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工资那点事儿

2011-10-10 11:07何流
中国报道 2011年1期
关键词:工资事业单位企业

本刊记者 何流

60年工资那点事儿

本刊记者 何流

同样遭遇的并非柯富海一人,从1957年到1976年,中国人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涨过工资。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资分配很是混乱,供给制、包干制、薪金制和混和制并存。为了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1951年底,全国统一以“工资分”为工资计算单位,以当时上海市的“工资分”为例,一个“工资分”包含粮0.8斤、白布0.2尺、食油0.05斤、盐0.02斤、煤2斤。

这种以实物为基础的分配方法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1956年6月16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正式建立起了规范的货币工资制度。这次工改将党政机关干部分为30个行政级,企业工人分为8个技术等级,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医务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专业人员的工资也划分了相应的等级。

从41元到47元花了10年

1969年5月,20岁的柯富海中专毕业,分配到北京起重机厂当钳工,工资级别是1级。他记得当时没有“工资条”,“我们单位到1995年才有的工资条,以前财务把每个人的工资装到一个袋子里,领的时候签个字、盖个戳,就拿走。”今年62岁的柯富海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个月工资是32元。而他的妻子张秀华刚进厂是学徒身份,工资才只有16元。

老实肯干的柯富海第二年就被评为2级,工资涨到每月40.1元。与柯富海同一时代的人都清楚地记得那几个数字。1975年,在北京冶金机械厂当铣工的肖飞的工资是每月40.1元;1980年,在枞阳县教书的王同的工资也是40.1元。肖飞还记得当时厂子里流传这样一个段子,“37岁的女技术员,37块的工资,37路的公车(从宿舍到工厂)。”

1956年的工改还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物价和生活水平,将全国分为11个工资区。工资区每高一级,工资标准高3%。当时还有一个特殊规定,党员比非党员少拿一定比例的工资,这在当时是“很光荣”的事。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告诉记者,1956年开始的等级工资制标准非常单一,如果职务不升,工资就上不去,这使得职工没有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改革开放以前的工资是低、平、乱、死,工资水平低,平均主义、大锅饭,再加上管理僵化。”苏海南形象地说。

1976年,柯富海家添了一个新成员,刚出生的儿子嗷嗷待哺,但柯富海和妻子的工资从1970年开始10年没有涨过。同样经历的并非柯富海一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57年到1976年,中国人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涨过工资,好在当时物价由国家控制也没有涨,日子还算过得去。

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624元,到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升反降的原因是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开始,国家削减了行政级别三级以下的工资:三级降12%,四级降10%,五级降8%,六级降6%,七级降4%,八级降2%,九至十七级降1%。之后“文革”十年,中国人再也没有涨过工资。直到1979年,柯富海的月工资才涨到47.3元。

当工资改革遭遇物价飞涨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国有企业的所有利润上缴财政。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允许企业按照利润留成政策保留一部分利润,并可以用于集体福利和职工奖励。这就为企业的工资改革奠定了基础,1985年1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决定从当年开始,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按比例浮动的办法。

“这就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把企业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不像以前涨工资由全国统一安排,这样企业内部分配就逐渐放开搞活了。”苏海南认为,是次工改的意义在于很好地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合理地拉开了收入差距,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对原来计划经济色彩很强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

就在改革的第二年,柯富海所在的起重机厂因为效益好,职工工资大幅增长,柯富海被评为8级钳工,月工资一下子涨到97元。1980年国家调整工业体制结构,北京冶金机械厂的业务量锐减,当时刚刚兴起在报纸上登广告,擅长绘画的肖飞向厂长建议在报纸上登个广告宣传新产品,厂长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在《工人日报》上登了一个广告,第二天订单、咨询电话纷至沓来,第一年就卖出了400多万元的产品。1985年,厂长破格将肖飞的工资提了两级。

1985年的工改不仅将国有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脱钩,还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建立了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把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和奖励工资4个部分。“1956年只有职务等级工资一条腿走路,1985年改革后,基础工资保基本生活,职务工资继续体现职务高低的差别因素,工龄工资体现资历长短,奖励工资体现实际贡献大小。”建立了新的工资增长机制之后,从1984年到1993年,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055元增长到3655元,年均增长5.0%左右。王同翻出自己1989年的工资条,记者发现,1989年3月她的基础与职务工资合计70元,4月起,该项目的工资涨到76元,到1991年,该项工资涨到88元。

北京起重机厂的退休职工柯富海保存着自己从参加工作到退休的34年内所有的工资记录,图为柯富海翻看自己当年的工资条

然而,1988年的“物价闯关”和“抢购风”让手头刚刚有点结余的中国人工资急速缩水。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价格闯关”的消息:除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消息播出的当天就出现了抢购潮。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一书描述了当年的“抢购”盛况:有人抢购了100盒火柴、足够用一年的盐和酱油,上海一户人家抢购了够用200年的卫生纸。最畅销的还是家用电器,当时冰箱、电视刚刚进入国人的生活,只要听说商店要出售家电产品,天还没亮,人们就来到商店门口排队。

从枞阳县来到安庆市的王同为弟弟抢购了一台新飞双门冰箱,2100元相当于她当时一年多的收入。“一个同事下手晚了,花了3000元才买到一个冰箱。我父亲去抢时,商店都被抢购空了,就剩下一双雨靴,7块钱,还不合脚。”

1988年第4季度,国家开始控制物价,到1990年,城镇职工生活费用价格增幅从1989年的16.3%降到了3.1%。之后的几十年,虽然又经历了几次大的物价上涨,但“抢购风”再也没有出现。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0月,国家机关建立并推行公务员制度。原有工资制度也出现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冲突的地方,最突出的矛盾就是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脑体倒挂”现象。

当时流行一句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话并非没有事实依据,1985年,一个卖茶叶蛋的一天只要卖出100个茶叶蛋,每月至少收入750元;然而科学家的月薪最多不过400元。那时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收入普遍低于同龄的体力劳动者,其中以教师的待遇最低。

1993年的第三次工资改革就在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的背景下展开了,知识分子的劳动贡献越来越得到认可,国家提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企业同类人员比较的原则,还建立了正常的增资运行机制,力图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工资收入均衡的一般原则。

苏海南告诉记者,1992年7月国家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活力,扩大了企业的内部分配自主权。国家向企业推荐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许多企业相继改革了内部分配制度。1994年国家实施的财税改革,决定将国有企业所得应该上缴国家的部分采取税的形式,并按照统一的税率征收,剩余部分全部归企业支配使用。

安庆市建筑机械厂工程师何向阳记得,从1993年开始,自己的工资条上“基本工资”一项变成了“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月工资也随着厂子效益和自己的工作量有了一定的浮动。90年代,肖飞所在厂划归首钢,首钢效益好,肖飞当时工资就有1000多元,成为当时北京人艳羡的对象。

1956年7月25日,天津国营造纸厂的职工领取1956年工资改革后补发的工资

在企业进一步搞活的同时,1993年工改的另一大内容就是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脱钩。国家机关实行职级工资制,把工资分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部分。“取消了1985年开始实行的奖励工资,因为从实际效果看,奖励工资并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

在事业单位,则实行能体现其行业和业务特点的多种工资制度。“对科教文卫体等不同的事业单位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工资制度,这一点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苏海南告诉记者,当时根据事业单位特点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分为固定部分和活的部分。

与此同时,国人的收入水平有了稳步提升。1999年9月,调到厂报当编辑的柯富海月工资首次超过了1000元;2001年1月,在安庆市粮食局的王同拿了1121元。根据人社部1992年至2009年发布的统计公报,扣除价格因素,全国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呈持续增长态势,而且从2001年开始,增长幅度明显加大,其中2002年最高,平均工资比上年增长了15.5%。

工资不再是唯一收入来源

1994年的统计公报里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地区间、行业间、单位间职工工资差距进一步拉大。”进入新世纪,这种差距丝毫没有缩小的趋势。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

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是一个集合了荣耀与身份的代名词,相比当时的物价,一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柯富海清楚地记得,当时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送一盒点心已经是非常有面子的事了,那一盒点心才只要3块钱。仅仅10年后,“万元户”这个词就消失了。

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金融、IT等行业的月收入超过万元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企业高管、年薪更是以千万计。一位在安哥拉做外贸生意的80后老板告诉记者,自己去年的收入已经过亿。

另一方面,工资不再是人们的唯一收入来源了。2002年,据中国经济景气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对京沪穗的调查表明,37%的人表示除了工资之外,有其他收入来源,其中19.9%的人表示有多种收入来源,只有32%的人表示收入来源单一。

2002年起,公务员接连多次加薪,稳定增长的工资收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挤破公务员考试的门槛。2006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通过规范津贴补贴发放,实行“阳光工资”。与此同时,人事部下发了《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根据事业单位特点,建立了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近来,2006年改革方案中尚未完成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被再度提上日程,一场涉及3000多万人利益的工资改革再次启动。

猜你喜欢
工资事业单位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说说索要工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