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2012-01-28 05:58周桓星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新闻报道词语

□ 周桓星

(彭城晚报,江苏 徐州 221000)

21世纪,一个更加张扬的时代,这不能不归功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功能的强大。从古老的聊天室到经久不衰的QQ,从BBS的灌水到博客的吐槽,从郑重的Email到便捷的“@我”,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由此而诞生的网络语言及其规则,则走出电脑,融入生活,渗透到新闻用语中。这有利亦有弊,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如何在规范新闻用语和善用网络语言之间找到平衡,值得探讨。

网络语言和新闻报道相互“给力”

说起网络语言,很多人都能说出几个词来,比如:MM、88、菜鸟、沙发、杯具、神马、浮云等,它们的普及不单归功于网民间、网民和非网民间的口耳相传,还在于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不可否认,新闻报道使用网络语言,更能吸引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

2010年,最火的一个网络词语非“给力”莫属。因为它不仅是被南非世界杯带火了,更是因为一个新闻标题而闻名。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头条标题,顿时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并掀起了说“给力”、写“给力”的风潮。

《人民日报》在新闻报道中如此“潮”地使用网络语言,传递出一种信号:网络语言不但可以登上大雅之堂,而且可以在新闻报道中使用。

在业界,仅在11月12日,各家媒体的新闻标题或内容就竞相出现了“给力”一词。例如,《重庆晨报》的《央行给力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转紧缩》;《东方早报》的《高房价给力光棍节》;《南京晨报》的《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11月27日,《彭城晚报》率先以《小记者半天“菜农”体验很“给力”》为题,成为在徐州首家使用“给力”一词的纸媒……

《人民日报》的“给力”还在广大读者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读者通过微博反馈“今天的《人民日报》很给力!”而在当年,“给力”一词荣获2010十大网络流行语;“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荣获“2010十大文化事件”。

网络语言运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给力”的“火”是网络带起来的,还是新闻媒体传播出来的已无法区分,但是网络用语在新闻中的使用却让新闻工作者看到了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无论是网络新闻,还是传统媒体的新闻,其本质都是对信息的传播。从传播学角度而言,信息从传者到受者之间虽然需要经过符号制作,传播渠道和符号还原,但其最终的目的地是受众。受众能否准确、完整地接收传者的信息,主要在于符号还原这一环节,即理解和解释传者用语言、图像制作的信息。这除了受众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修养来理解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制作者使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贴近受众、吸引受众。这也就是新闻除了要具备最基本的真实、迅速的原则之外,还应该具有趣味性,发挥新闻的娱乐性作用。因此“给力”一词在新闻界火了,只是一个偶然,但网络用语在新闻界的使用却是必然和必要的。

滥用网络语言有风险

网络媒介是一个虚拟环境的平台,尽管信息源是真实存在的,但每个制作信息的人却千差万别,仅就同一新闻事件,传播的重点和层面也是不尽相同。由于网络缺乏“把关人”,所以网络语言的规范性无法保证,因而造就了很多网络新词、新语法,一旦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它们,容易出现风险。

最近,网络就择偶问题创造了不少新词:“剩女”、“高帅富”、“白富美”、“凤凰男”、“穷 丝”……这些词语在各大论坛、贴吧高频出现,一些知名网站的新闻频道中也常见这些词。然而,当它们出现在传统媒体中,尤其是出现在受众多为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的纸质媒体中,实在不容易让读者理解其含义,很难领会词语背后的深层寓意及其蕴涵的感情色彩。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会让读者无法感受到汉语言文字和文学的阅读美感,导致读者对新闻的误读,导致少年儿童在规范使用和书写汉语言文字、词语时出现混乱。

做好“把关人”,规避风险

对于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既不能全盘否定地“闭关”,也不能照单全收地“放行”,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当好“把关人”。

目前,我国第一部有关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并对国家机关、学校、出版、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做出了明确规定。

在新闻报道的语言、形式上,媒体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受众来选择风格,确定可以使用的网络语言。各媒体单位应根据其自身定位制定一套新闻报道用语的规范,并及时更新,方便新老媒体从业者迅速适应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对于网络新词汇、新语法,新闻媒体在使用时必须理性、客观。现在很多网络流行语从语法、构词、文字使用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不规范问题。比如:“杯具”(悲剧)、“洗具”(喜剧)、“偶”(我)、“稀饭”(喜欢)等,如果这些词语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尤其是在传统媒体中,必然造成受众接受新闻信息困难,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语。

一些网络词汇虽然属于网民创造,但因其广泛地在网络上流传,已经从网络中走下来,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语,逐渐成为现代汉语的新词汇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类词可以在新闻报道中广泛使用,这不但能使新闻报道更生动,还体现出新闻的贴近性原则。比如:“给力”、“PK”、“粉丝”、“菜鸟”等。

由于网络语言从出现到广为人知、广为人用通常需要一个不断演化、推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网络语言不断规范的过程。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少安毋躁,尊重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当其规范化,广为受众所接受,形成得体、正确的语言时,才可以作为新闻语言来使用,这是对新闻报道及受众负责的表现。

数字化时代让生活节奏更快,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更要追求真实和迅速。作为新闻载体的新闻语言则要力求通俗易懂,吸引读者。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既要娴熟地使用新闻语言,广泛地了解网络语言,还要有较强的过滤能力、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取网络语言之长处发挥于新闻报道中,准确而不晦涩难懂,文雅而不曲高和寡,吸引读者而不跟风逢迎,贴近读者而不失媒体应履行的职责。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新闻报道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找词语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