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
——一束不朽的花朵

2011-08-15 00:53兰波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富宁壮剧文山州

兰波

(文山州壮剧团,云南富宁663400)

壮剧
——一束不朽的花朵

兰波

(文山州壮剧团,云南富宁663400)

富宁史称富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南与越南河江省接壤,东部和北部分别与广西百色右江、西林、田林、那坡、靖西五县 (区)毗邻,西与文山州的广南、麻栗坡两县相连,地处两国三省十县结合部,国道323线、衡昆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云桂铁路贯穿县境,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富宁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仡佬等6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6.4%,其中壮族占54%。在这物华天宝、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的地方,养育了一个勤劳、勇敢、智慧、朴实、热情好客而又喜爱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的民族——壮族。壮族被称为“水边的民族”,多分布在溪、河、井旁的坝区、河谷地区和靠山临水的丘陵地带。水,是通达的象征;水,滋润了民族的开放意识;水,打开了通向外面的广阔天地;水,也给文化交流、各种戏曲的交流搭建了一座座桥梁。正是这个水边的民族,创造、哺育了云南壮剧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年轻、丰富而又多彩的戏曲剧种。富宁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早就与两广地区和云南其他地区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酝酿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柔情”文化。

富宁土戏是云南壮剧的组成成分,于清代中晚期形成,经过几百年的衍变发展,到鼎盛的时期,有300多支农村戏班,传统剧目达300多部。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为了繁荣和发展民族戏剧艺术,于1961年11月以“宣文字第29号文件”通知成立傣、壮、白、彝四个民族剧种的州级专业剧团,同年12月,富宁壮剧团升格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剧团。从此以后, “壮剧”旗号打到了昆明,打到了省里, “壮剧”名称见诸于省内外报刊。

富宁土戏与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共同构成云南壮剧。富宁土戏,壮语称为“响瑞”,主要分布在新华、郎恒、花甲、阿用、皈朝、者桑、洞波、那能、剥隘等乡镇,有壮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就有壮剧表演活动。

富宁土戏被壮族人民在隆重的节日里用来表演助兴,同时也是壮族人民用来与其他民族交流的平台,他们以戏广交四方朋友,同时以戏祈祷村寨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每年农历三月三,是富宁壮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陇端”,当地人也把它称作“风流街”。哪个地方赶陇端,哪个地方便日日夜夜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陇端主要有三项活动:物资交流活动;男女社交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可谓“陇端必唱戏,无戏不陇端”,也就是说,凡赶陇端都要唱土戏,要是不唱土戏,陇端便赶得没有劲头,甚至不成为陇端。可见表演土戏是陇端节的主要活动内容。在这个节日里,壮族姑娘小伙可以自由恋爱,相互倾诉双方的爱慕之情,许多壮族姑娘小伙就是在这里相识、相知、相恋到白头偕老。早在20世纪60年代,农村生活水平还很落后,茶余饭后,壮族人民就在村里的空地上,你拉我唱,自娱自乐,好不悠闲。从这里可以看出,土戏成为了壮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富宁土戏传统剧目取材相当广泛,在思想艺术上与人民心心相连,有主要反映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的,如剧目《侬智高》、《温大林》、《大南山起义》、《末代土司覆灭记》等;有歌颂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如剧目《三国演义》、《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杨家将演义》、《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七剑十三侠》、《大闹三门街》等;有为人民代言伸张正义的,如剧目《摇钱树》、《打刀救母》、 《宝花盒》、 《九莲杯》、 《仙姑收妖》等。

富宁土戏有四个唱腔,即“哎依呀”、 “哎的呶”、“乖嗨咧”和“依嗬嗨”。四个唱腔形成初期,富宁土戏老艺人将壮族民歌〔分呃哎〕 (即〔依呀哎〕)调发展成了〔哎依呀〕腔调,这就是最初阶段的音乐革新。到了清光绪年间,富宁土戏老艺人又把壮族的说唱音乐〔唰咧喏〕发展成了〔哎的呶〕腔调;后来广西北路壮剧的〔正调〕和广西彩调戏传入富宁一带,又被富宁土戏老艺人发展形成〔乖嗨咧〕和〔依嗬嗨〕两个腔调。这些发展说明了富宁土戏音乐革新的步伐越来越大,把自由体的民歌发展成了板腔体的戏曲音乐,这是革新取得的重大成果。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革新,富宁土戏音乐已形成了多元发展格局,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使富宁土戏音乐逐渐走向成熟。

富宁土戏的表演艺术特色不仅反映在戏曲文学、唱腔音乐上,同样也反映在表演艺术上。 “文文武武,花花绿绿”,这是用来描绘富宁土戏在表演风格上是多元性的,不能只拘泥于字面上的解释。如“武”就不能只理解为角色武工,还包括其做工、舞蹈工。“文”也不能只理解为角色的唱和白,还包括其做和舞。也就是说, “文文武武”是表示富宁土戏表演风格的多种多样, “花花绿绿”就是多姿多彩;“文臣要推髯,武将要跳台”,这是指有代表性的人物上下场动作,并不限于当官的;“文不离扇,武不离刀”,扇和刀是文和武角色行当在台上舞蹈、武打或做戏必不可少的道具; “前三步,后三步”这种进三退三的表演形式是富宁土戏形成初期的产物,又是长期演出条纲戏的必要手段。

代表富宁土戏的专业表演团体文山州壮剧团,1982年到2002年这段时间里,是创作和演出最兴旺的时期。20年中,总计创作上演了《换酒牛》、《卜荷戏土司》、《螺蛳姑娘》、《和睦皈朝》、《彩虹》、《三七姑娘》、《白云村姑》、《曼瑞毕侬》、《曼布依之歌》、《竹乡情》、《鹞鹰岩》、《木棉花开》、《姆秀招亲》、《曼节勒少》、《农户招商》、《野鸭湖》、《阿寿还乡》、《岔河涨水》、《盘江渡》、《憨憨戏主》、《油菜花开》、 《百鸟山》、 《棒打偷鸡贼》、《末路皇姑》等二十多部优秀剧目。《彩虹》在参加1989年9月文山州首届民族艺术节“新花杯”大奖赛演出中,荣获导演、音乐设计、服装设计、舞台总监、演奏员等多个优秀奖; 《白云村姑》在参加1991年11月18日于个旧举办的第一届滇中南歌舞戏剧节演出中,荣获最佳演出奖和优秀组织奖,该剧目还于1992年2月21日在昆明参加中国第三届民族艺术节祝贺演出;《野鸭湖》1985年荣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团结奖;《憨憨戏主》在参加首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演出中,荣获演出综合银奖以及编剧、导演、音乐创作、服装设计、舞美设计等多个奖项。从历次剧目演出中,涌现出一大批各具风格的优秀演员,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诸多因素的影响,富宁农村业余戏班的演出活动锐减,很多戏班纷纷停止了活动。据富宁县文化局1997年和1998年的年终总结显示,这两年间农村有演出活动的戏班 (含有些村寨新成立的文艺队)只有57个,并且呈逐年递减的态势。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年青人外出打工,戏班缺乏演员;二是老艺人大多去世,剧目失传;三是服装和乐器严重破损;四是排练缺乏必要的开支经费。专业的文山州壮剧团同样如此,演员青黄不接的现象严重存在。20世纪60、70年代进团并且在艺术上有一定造诣的老演员,有的调离到外地,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经离开人世,失去了传、帮、带的条件。剧团经费拮据,青年演员没有学习深造的机会,大多不懂壮剧,州壮剧团要排一台大型壮剧也是十分困难。碰上临时性的接待和每年必须的下乡演出,多以歌舞和小戏组合,对壮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就难以顾及,已经力不从心了。云南壮剧 (富宁土戏)何去何从,今后的命运如何?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纵观富宁土戏的发展史,虽然有起伏跌宕,但却没有终止过演出、发展、传承与保护,许多热爱壮剧艺术的人们,一直追求着自己心中的信念,为壮剧艺术默默的耕耘、奉献,从未放弃过。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文件),将云南壮剧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可以看出,云南壮剧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这一举措,增强了壮剧演员工作的信心。我们也相信,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实施民族文化强省号角的吹响,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沐浴下,这朵不朽的壮剧之花将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中国有句古话:“石在,火种就不会灭。”只要有壮族人民,云南壮剧就不会湮灭。壮剧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壮族人民需要壮剧,壮剧需要壮族人民。他们之间是鱼与水和花与蜜蜂的亲密关系,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 王光斌)

J825.74

A

1674-9200(2011)01-0009-02

2010-12-20

兰 波(1970-),男,壮族,云南富宁人,文山州壮剧团团长,国家三级演员,长期从事壮剧表演。

猜你喜欢
富宁壮剧文山州
江都市教育局
滇南桂西地区白苗族群音乐的传播方式
壮剧来啦
文山州第七次文代会剪影
广西壮剧的保护与继承研究
云南壮剧的舞台类型
广西壮剧南北路唱词押韵特点之异同
描绘富宁新画卷
富宁,梦一样的地方
文山州扎实推进油茶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