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如何应对通胀预期

2011-12-23 13:32巴曙松
中国报道 2011年1期
关键词:新一轮预期劳动力

巴曙松

2011:如何应对通胀预期

巴曙松

2011年及更长时期内,中国通货膨胀率试图回归2%~3%的目标不太现实,也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资源价格改革以促进结构调整等方向相悖。

在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出典型的“短期化、高频化”特征。在物价上升压力推动下,2010年第四季度良好的经济数字为出台较为严厉的抑制通胀的举措提供了坚实基础。

目前物价上升的压力主要来自食品价格,核心物价指数到目前为止还较为稳定,而粮食、猪肉与蔬菜三种供给弹性小、对劳动力依赖程度高的食品通常贡献了最大的波动份额。

在过去近10年中,中国分别在2004年(当年7、8两月CPI均为5.3%)、2007—2008年(2008年2月CPI为8.7%)和2010年出现了三次CPI的阶段性上涨,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均在10%以上是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在短时期内,食品供应不可能发生太大变化,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太快,可能的解释就是“预期效应”。即在物价上涨的预期刺激之下,居民不仅增大了购买量以补充库存,同时,粮农、菜农由于期待价格继续上涨,反而会将粮食等囤积起来,两方面综合起来,供求缺口短期内被人为拉大,物价上涨幅度即会加速。

食品价格上涨仍将是决定当前及未来CPI上行趋势的核心驱动力。虽然引发当前CPI阶段性走高的蔬菜价格已经有所回落,但其他食品类价格的上行趋势并未改变,这意味着2010年最后两个月的CPI上升趋势即使在政府调控的干预下有所抑制,但也难以出现明显下滑,预计未来两个月CPI水平将保持在4.4%的高点附近。

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种必然趋势。最简单的衡量指标就是蔬菜价格的上涨,因为蔬菜是劳动力密集度极高,种植、灌溉、施肥以及保持蔬菜的新鲜都需要依赖劳动力承担,所以蔬菜价格是个重要指标,它的上升反映劳动的价格在上升。从这个角度看,以蔬菜价格衡量的劳动成本在持续上升,因此,食品价格的上涨趋势也将长期持续。

非食品价格的上涨也将成为决定未来数月CPI走势的潜在推动因素。2010年中期以来,居住、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水平有所抬头,而且持续到目前仍保持着向上的态势,特别是居住价格,在2010年中房地产调控以来一直保持持续的上升压力,预计2011年房地产调控政策难以退出,这仍将成为推动居住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将成为推动非食品价格和CPI上涨的潜在压力。

2011年及未来一段更长时期内,中国通货膨胀率试图回归2%~3%的目标不太现实,也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资源价格改革以促进结构调整等方向相悖。因此整体上判断,2011年的通货膨胀中间值可能在4%~5%左右,相应的波动区间大约为上下1%,这意味着全年的通货膨胀峰值在个别月份有可能突破5%,甚至6%,但仍难以突破2008年8.7%的高水平,因为无论从国内外经济环境还是引发通胀的主要因素来看,2011年的宏观经济环境与2008年都有明显不同。

可以说,2010年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与2004年较为相似:2004年,国内经济运行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是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行期,在经过2001年“网络泡沫”冲击及遭遇2003年“非典”冲击后,明确进入新一轮扩张期,全年实现10.1%的经济增长率;其二,2004年是CPI温和上涨之年,虽然物价出现明显上涨,但幅度不是太大,全年实现了3.9%的通胀水平。对照起来,2011年中国经济同样处在新一轮周期上,但不同之处在于经过2009、2010年连续两年的货币高增长,货币环境已有明显不同,这意味着2011年的通胀压力相对较大。

在经济处于新一轮上行周期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出现目前由局部供给冲击引发的食品价格上涨转换成全面通货膨胀,预计2011年总体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将采取总量限制、增量控制与适度升值、谨慎加息、适当管制流入资本等对策来收缩流动性,并管理通胀预期。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新一轮预期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新一轮高考备考备忘录
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析师一致预期
将新一轮土地改革纳入法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