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环相扣 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教学*

2011-11-17 08:39庞望琪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历史事实结论历史

庞望琪

(阳新县高级中学,湖北 阳新 435200)

环环相扣 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教学*

庞望琪

(阳新县高级中学,湖北 阳新 435200)

一、重视素质教育

现代人文、自然科学有很多门类,为什么中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要有历史课程呢?不为别的,仅是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就业也好,进大学深造也好,都需要从历史课程中养成基础的公民素质。可以说,历史素养是国民精神的核心,缺乏历史素养的民族是不会真正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的中学历史教育,必须将当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只有这样,历史教育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遗憾的是素质教育已号召了好几年,但历史学科到底要培养什么素质仍是个大问题。何谓历史的素质教育?“素质”这个词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一种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呢?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记清主要的历史事实外,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怎样培养呢?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受到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历史教师的普遍关注。广大史学工作者就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尝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历史思维又被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即历史创新思维又摆在人们的面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来是史学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采用的基本方法,随着历史独特的社会功能的日益凸现,史论结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能否在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史论结合的原则和训练史论结合的方法?又能否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我认为应该做到各方面环环相扣,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尤其是在历史事实、历史思维与历史结论之间作到完美的协调。

历史事实、历史思维与历史结论之间究竟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呢?不妨先看下列图示:

从图中可以发现有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不容忽视:(一)历史事实、历史思维和历史结论三者的辩证关系;(二)历史事实、历史思维和历史结论三者的良性循环。现分别论述如下:

示范和指导 发展与创新

二、怎样认识历史事实、历史思维和历史结论三者的辩证关系?

1.弄清三者各自的含义

所谓历史事实是指在过去某一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或所出现的历史现象,它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是史学也是历史教育的首要意识,应当让学生知道,一切凭证据说话,历史事实就是通过无数的数据资料摆在人们面前的客观存在,容不得半点虚假。所谓历史思维就是以历史材料为依托,运用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思维活动。史学是海纳百川,最包容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学科,在教学中不论学生持什么观点都应该给予尊重,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当给予恰当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所谓历史结论,即指借助思维方法对历史事实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和评判,包括历史定论(即教科书中出现的一系列前人研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理性结晶)和历史新论(即在历史定论形成的示范和启迪下,借助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历史事实进行重新审视与研究而形成的合乎历史规律的新的历史结论)。

2.明确三者的辩证关系

首先,就认识而言,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而历史思维则是联结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三者统一于历史认识活动中。

其次,就思维发生的全过程而言,历史事实是材料,历史思维是方法,历史结论是成果,三者构成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再次,就思维过程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历史事实起奠基、固本作用,历史思维起架桥、辐射作用,历史结论起验证和反馈作用,三者相互依托、协调发展。

历史事实、历史思维和历史结论之间十分明晰的辩证关系在传统应试教育中长期未得到正确认识,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是考试中的考,都是在机械重复教材中现成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很少去考虑历史结论是怎样形成的?沟通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桥梁和纽带又是什么?于是,教师成了历史知识的传播器,学生成了记忆知识的接受器,原本生动丰富的历史课却变得枯燥乏味,更为严重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可怕结局。因此,着眼素质教育,正确认识和摆正历史事实、历史思维和历史结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至关重要。

三、如何实现历史事实、历史思维、历史结论三者的良性循环?

1.确定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教材中史学前辈对历史事实的探究、借助思维方法、形成历史结论的全过程的展示和分析,来合理筛选史料,设置新情景、变换新角度,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创新结论,最终使史实得到丰满和充实,思维得到综合和创新,史论得到继承和发展。这就是实现史实、思维、史论三者良性循环的整体目标。

2.实施对策

首先,对待历史事实,突出一个“固”字,发挥其“奠基”、“固本”的作用。

历史结论的形成、历史思维的训练,都离不开历史事实,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托,因此,掌握准确、丰富的历史事实至关紧要。那么,如何占有丰富的历史事实呢?

(1)注重历史事实的量。提倡博览史书,强化记忆,广泛阅读,涉足教材以及教材以外的书籍,让史实丰富起来。古今中外一些历史名家以及历年高考历史状元对此均有较深的体会。

(2)重视历史事实的质。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认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怎样提高历史事实的质量,让其成为待燃的火把?

第一,应合理筛选、优化组合历史事实,使之综合化。例如,在学习“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时,教材最后归结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地地道道的帝国主义的新体系,是不稳定的”这一史论。学生对此难以理解和接受。为此,教师可设计、组合以下描绘当时各国心态的拟人化的史实:

a.英国皱着眉头,对法国在称霸欧洲后所获益处十分不满。

b.法国对德领土的要求、赔款的要求均未如愿以偿,心气难平。

c日本在中国扩张受到限制,对此怀恨在心。

d.各国暗自思量:“哼,数美国获益最多!”可美国若听到上述议论,一定会耸耸肩,摊开头,抱怨:“怎么?我获益最多?在瓜分殖民地的问题上,我一无所获呀,先生们(指法、比、英、日以委任形式瓜分战前德国殖民地)!”

通过这组形象化的历史材料进行思维活动,结论“此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它蕴含着新矛盾,必将展开一轮帝国主义的新角逐”对学生而言则是呼之欲出了。

第二,优化组合历史事实的联结方式,使之系统化。历史事实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联结组合起来的,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可进行优化组合。例如,讲授《清朝政局变动》一课时,对论证“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动”这一历史结论的历史事实,教材讲得较为凌乱,散见于教材的其他章节。为此,教师可重新组织史实的联结方式,再详细分析,最后形成结论。(如下图)

其次,对待历史思维,强调一个“引”字,掌握其“架桥”、“辐射”的技法。

历史思维是以历史事实为客体的思维,又是历史结论形成的纽带。如果说历史是待燃的火把,历史思维则是燃烧的火种及燃烧的过程。因此,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1)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唯物史观是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其中很多观点,诸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国家、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作用、联系和发展、矛盾观、质量互变观、辩证否定观、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现象和本质等,均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挖掘和指导。

例如:北京人之所以过群居生活,其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恶劣;B.有了思维和语言 C.喜欢这样 ;D.工具简陋

正确答案是D,与题干之间隐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观点,教师通过挖掘,便可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答案,并可以广泛迁移。

(2)要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介绍、传授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诸如常规思维中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等,非常规思维中的逆向、发散、猜想、立体思维等。

例1.(1997年高考单选19题)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采取武装斗争打败了王室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

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1649年5月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这是一道已知历史结论求证历史事实的题目,历史结论与历史事实之间包含着复杂的历史思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B.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已被提上新的日程,所以教师在传授常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更应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会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而且最好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而启发。如对比启发、情景启发、正问启发、反问启发、观察启发、发散启发、推理启发等等方法。

例2.对“落后挨打”这一传统历史结论,可结合史实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得到六种新的结论。

传统史论 序号 史料 新论后挨打(1) 隋唐与当时的日本 落后可以不挨打(2) 法兰克人与罗马帝国 落后打先进(3) 唐与周边少数名族 落后与先进平等共存,互通有无(4)非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胜利 落后反击先进(5) 三国时蜀国与西南少数名族 落后受先进援助(6)近代中国 落后必然挨打

这就是一种对比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结合。

B.教师在讲课中,必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说明自己分析史实、形成结论所采用的“史观”和“史法”。

例如,讲授“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一历史结论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彻底的不妥协的”关键字眼入手,然后再从“反帝反封建”的两个角度寻找史实,即a.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在和约上拒绝签字。b.迫使北洋军阀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最后追问学生:这两项举措在“五四”运动以前曾否有过?这样,通过教师思维过程的展示,结论的形成便是顺理成章了。

最后,对待历史结论,强调一个“新”字,体现其“批判”“创新”的要求。

(1)对待历史定论,要批判继承

历史定论是史学前辈们研究历史的理论结晶,包含着质疑、探究、批判等可贵精神。结论的获得亦体现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结论的本身也带有许多优秀的成分。所以,历史结论要继承,要发挥其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2)对待历史新论,要刻意追求

历史新论是历史创新思维之成果,是时代赋予历史教育的责任,应刻意追求。怎样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新论?应借助扎实、坚固、丰富的史实,应借助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非常规创新思维方法,通过设置新情境、变换新视觉,让史实和方法实现最优的组合,从而结出丰硕的新成果,让历史结论在熊熊烈火的燃烧中获得新生。

例如,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可设置下列两组史料。

材料1:“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2:“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用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那么下列全新的历史结论便呼之欲出:

结论1:“科学是生产力”并且是“第一生产力”。

结论2: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应引以自豪。

结论3:科技是生产力,但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取决于社会环境。

结论4:科技没有国界,社会要进步发展,一定要注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结论5:中共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完全正确的。

可见,历史事实、历史思维与历史结论之间必须兼顾,才能协调发展,人类文明是个整体发展的概念,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有其特定的关键或突破口。所谓“缺阴补阳,缺阳补阴”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过去,按照在战争年代取得成功的思路及惯性,不顾实际地强调“抓革命”反而面临了经济崩溃的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方式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30多年来的发展令世人瞩目,既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家地位,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解放了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学史可以明智,但这是从道理上说的,实践中还要看“学什么,怎么学?”,不是所有的学法都能使人睿智,学得不好,反而使人愚蠢。所以我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各方面统筹兼顾,环环相扣,才能协调发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开拓创新,奋勇前进,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更好的成绩。愿我们主动将生命的节奏与时代的脉搏共振动和跃升,在孩子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

1006-5342(2011)09-0199-03

2011-07-11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结论历史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新历史
结论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