房盖屋,村里人都会前来帮忙。以前,在收割稻谷、玉米和打稻谷期间,一般都要换工,即亲戚朋友和家族内部社会成员间互相帮忙。自2003年开始,村民开始请工插秧,一般都是包工请别人种植,且不予换工。因此,传统性的换工方式正在被请人包工种植等现代性元素所取代。

3.文化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村里组织有牛头舞、纸马舞,并使用三节棒等武器。20世纪50年代,由牛头舞、纸马舞等组建而成的丫口村武术队是该村的武装力量,对外代表整个村寨。现在,村里武术队组织已不复存在。织布机是壮族制作传统服饰的器具,村里现有2架织布机。20世纪90年代村民仍然在使用传统的织布机织布,2000年以后就基本上不使用了。因此,壮族传统服饰的手工技艺及其服饰制品正在面临着逐渐中断和失传的危险。

(三)教育的现代性变迁

1.村级小学教育资源条件的变迁

丫口村没有设置学校,在2002年9月以前,适龄儿童都安排在猛硐民族小学就读。现在,适龄儿童都是到距丫口村直线距离约1公里的猛硐村中心校就读。猛硐村中心校是由香港九龙飞达帽业控股有限公司颜保龄女士捐资10万元人民币、地方政府配套305000余元而建盖的,并于200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麻栗坡县在边境乡镇中小学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猛硐村中心校的在校学生均享受国家减免学杂费的待遇。到2010年7月,猛硐村中心校的半寄宿制学生每生每月享受50元的生活补助费。

2.教育观念的变迁

在国家实行学杂费减免政策以前,丫口村适龄儿童的就学情况不太好,教师大多通过做家访工作以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在国家实行学杂费减免政策以后,家长都愿意送子女上学。现在,适龄儿童都能正常上学,就学情况较好。村民对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大多持肯定态度。大多数村民都愿意送子女到学校读书,一般都能坚持到初中毕业才回村务农。2009年,丫口村有义务教育在校生45人,其中在校小学生24人,中学生21人。

村民王家标的大儿子王应品曾在文山民族师范学校学习美术专业,求学3年的费用大概为2万余元。2008年,女儿王应娟考取云南大学金融贸易管理专业,入学报到时缴纳费用13000元。现在,王应品在文山县城一家数码店打工,正在帮助父母亲供妹妹王应娟读书。据王家标说,女儿王应娟就读大学四年期间的求学费用将高达7万余元。

(四)公共卫生与交通条件的现代性变迁

2007年,麻栗坡县在丫口村实施温饱示范村建设,丫口村公共卫生、交通条件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目前,建有公厕1个,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1个。2009年1月,丫口村对生活饮用水进行了改造,分别修建3个蓄水池,结束了村民自行使用塑胶水管接水饮用的状况。在没有实施温饱示范村建设以前,村里道路处处呈现出泥滑路烂的景象,更没有人员管理、修理路面。在丫口温饱示范村项目建设中,共修筑进村路1050米,入户路1320米,将村里原本泥滑路烂的土石路面改造为水泥路面。现在,村内主干道都修筑为水泥路,并由村里统一组织村民进行修整。2007年,共投资10余万元,在从村中流淌而过的猛硐河段和小河两岸上修建了3座水泥结构桥,极大地方便了雨季期间村民和上学儿童的往返。

二、传统社会现代性变迁的制约因素分析

丫口村地处中越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一个传统型的壮族村寨,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老”、“少”、“边”、“战”、“穷”的区域性地位,极大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为了因应现代化社会的内在发展需求和自身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丫口村作出了相应的调适,但是,丫口村存在许多影响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

(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重农轻商”的思想观念制约着经济的现代转型

丫口村自然条件较差,除了从村中流淌而过的猛硐河沿岸和小河低地有少部分相对平坦的水田外,多数田地为坡度不等的梯田和坡地。因此,村民只能使用木犁、木耙、掼盆、锄头、镰刀等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无法使用机械进行耕作、收割。笔者在实地调查时,村民普遍反映较为缺乏种植稻谷、八角、养殖等实用农业技术的指导、培训,这极大地影响了所种农作物、经济作物的产量,乃至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最终制约了丫口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村民缺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观念,依然是“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生产的目的仅在于满足自家消费,小农经济意识较为浓厚。羞于经商、耻于经商,从而阻碍了壮族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在2006年“中国壮族稻作文化与区域经济文山学术研讨会”上说:壮族是最早发明人工种植稻谷的民族之一。以水稻为中心,壮族长期以来养成了温和、内向、不张扬、耐心、韧性、互相礼让等民族性格,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壮族经济结构单一、重农轻商、惰性的思想观念。为此,必须对壮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借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顺利接轨。

(二)小学教育软件和硬件资源的双重性欠缺制约着教育的现代化

猛硐村中心校没有学前班。村民普遍反映,应该将所欠缺的学龄前儿童教育阶段衔接上。猛硐村中心校使用汉语进行教学,没有将苗语、壮语两种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语言差异,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一年级的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势必需要同时使用汉语、苗语、壮语等几种语言进行教学。但是,针对在校学生大多为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学校在语文课程的课时设置上有所倾斜和增加。学校针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有计算机技术课程,但是学校只配置有一台电脑,再加上专业教师的配备没有能同步到位,不能满足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工作的需要。目前,猛硐村中心校教室、住宿较为紧张,每个床位要同时安排4名学生住宿。

在实地调查时,猛硐村中心校范校长说:学校老教师多,年青教师少,造成开展活动比较困难和不易吸收新知识;素质教育问题难以解决;优秀的教师大多被调到猛硐民族小学从事教学工作,不好的才留在猛硐中心校,这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用升学率硬性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不可取,极易造成恶性循环,往往导致少数民族教师难以培养;校舍、教室还差两间,学校没有会议室;学校缺乏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的教师;两个教师同住一个宿舍,没有办法单独安排住宿。

(三)伤残的认定和补助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1979至1991年的对越自卫还击和防御作战,麻栗坡县是战争的前沿,而猛硐瑶族乡则是前沿的前沿,边境地区又是前沿阵地。在战争期间,全乡各族人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边境沿线群众房屋、农田、耕地受损,生产用地紧张。十多年的对越作战,不仅使猛硐瑶族乡的改革开放比内地晚了十多年,失去了许多发展机遇,边境沿线群众受到战争创伤难以在短时期内痊愈,这是猛硐瑶族乡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979至1991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部分村民也参加了民兵支援前线的战争。因此,在战争结束后,部分村民向有关部门申请对伤残的认定和补助。如何处理好伤残的认定和补助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这关涉到中越边境民族地区边民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稳定。

村民老刘 (化名)曾在猛硐大队担任卫生员。1979年2月11日晚上,他作为卫生员配合某部队某分队的当地民兵上扣林山作战。2月23日早上,敌军反扑时,他在三脚架处某高地擦伤,当时自己包扎好,后来回家务农。现在,他年老多病,行走不便,向地方政府部门提出申请,要求给予经济上的补助。

(四)跨境婚姻问题影响着边疆稳定

由于历史原因,各跨境民族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信仰相似,自古以来,就有相互通婚的习惯。

近年来,随着中越边境地区群众相互往来和经贸关系的日益频繁,越方有部分女性嫁入中方同一民族或其他民族中,成为跨境婚姻。跨境婚姻当事人大多没有经外事部门办理入境关系,越方女性嫁入中国境内后,不能落户,成为“三非”人员,对中国户籍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麻栗坡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边境地区跨境民族相互往来的日益频繁,特别是农村成年人口男女性别比的不断扩大,以越方女性嫁入中方为主要形式的跨境婚姻将进一步呈现扩大趋势。

据调查了解,毗邻丫口村边界地区的越南姑娘跨越国界嫁到村里的较为多见。2006年越方姑娘嫁到村里者有6人,2007年有4人,2008年有3人。村民小周 (化名)娶的媳妇是越南的老寨村人,并且是由一个人贩子给介绍来的,小周“夫妻俩”生育有2个子女。2007年,人贩子突然来把他的“媳妇”给带走,据说又被贩卖到西畴县某地去做他人的媳妇。他娶的越南媳妇及其带走的一个子女都没有能够落户,留下的一个子女已落了户。为此,他曾经请人代写民事诉讼申请书,并向麻栗坡县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控告人贩子。如何解决村里跨境涉外婚姻当事人的落户及其相关问题是一个较为棘手的社会现实难题,这事关中越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致谢:在丫口村开展实地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得到了猛硐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凤刚,猛硐村中心校校长范程建、陶朝德老师,丫口村王应刚、王家标及家人、侬云昌、陆成恩等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对他们谨表谢忱!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modernization,many fields in the borderminority Yakou village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have realized modern shift,but there are stillmany important factorswhich restrict the furthermodernization in this region.

Key words:Yakou village;the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ation

(责任编辑 杨永福)

Tradition and Change:Regulation and Adaptation of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M odernization in Border M inority Region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A Case Study of Yakou Village,M engtong Township,M alipo County

LIJin-Fa
(Nationality Research Institute,Wenshan University,Wenshan 663000,China)

K280.745

A

1674-9200(2011)01-0015-04

2010-12-24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当代中国边疆地区基层经济与社会发展典型调查·云南部分”;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中越边境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研究——以云南省为例证”(07C21875)。

李锦发(1968-),男,彝族,云南建水人,硕士,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研究。

猜你喜欢
麻栗坡县中心校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小淞果”在大学校里幸福成长——上海市宝山区淞南中心校少先队活动掠影
Module6 Unit 1 Can I have some sweets?
为脱贫摘帽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快乐书画坊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中心校书画展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麻栗坡县林业现状与发展思路分析研究
麻栗坡县古树名木现状与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