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访美三大看点

2011-12-23 13:32达巍
中国报道 2011年1期
关键词:国事访问双边关系中美关系

达巍

胡锦涛访美三大看点

达巍

奥巴马上任两年,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的至今只有墨西哥和印度领导人。胡主席将是奥巴马政府期间第三位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

自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出人意料地出现了一系列风波与挫折。在经历了困难的一年之后,中美关系终于迎来一个重要机遇: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2011年1月18日开始对美国展开国事访问。胡主席此访的看点何在?中美两国元首需要并且有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取得突破、谋求共识?

“国事访问”不简单

我们的观察或许可以从访问的定位即“国事访问”开始。“国事访问”在中国或许比较常见,但在美国,“国事访问”的次数似乎少得多。奥巴马上任两年,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的至今只有墨西哥和印度领导人。胡主席将是奥巴马政府期间第三位对美国“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

目前,中美双方都已明确胡主席此访是国事访问。国事访问有其相对固定的礼宾程序。除了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椭圆形办公室正式会晤之外,美国方面已经明确宣布奥巴马总统将为胡主席举行正式的欢迎晚宴。而上一次美国总统在白宫为中国领导人举行正式宴会,还是13年前的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时。

国事访问是外交活动中的最高形式,代表着双方对双边关系的重视程度。在领导人进行国事访问之前,两国会为访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除了礼宾程序外,还需要讨论、准备元首访问时将形成的成果(例如联合声明、协议、共识、经贸活动等),并且努力为领导人访问创造良好的气氛。因此,国事访问对双边关系具有重要的直接推动作用。

在过去一年中美关系“坏消息”不断的背景下,一次成功的国事访问将给双边关系注入一剂“强心针”,有可能扭转双边关系“下行”趋势,至少在访问前后的几个月力保中美关系平稳。近期在经贸领域,中美商贸联委会于2010年12月15日召开,气氛友好热烈;在军事交流领域,中美防务磋商于12月10日在华盛顿举行;12月13日,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弗卢努瓦访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于2011年1月访华,中美军事交流恢复正常;在朝鲜问题上,美方近来也降低了对中国的批评的声音,美国媒体认为在奥巴马总统与胡锦涛主席通电话之后,双方政策有了一定的协调。这些积极变化,应该说都与胡主席2011年1月访美有着一定的联系。

一次“谈大事”的访问

尽管能够带来上述“利好”,我们必须承认,一次出访的作用再大,也无法从结构上根本改变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价值体系、文明传统、国家利益都存在不小的差异,而且中国是世界权力格局中的主要“崛起国”,美国则是“守成国”,结构性差异给中美关系带来的冲突面是持久的。

此外,2009年年底以来中美关系的波折显示:中美两国已经开始在更高的层级上展开博弈。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的不同表现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两国民众及决策者对两国相对地位的认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觉到自己国家的崛起,并且期待这种地位在具体问题中表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美国的困难以及中国的复兴,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感,美国虽难以遏制中国崛起,但是却决心通过外交和军事努力告诉世界,美国还没有衰落。

这种更高层次上的结构性矛盾解释了中美关系过去一年的困难:因为中美关系更重要了,涉及面更宽广了,而且两国相对地位的升降已经触碰到了心理上的“临界区域”,所以冲突变多了。一次国事访问当然不可能解决这种结构性矛盾。对于胡主席此访,不应怀有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幻想。回头看,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对中国的访问,中美关系大约从12月开始就颠簸。

元首外交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发挥某些特定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超越具体问题,在战略层次谋划双边关系的未来,寻求双方的战略共识。具体到胡主席此访,经历了过去一年的诸多问题之后,此次访问是中美两国领导人探讨未来两国如何超越具体分歧,保持中美关系基本稳定的重要机会。

中美两国分歧很多,也很深刻,一时很难解决;与此同时,两国的共同利益也非常广泛。无论中美两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需要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两国都不希望中美关系走向一种“新冷战”或者“小冷战”。

要想在未来保持总体关系的稳定,需要双方战略层形成一种共识,即一个崛起的中国无意也无法取代美国的地位;一个强大的美国无意也无法遏制中国的和平发展。换一种说法,中美两国战略界一是需要相信对方对己方没有恶的意图,而且自信决定己方是否成功的根本因素在自己而不是在对方。

与此同时,中美双方也需要讨论那些可能引起双边关系波动的具体问题,虽然无法解决,但可以讨论如何控制损失、管控危机,避免让局部问题影响整体关系。例如,中美需要讨论,美方应如何逐步解决或者纾解中方在对台军售问题上的严重关切;中方需要考虑在这一问题上寻找新的政策工具,如何能既有效表达自己强烈反对立场,又不以中美军事交流为牺牲对象。

中美关系“化学反应”

除了战略层次的讨论之外,首脑外交的另外一个功效体现在“人”字上: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向东道国人民直接传递信息,展示中国形象;同时增进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了解,发生一种领导人与领导人之间的“化学反应”。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胡主席此访除华盛顿外,还将访问美国“商贸之都”芝加哥,并将访问当地一所有中文课程的学校,参观中国投资的汽车部件厂,参观中美联合清洁能源项目等。这些安排有很强的针对性,将很好地体现首脑外交的“人文”与“人情”味。

芝加哥是美国第三大城市,美国中西部最大的城市,美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美国商贸活动最活跃的城市。在全美不少城市遭受金融危机沉重打击的时刻,芝加哥经济在美国相对较好,一些大型企业如波音公司将总部搬至芝加哥,总部经济十分兴盛。

在政治上,芝加哥是美国民主党大本营之一,是奥巴马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生活的地方,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生长在芝加哥郊区。因此,芝加哥对今天美国的领导层来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地方。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在美国的“存在感”与日俱增。教授中文的美国中小学越来越多。金融危机后,美国公众和经济精英普遍对中国对美投资寄予了很大希望。与此同时,中国公司在美国也面临如何发挥自己比较优势、如何融入当地文化的挑战。

通过上述活动,中美双方可以展示两国在文化上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积极画面。同时,中国领导人可以向美国公众传递这样的信号:中美经济合作互利,中国的经济崛起给美国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显然,这对改善美国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纾解美国人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不安有着十分正面的作用。

达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

猜你喜欢
国事访问双边关系中美关系
国际关系中的双边关系及其结构特征探析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政治风险、文化距离和双边关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之我见
中美建交以来的四次国事访问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略论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