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教结合”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分析

2011-09-27 00:53刚,贺
湖北体育科技 2011年2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教后备

周 刚,贺 凯

我国“体教结合”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分析

周 刚1,贺 凯2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于“足球后备人才”和“体教结合”进行了再次的定义,从更广义的概念上去揭示体教结合的真正意义与目的;通过对现行“体教结合”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方位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建议。

“体教结合”;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体教结合”原本不是一个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源于我国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长期分置的状况。自 1986年以来,“体教结合”作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一种模式就已经开始被众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讨论。经过 20多年的不断实践,为了保证其有效地开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与措施,但“体教结合”的实施却并不理想,即使在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也是困难重重,从足球后备人才逐年减少的人口数量和历年运动水平来看,“体教结合”模式似乎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

2009年中国足协把足球的普及与发展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来抓。国际足联于 2009年 5月在全球推广“草根足球”计划。伴随着高举“阳光体育、快乐足球”大旗的“草根足球”进入中国,我国青少年足球的面貌正在发生悄然而深刻的改变。今年 6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和关怀下,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成立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全国校园足球计划”,在全国 44个大中城市、2200余所中小学校展开校园足球活动,并陆续启动了小学、初中足球联赛,高中和大学的足球联赛也将于 2010年启动。

1 培养观念分析

1.1 “体教结合”概念分析

体育与教育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体育活动也是教育活动。一般意义上的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指广义的体育与狭义的教育相结合,即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的结合。体教结合中的体育,是指我国体育系统所管理的事业,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人才培养等,是体育事业发展中所有需要和教育结合的内容;体教结合中的教育,指的是我国教育系统所负责的智育等科学文化知识方而的培养等。所谓体教结合是指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既遵循训练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新型业余训练体制,是新时期少儿训练的一条新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看,“体教结合”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构建结构合理,分工职责明确,管理成本低廉,办事效率高,处事环境和谐的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管理联盟;二是通过体教联盟体系的有机运转,达到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人性化。体教结合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实际还涉及到我国训练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及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足球后备人才”概念分析

现阶段人才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时期,做出或者能够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更大贡献的人。据此,我们将“足球后备人才”界定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时期,做出或者能够做出对足球运动发展要求的更大贡献的人。因而,所有处于我们所设定的培养体系中的青少年,无论其现有技战术水平如何,无论其将来能否成为足球运动员,我们都认为,他们是“足球后备人才”。通过对“足球后备人才”重新界定,我们将更多的“潜人才”放到研究视野之中。

1.3 借助“草根足球”契机,确立足球运动普及的观念

“FIFA发展奖”是国际足联为表彰会员协会在足球发展领域做出突出成绩而设立的。国际足联,秘书长瓦克先生在颁奖致辞中,对中国启动的覆盖全国 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全国校园足球计划”,并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草根足球的全面开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中国政府在青少年足球发展方面给予的空前重视和支持表示高度赞赏。

足球的发展取决于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并有赖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中国足协必须继续积极推进青少年普及和发展工作,才能使我国足球运动稳步持续地发展,才能真正改变中国足球的落后面貌。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青少年都在接受学校教育,所以在我国学校普及足球运动也就是在我国的青少年中普及足球运动。再者,以学校做为普及和提高的主要场所,还因为在学校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①学校可以广泛地开设足球课,便于普及;②学生有一定的课余时间,只要引导得力,指导训练得法,可以借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积极性出成绩;③学校场地、设施相对较多;④学生在社会上的影响面较大,可以带动更多人了解足球,喜欢足球。只要坚持落实青少年足球工作,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足球的足球人口必定有质的飞跃。

2 培养体系构建

“以人为本”,以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全面素质为基本准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统一的目标体系,将两部门的资源进行“体教结合”式的重新整合,统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全局,对体育和教育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体育科研工作,科学足球训练方法与手段,完善多层面的足球竞赛与交流,提高教练员执教能力,确保“体教结合”后,两部门相互依存,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促进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良性发展。本研究借鉴国外以及近邻日韩的成功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扩大足球人口基数为出发点,以学校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主体,构建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见图 1)。

图 1 体教结合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本研究将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宏观地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启蒙阶段 (小学),根据“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素质的要求,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应改变过去培养足球竞技人才的目标,重视少年学生的生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完善学校业余足球训练的多样化功能,提高少年学生参与足球活动的兴趣。制度完善的法规制度,保护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逐步使学生养成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足球业余活动的习惯。营造好的足球活动氛围,扩大足球活动参与人数,增强足球活动在校内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引导与提高阶段(初中和高中)该阶段青少年的足球专业技术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通过一系列的比赛得到了锻炼。学校肩负着培养足球竞技人才和足球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足球技能型人才是指在足球领域,有熟练的技术技能,有传授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足球技能型人才将成为足球基层工作者,这有利于足球运动的普及和足球整体运动水平的提升。

巩固阶段 (大学)该阶段青少年的技术能力已基本定型,技战术能力必须得到重点锻炼,青少年阅读比赛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此时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开始为进入职业队做准备。学校将肩负着培养足球竞技人才、足球技能型人才和足球科研管理人才的三重任务。足球科研管理人才为足球运动能力再难以上一个台阶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他们将继续作用与足球领域,并且成为足球发展过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坚实力量。

3 培养责权分工

在我国足球运动系统的管理结构中,存在一系列权利交叉、职责不清的现象,对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们必须在认清中国足球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同时,以促进我国足球运动良好健康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才能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利,提高工作效率,合力推动中国足球向前发展。新模式分别对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和学生体育协会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分类,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并强调在此基础上各个部门要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与沟通。

体育部门管理职业俱乐部体系,教育部门管理学校体系,学生体育协会管理学生联赛体系,但所有部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部门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和协调。其中,体育部门主管运动员的选拔、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梯队建设和俱乐部所属各年龄阶段的集训营;教育部门主管运动员的训练、学习和升学等问题;学生体育协会主管学生联赛体系的组织和发展。(如表 1)

表 1 “体教结合”分工职责表

另外,我国的学校运动竞赛长期以来都是由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出面组织,资金也由政府下拨,不仅经费紧张,而且往往带来竞赛中的不公平现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竞赛数量偏少,不能够满足体育人才成长的需要。由政府组织竞赛,容易加大成本,因为政府机构掌握的信息相对于校际体育协会来说是不完备的,因而决策往往带有主观性、盲目性。如果将竞赛的主办权让渡给学校体育协会,不仅有利于运动项目的纵向管理,而且能够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因为协会举办运动竞赛必然要考虑到竞赛的公平、公正,同层次学校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协会的运作来看,成员学校获得了话语权,能够表达自身的利益,各方在利益博弈中达成共识,协会的合法性与自主性也能得到保证,将改变以往协会有名无实的窘迫局面。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体教结合”新模式以开展和普及足球运动为主导思想,秉承国际足联触摸世界的精神,目标就是将足球带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来进行足球运动,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共同分享,以及最终要的是享受足球所带来的乐趣。

2)本研究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将学校作为足球后备人才的主体,建立健全科学的足球人才的培养体系,以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足球课余训练和竞赛,努力培养具备较高的运动智能和技能的足球运动人才。

4.2 建议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宣传、明确方向。加强与中国足球协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 (教委)体卫处、各地方足球协会、各学校、各赞助单位的联系,定期对有关学校足球运动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促进学校足球运动的发展。

2)加强我国大、中学生体育协会足球分会的组织建设,提高会员单位的质量和数量,增进与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的交流。

3)完善全国性学生足球竞赛体制,逐步推广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把学校足球四级联赛建成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制的主体,把学校建成中国足球人才的储备库。

4)采用行政拨款和社会赞助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学校组建足球队、进行训练和比赛的经费。把学校足球推向社会,依靠社会力量筹集训练和比赛的资金,进一步在学校系统内普及足球运动。

5)学校要统筹安排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切实抓好学生足球运动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课学习,加强文化课的辅导和考核工作,学生足球运动员品德不好或文化课成绩不合格,将停止参加足球训练和比赛。

6)建立起一支高水平学校足球教练员队伍,采用培养学校系统自己的足球教练员和聘请体育部门高水平足球教练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完善的学校系统教练员队伍。

7)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讨课余足球训练的规律、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足球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求进行科学的训练。

[1]郑援朝.关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2.

[2]王瑞麟,高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3).

[4]贺新奇.2008年后“体教结合”型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体育科技,2007(12).

[5]李永辉,等.对“体教结合”战略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6).

[6]孙 一 ,等.中日足球青少年培养比较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7]陈俊吉.人才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J].体育科技,2009(4).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Our country’s“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Training Mode of Football Talent

ZHOU Gang1,HE Kai2

(1.Physical Education Section of Football,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Hubei,430079;2.Sports Physical Science School,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Hubei,430079)

This paper with data,experts interviews,and logic analysis as research methods,gives a new definition of“the football talent”and“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and in a broader definition of concepts reveals the body of real meaning and purpose of“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football talent training mode,that is,“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it aims to provides useful advice on building the training modes for china’s football talent backing.

“combining physical training with education”;football talent training mode

G843

A

1003-983X(2011)02-0134-03

2010-12-06

(

周 刚 (1971-),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足球教学与训练.

1.武汉体育学院足球教研室,湖北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育科技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通过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借助“草根足球计划”的契机,力图更新“体教结合”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模式的概念、观念以及体系,真正将新时期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观念落实到足球后备才人培养工作中去。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体教后备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无后备灵敏度的220kV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